大使馆.厨师(9) 作者:陈晓滨
吃豆腐,吃豆腐,已经在馆内形成共识,大领导也站队呼吁……管理员、班长成了千夫所指。我们厨师班多次开会研究,到了豆腐制作间现场讨论……那时最新式磨浆机,外壳是铸铁的,里面有一个过滤网,虽然带有三个备用的,但还是经常用坏,再从香港订货寄来。看看以前几台磨浆机,那个笨重,体积那个大,都是哪个年代购进的,说不清楚。从这就看到,使馆的各种設备的问题 大同小异,损耗惊人,管理缺位,无人问责!
豆腐的制作,有好几个关键,要把握好。泡黄豆的时间与温度,磨浆的时间与温度、浆与渣的分离、滤网的检查、石膏粉多少等等,轮流做豆腐,每人都是短期行为,咬牙坚持一天就交班了,谁也不想下功夫研究,这种模式不可能保证豆腐的质量的。班长为此着急上火,每个大厨都不愿意下这个功夫,吃这份苦。我静静的观察了好多天,没事就往制作间跑,最终我下了决心,把这项工作接了过来。当我把这个打算告诉班长时,他嘴唇微微颤抖,半晌紧紧握住我的双手,“你能行吗?”之后,他在工作安排上给我大力支持。那几天,我是天天泡在制作间里,每天凌晨三点起床。仔细观察,认真记录,连着做了好几天的豆腐,开始也不顺利,身穿皮围裙,脚踏皮桶靴,以水以电为伴,最终成功做出了好几板豆腐。恰好赶上周末,管理员宣布,全馆每人分一块豆腐…我清楚的记得,新华社多位记者,人民日报的刘老师夫妇,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资机构代表处,都分到了,那天全馆像过年似的高兴!
事后我总结,中国人的胃,豆腐是可以让他得到满足的!
国内的酒楼,如果也自制豆腐,频繁购买豆腐机,最终机器的价格,要摊进豆腐的成本里,那含豆腐的菜肴,可能是高价了!看着库里五六台的磨豆机,即大又笨,又挺新的,就是不能使用了,而且价格不菲,如果把它也摊进吃饭人买饭的卡里,那该是什么样的场面?
我们餐厅里,米、面,蔬菜是就地采购,其它如罐头,酱油,料酒,干蘑,香菇,干果,调料等等,都由香港发货到使馆。馆内其它工作岗位的用品,是否也是这样,不清楚。
使馆每人每月三条“良友”牌香烟 ,不吸烟的攒够一小箱,托人带回国内的家人,再到黑市买掉,有几倍的差价,这都是公开的秘密。
外交部驻香港有一个司级单位,也是听说的。专门负责采购生活用品,含食品,供应全世界的中国驻外使领馆,数量大约二百多个,为什么采用这种渠道?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