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罗马假日”背后:扮演奥黛丽赫本侍女的是两位意大利真公主zt
导演威廉·惠勒,Gregory Peck和赫本
那是1953年,全世界都在电视上见证了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加冕礼,那种百年难得一见的场景立即引起一种“王室热潮”,剧作家道尔顿特伦敏锐地抓住了这种潮流,他塑造了一个模糊的想象中的国家,写了一部轻松浪漫喜剧。
道尔顿·特伦博
创作这部电影的剧作家真容:
道尔顿·特伦博
这部电影后来迎来大满贯,赫本获得奥斯卡,电影也赢得了最佳电影故事奖。但道尔顿信仰共产主义(和我们一样),最后连上台领奖都不被允许。
挑选演员时,原定让大明星伊丽莎白·泰勒演女主角,让·西蒙斯演男主角,西蒙斯觉得自己年纪太大了,根本演不了这种纯真爱情片,泰勒又有档期冲突。
导演发现了奥黛丽赫本,她当时只是小小的舞蹈演员,出于兴趣演过几部名不见经传的小电影,但导演马上被她“独特的混合口音”吸引了,众所周知,赫本生于比利时,在英国上学,又去了荷兰,在纳粹占领下几乎死于饥饿,但她的行为举止和口音都非常符合一个“遥远旧世界的公主”,因此经验不多的赫本意外得到了出演女主角的机会。
罗马假日拍摄现场
但在真正拍摄时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赫本没有受过表演训练,摄制组在拍摄时根本没有按照电影的顺序-两人相识,慢慢产生感情,又不得不痛苦地分手,而是倒着拍,一开机,直接拍的是结束前第二幕,男女主角要道别的场面。
赫本没有时间培养感情,他们在夜色中拍了一条又一条,赫本拼命挤眼泪,甚至用上了甘油,就是哭不出来。
随着夜晚的流逝,导演越来越没有耐心,他最后生气了,走到赫本面前,当着全体工作人员的面对她进行了斥责。
赫本后来回忆: "导演说,听着,我们不能在这里过夜!看在上帝的份上,你就不能哭吗?"
他那突如其来的脾气是很罕见的。
因为在那之前,导演一直是个非常温和,很好相处的人。
震惊、耻辱,或是两者的混合, 总之赫本的眼泪终于来了。
她抽泣起来,热泪滚滚,导演立即叫来Gregory Peck,两人拍了这一条,所以电影这一幕赫本的眼泪完全是真实的。
这一幕是赫本真实的眼泪
还有更有趣的是,赫本在里面“扮演”了一位公主,
但当时有两位真正的公主客串了罗马假日,她们在电影里演公主的侍女。
在这一幕中,被赫本握着手的这位是Princess Ruspoli,
后面站的这位是Princess Alma Cataneo,两位都是意大利公主。
不过当时意大利国王已被推翻,所以两位公主是借着电影拍摄,感受一下旧日的君主制辉煌时光。
礼服和珠宝全都是两人公主自己带来的,真正的带资进组。
拍完后她们非常满意,后来两位公主还把片酬全捐给了慈善机构。
后面这位画圈的就是Princess Alma Cataneo,大家想找的话,就去找赫本不小心掉了鞋子那一幕。
影片在女王加冕的第二年上映,英美两国院线都排期了,海报长这样:
上映时美国票房不佳,人们反应平平,但在英国各大影院简直爆满,蜂拥而至。
因为当时全英国都认为这电影演的是玛格丽特公主和彼得·汤森上尉的禁忌之恋。
玛格丽特公主和彼得·汤森
直到今天,Tatler仍以
“罗马假日”是受到玛格丽特公主的启发吗
撰写了文章
英国政府立即提出了抗议,派拉蒙不得不为这部电影拍摄整个场景,以明确赫本的角色和英国王室没有任何关系,不是伊丽莎白女王,也不是玛格丽特公主。
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为了让赫本发光,也一直尽其所能地“带后辈”,他在真实之口(La Bocca della Verità) 前的这一幕,派克把手伸进去,然后假装自己的手被真实之口咬掉,赫本吓得大叫的一幕,完全是即兴发挥。
这种真实感正是导演威廉·怀勒想在影片中捕捉到的。
罗马假日已经70岁了,这部黑白影片在我们今天这个重口味时代,或许有点“缺乏重量”,有些不真实的玛丽苏,但它用一种特殊的天真诠释了责任和爱,这种质朴是好莱坞古典主义时代特有的。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即使在70年后,它仍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