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迷思: 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一百三十一
司马迁更大的错误在于,关于微子在商朝的所作所为,他没有一个地方说对了。司马迁本意是要把微子塑造成一个仁至义尽的正义角色,离开殷商之前还发表逃亡宣言,怎么看微子都像个伪君子,不管比干、箕子因为什么原因开罪纣王,他们都比微子真诚多了。
微子还真不是伪君子,因为他在纣王倒台之前,根本就没有逃亡,而是一直待在他弟弟身边,继续担任他的军事长官。他不是伪君子,但是比这更糟,他是个汉奸,不对,应该叫“商奸”才对。他才是商朝灭亡的头号奸臣,或者说是新兴周朝的头号功臣。
毛泽东跟人谈历史时,提到微子,愤愤然地说:“微子最坏,是个汉奸,他派两个人作代表到周朝请兵。武王头一次到盂津观兵回去了,然后又搞了两年,他说可以打了,因为有内应了。”这不是出于阶级斗争需要的信口开河,而是基于文献、考古资料以及郭沫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按照《竹书》的说法,武王其实只“搞了一年”就又杀回来了,从帝辛五十一年到五十二年。
《吕氏春秋》里有不少无稽之谈,但关于微子的行径比《史记》、《尚书》等正史要准确得多。《吕氏春秋·诚廉》里说伯夷、叔齐两大著名贤人从孤竹国来到歧周考察(“观周德”),无意中发现一个秘密:姬昌的阴谋。姬昌让他两个流芳千古的弟弟旦(即孔子的偶像周公)和召分别暗中勾结胶鬲和微子。旦给胶鬲的许诺是“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召给微子开出的条件就更诱人了“世为长侯,守殷常祀”。“长侯”就是诸侯之长,革命成功之后,微子便是一人之下的大人物,取帝辛而代之。伯夷叔齐听说此事,相视而笑:“此非吾所谓道也。”,他俩后来不愿留周,肯定与这件事有关。至于说什么武王要“禅让”让这两贤人兄弟做王,简直是天方夜谭,就算他脑子进水了有“禅让”之意,他那两个弟弟周公和召公不宰了他才怪。
有了军政首脑微子和胶鬲为内应,歧周还有什么情报得不到?帝辛尽管和哥哥微子摩擦不断,但他始终没有想过要对付微子。他对兄长多少有些愧意,因为他们的爹帝乙如果按常理出牌的话,继承王位便是微子。帝辛待微子不薄,无论对方说什么难听的话,他都忍了,仍然让微子身居高位,手握兵权。对箕子和比干,帝辛就没那么好脾气了,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也许不是周人栽赃陷害的。帝辛那么有性格的猛人,既然不忍在哥哥身上出气,那只能在两个碎碎念的叔叔身上发泄了。
“盟津观兵”那次行动,姬发本来准备偷袭殷邑。就在兵发之际,微子命胶鬲给姬发电报:“受有备,速撤军。”(谢绝考证)于是才有姬发突兀收兵,他当然不能跟部队说他收到电报了,只得编了一个骗不了三岁孩子、却骗了所有部下的谎言,当然,那就够了。
姬发灰溜溜地回到陕西,郁闷的同时也感到侥幸。回到宫殿的那个晚上,姬发为了排解心中的失落,吃了几大海碗的羊肉泡馍,撑得晚上睡不着觉。姬发打那晚就得了失眠的毛病,吃不吃、多吃或少吃羊肉泡馍都解决不了失眠问题。他的失眠是心病,他知道那个高高在上的子受德有多厉害,如果让他知道自己“观兵”动机,率兵来打怎么办?姬发太清楚那家伙的实力了,打仗从无败绩,牛皮哄哄的东夷人给收拾得乖孙子一般,姬发对东夷“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你们他妈的好歹让子受德有点损失才投降呀?!
写到这里,我们有理由问一声为什么一个拥有三分之二天下的人会怵一个只占三分之一天下的人?这个问题有两个说得过去的解释。
其一是姬发真的拥有三分有二的天下,不过他仅仅以数量取胜,假设当时殷商共有一千二百个诸侯国,姬发的同盟诸侯有八百个,可是数量不等于质量,打个比方,如果你的球队里有乔丹、詹姆斯、科比、库里再加姚明,你还会在意对方球队有哪些球员吗?所以子受德对姬发的什么三分有二嗤之以鼻,小样,你放马过来!姬发真的不敢放马过去,他是个很冷静的人,不会逞匹夫之勇。
其二便是,无论姬昌怎么经营,歧周都不可能掌握大半江山,所谓“三分之二”之说是给周文王贴金,贴金者十有八九是周朝的宣传部门,只不过这些马仔忘了一点:他们在给文王贴金的同时,也在给武王抹黑:天下大半都被拿下了,那么武王充其量只是个还算争气的富二代罢了,文王功绩和武王功绩成反比。
当然,姬发还是了不起的,不管他爹给他挣了多大的盘面,毕竟是他亲手推翻殷商,建立绵延八百多年的大周。姬昌算不上个战略家,论打仗,他比推翻夏朝的成汤差远了,同样比不上他爷爷季历和父亲姬昌。不过他的间谍手段很高明,充分利用了帝辛与其兄长之间的矛盾,而且他付出的代价极小,简直就像天上掉馅饼。不对,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孔子眼中的“三仁”之一、毛泽东眼里的“汉奸”微子启白白送他的。(本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