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美食,做美食
上周末,本想到去一个有湖景或山景的地方,坐在晒台上喝一杯,享受阳光,可是周五晚上打电话定位时,找了三家居然都爆满了,瑞士从三月中摘去口罩,一切开放后,每逢好天气的周末总会是这样。没办法,只能走到哪再说到哪吧!
周六就开车去了洛桑,等先生从书店里出来,我从百货店里出来碰头时,两人都很饿,于是直接进了一家洛桑城中的中餐馆。餐馆很大又在城中,阳光好天时,几乎无人,室内就餐无需定位。
这是一间很有历史的中餐馆,是早年来瑞士的华人开的,有些历史了,餐馆门前贴着的“以马内利”也告诉人们这是一家信仰基督的人家开的。餐厅烹调以广味为主,味道还算正宗,我更是喜欢餐馆里的布置,古香古色 --- 中式的橱柜和花樽,扬琴和玉石版画,还有带鱼池的走廊,这样精致打造的餐厅不多,不禁站起身来拍几张。
两个人点了三个菜,叉烧和茄子煲都是先生的最爱。我碰运气要了一条鱼,有点失望,鱼不像是鲜鱼,不过叉烧的味还不错。
回来后就即兴试着自制叉烧,去买肉去晚了,肉店已经打烊,只好在超市里买了已经切片成型的猪肉,然后跟着Youtube 调制烘烤起来。竟然成了,先生尝了尝赞不绝口。我问肉的颜色会不会还是有点“棕”啊!人家一听笑起来,这棕色在我家有个“典故”。
以前先生公司里有一位法国女同事,现已退休了,曾有一次我们一起聚餐,聊起了美食;他们夫妇俩都来自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Alsace), 阿尔萨斯有一道风味菜肴 La choucroute (网图下),瑞士也常见,主要在秋冬吃,不过在家里做这道菜,我最早是从他们夫妇俩那儿学的。
Choucroute 源于德语“Sauerkraut”(Alsace靠近德国,所以更像是德国的风味),意为“酸菜”。这菜以腌制好的卷心菜(超市就能买到)、五花肉、香肠和土豆为食材,加入阿尔萨斯的优质白葡萄酒,用小火煨煮 1:30 - 2 小时就成了,味道不错,颜值也高,而且酸菜和肉一块吃不腻易消化,而我通常会加一点糖或辣椒,缓解一下酸味。
席间我们也聊到了中餐,她跟我说起八十年代时去北京出差和吃到的食物,我现在仍记得她的原话:“Pourquoi tous les plats chinois sont servis avec la même source brune? " (为什么所有的中国菜都带有一种棕色酱汁?)当时有点懵,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呀!不过很快就回过神儿来,告诉她说这是用酱油做菜的缘故。
酱油在中餐里用得频繁,是最具代表性的味料,尤其是在北方;就好比,说法餐就能想到奶油,吃意餐会联想番茄酱或醋Balsamique,西班牙菜离不开橄榄油,而瑞士菜里总会有盐!(哈哈,曾有瑞士人撰文批瑞士食物的味料不够丰富,只会加盐因而过咸)。自此,我做中餐就开始注意避免酱油,尤其是老抽,注意收汁。明明很美味的菜,何必让它被颜值给耽误了呢:)
这次即兴烤叉烧,家里只存有一瓶叉烧酱,可惜没有红色的蜜汁南乳,没辙,烤出来的叉烧又偏棕色了!
刚到瑞士时还不怎么会做饭,但在喜欢美食但不特别追求吃的人群中,慢慢还是展露出了头角:)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入乡随俗,平时做饭越来越简单,通常我家每餐的主菜就一盘,不是天天“以食为天”,但昨日心血来潮,一下子做了两种豆腐:火腿酿豆腐,麻婆豆腐。
火腿酿豆腐,没用酱油,但颜色还是不可避免地偏棕了,蚝油使之然也,好在收汁后,棕色就不是问题了,再稍加点缀,颜值就有了。
麻婆豆腐,实现了不棕!
刚才看到了菲儿家丰富又养眼的饭菜,又看到了蘑菇家的爱心餐,今天的美食贴不约而同,想到一块了:)
美食离不开餐具,在维也纳参观 Sisi Museum 时,套票上有一个哈布斯堡皇室餐具银具的展览,喜欢美食和下厨的人不妨一看,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