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友人去医院度假
前两天,先生去医院做了手术。手术的前一天,我俩有点心神不宁。我便做些不用动脑的事,整理书桌抽屉。在角落里发现一张旧发票,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几年前在上海,去一家眼镜店替先生配一副看书用的眼镜,发票上姓名一栏写着:外国友人。
(社区医院,网图)
先生听说他是 foreign friend,觉得挺有意思,既然他喜欢这个名字,就叫他外国友人吧。这张发票勾起了我们在上海探亲度假的美好回忆,缓解了内心的隐隐不安。
其实这是个相当成熟、较为普通的手术,风险不大。主治医生说,做完手术,住一两天医院即可回家。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征求了加大旧金山附属医院主任医生的意见,他详细回答了我们的问题。本来我俩都没把这手术太当回事,可是国内朋友告诉我,这样的手术在上海要住院一个星期,而且病人恢复初期比较痛苦,她公公疼得走路都弯着腰,过了两三个星期才好。我把道听途说的告诉外国友人,这让他有点儿紧张。
医院让我们六点以前去办手续,好在从我家过去,车程才十分钟。清晨五点四十分出发,天墨墨黑,医院在弯弯曲曲山间公路的旁边,亏得路上没什么车,我小心翼翼慢慢地开也没关系。到了医院,外国友人坚持要我回家。与其在医院坐立不安,不如回家去睡一觉。手术七点半开始,九点多可以结束,然后需要再等一两个小时,才会从麻醉中清醒过来,他建议我吃完午饭再去医院探望。
回到家,哪有心思睡觉?这会儿想到若干年前有人说过的“幸福感言”,家人不在监狱,不在医院,就是最大的幸福。千真万确啊。
不出所料,九点半医生来电话了,三言两语讲了手术结果,一切顺利。在医院观察24小时,没什么意外的话,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
午休时间,我到了医院,地下三层可以停300多辆车的停车场都满了,跟在不少车的后面转圈子,转了有20分钟,才等到一个车位。疫情以前朋友熟人住院,我也来探望过,那时候停车总有地方,看来现在病人比几年前多了不少。
医院大楼门口,有几个人排队。疫情厉害的时候,医院曾禁止家属陪同探望。近几个月越来越宽松了,刚允许探望的时候还需要疫苗接种卡,现在只要扫描一下驾照或ID卡的条纹码,临时入门证就打印出来了。
这个医院是当地的“社区医院”,是由约翰 迪尔 (John Deere) 的孙女创建的。这是一所私营医院,也是本地最大的非盈利机构。近年来,医院系统向外扩展,建立了不少门诊所,共聘用了三千多名医护人员和辅助人员。
提起这家医院,当地居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医院设备齐全,医护人员尽职,提供全方位治疗和服务。此外,医院环境非常好,建在树林中,建筑考究漂亮,猛一看更像是度假村,而不是医院。
当地有钱人不少,有些充满爱心的,离世后所有家产全部留给医院,这块紧贴“十七英里”、占地二十多英亩的土地是由著名的环保主义者 Samuel F B Morse 捐赠的。医院大楼的设计师是耶鲁大学建筑系教授 Edward D Stone,他设计的建筑高雅大气,风格简约,富有现代感。他还曾设计了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和美国驻印度大使馆 (见以下两张网图)。据说,本地医院大楼的设计参照了中国的“风水”,即把自然环境和建筑融为一体。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美国驻印度大使馆
医院的大厅四通八达,进门有一个方形的大水池,四周有咖啡馆、礼品店、接待柜台、等候区,以及通往各科室病区的大走廊。水池上方是一个圆顶大天窗,水池里养着中国人喜爱的锦鲤,有人称锦鲤为“水中活宝石”,色彩鲜艳。这些鱼很大,身长近两英尺。
因为大厅明亮开阔,一进门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加之医院的工作人员个个面带笑容,见面就问:你需要帮助吗?那可是从上到下,包括所有的医生、护士、护工、勤杂人员和志愿者,给人如沐春风之感。在如此明亮干净温暖的环境里,焦躁的心情会平静下来。为此,病人总是给这家医院最佳评价。
在一位热心员工的指点下,我找到了外国友人,他的状况非常好,正跟护士开玩笑,说像是住在度假村。那是一间单人病房,有两扇朝南的窗子,一屋阳光。窗台比较低,病人躺在床上也能见到室外的风景。蓝天艳阳,一片橡树林,确实有生活在森林中的感觉。窗下是一张长沙发,上面还放着两个枕头,万一家属累了,可以躺下休息。不得不感叹如此温馨周到人性化的设计。
不久午餐送来了,番茄浓汤、西兰花、炖牛肉、小面包,外加一块甜饼干。外国友人为了手术,停食近20小时了,这会儿胃口很好,吃得精光。
医护人员进进出出,面带微笑,每隔几分钟就来探视一下。他们中有白人、非裔、亚裔(来自菲律宾、韩国和印度)、西裔,折射出加州族裔的多元化。无论来自那个族裔,有何种背景,医护人员都非常专业,且十分友善。下午,外国友人要午睡了,让我回家。护士也说,病人由我们照顾着呢,你尽管放心。本来就是小手术,我又帮不上一点儿忙,于是便心安理得回家去了。
不由联想到国内的医院,我去过六人、四人、双人和单人病房,环境差多了。最欠缺的是全方位的专业护理,几乎家家都要请护工,家属还常常陪通宵。有一次外国友人在旧金山住院,我扶着他去厕所,医护人员竟特意来感谢我,令我诧异。在他们看来,照顾病人是他们的职责,我的举手之劳是在帮助他们。这样的敬业精神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在国内树立起来。
医院要10点以后家属才能去探望。第二天上午十点,一进病房,就看见外国友人坐在沙发
上看书,精神焕发,丝毫不像前一天刚动了手术的病人。据他说,吃完早餐后,已经在医院大楼里散步了好几圈,护士都夸他是模范病人。他像小孩一样,得到了别人表扬乐滋滋的。
我们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了一阵,各自看了会儿书,吃过了午餐,护士送来并详细讲解了出院须知。医辅人员用轮椅把外国友人推到车门边,我带着他回家了。
今天给外国友人看了几张医院的照片,包括一张他躺在病床上,身上接着管子的。他竟然决定要跟朋友分享他的“病容”。看来真是把住院当成度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