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和要,欲和求
需和要,欲和求
文/幸福生
“需”,始见于甲骨文,是浑身水滴的人形。有人说是淋了雨,也有人说是刚刚沐浴完毕。这个时候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意思是等待。后来水滴改成了“雨”字,人也奇变成了“而”,就有了今天的“需”字。
身上的水滴,有人说是凶险。大难当头,不可鲁莽,等待便是一种需要。古人崇尚处事冷静平和,为人谦卑礼让。有需要不吭声,静静地等待。认为以等待而不是索取去满足需要,是正确的为人之道。
还有一个和“需”同音,意思相近的“须”字。本来指胡须,假借为务必,也有等待意思。觉得可以理解成,睁目张须的“须”要强势很多,不再是具体的实物,是抽象的不能逾越的底线。
“要”是“腰”的本字,是一个站立的女人,蛮腰凸显,指人体的腰部。腰部还有两只大手,头顶个“日”字。没错,“要”就是生孩子的事,是欲求的动作。
“要”字几经变迁,到汉代隶书定型成今天的样子,脱离了象形字的行列。后来加 上“月” (肉字旁),纤腰楚楚有了专属的 “腰”字 。而“要”字引申出索取,请求,希望,应该,将要等多重意思。
“欲”,战国才有的字,左边是“谷”,表示山谷。右边是“欠”。早在金文中“谷”就有欲望的含义。面对着空旷浩大的山谷打哈欠,贪婪的心态难以抑制。
“求”为“裘”的古文。象形字,字形与古“衣”字相似,只是外加毛,表示裘衣。也有认为“求”会意,与“衰”同义,引申为乞求,找寻,追求,就是放下身段,去实现欲求。
“需”是客观的存在和被动地等待,“要”是主观的愿望和主动的追求。“需”和“要”结合在一起,即需又要,不再是一味的地等待,有所行动,更符合现代人的为人。
“需要”常表示“应该有”、“渴望有”,是一种愿望;而“须要”就不同了,是“一定要”、“必须要”,是一个坚定的立场。
“欲”和“需”类似,只是比“需”胃口大很多,所以要和“求”在一起,组成“欲求”去实现。
“需”和“求”在一起,组成“需求”,既有切实可行的需要,又有付诸最大的努力。需求是能够满足,可以实现的需要。
Needs/Wants/Demand是营销学的核心概念,一般分别译做,需要/欲求/需求。市场营销就是,倾听客户欲求(Wants),了解其心理需要(Needs)和购买能力,进而找出并满足客户需求(Demand)。
其实,营销学的理论也使用其他方面。我们只能从别人言语里听到欲求。常常必须从言外之意,了解的背后的需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满足需求。
对自己也是如此,随波逐流是人的本能欲求。不妨静下来想一想,这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缺之不可,并在能力范围之内。如果是就付诸行动,反之,就没有必要太过认真。
需必须讨要,欲不可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