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的判断和决定都是逻辑的吗
茶坛近来一直在争论逻辑,石凳兄尤其气势汹汹,每日一篇,但我一直不很明了他的论敌是谁,他的观点有的可以苟同有的不知从何而来。
逻辑至于科学,是一块奠基石,这一点应该没有谁会质疑。但石兄说的好像只是逻辑在日常的作用,他的观点纷繁,我一下也概括不出,觉得一个意思是 - 人人日常判断决策都是自然而然按逻辑进行的,中国人西方人都这样,所以你不必跟我强调要使用“西方”逻辑。
那么人们的日常判断和决定真都是基于逻辑吗?很大程度上不是。心理学早有研究,我们的日常判断和决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偏见,情绪,记忆和直觉,尽管这些断断和逻辑无关,但我们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个理性人,言行决策都合逻辑。
我们日常不少判断和决定是快速做出甚至是自动生成的,它们极度依赖于心理上现成的捷径 - 启发模式(heuristics )。这些启发模式时常会导致判断偏差,甚至全然错误。一个常见启发模式是记忆中的类似情况,如果该记忆存在并容易召唤出来,我们会因此而高估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可得性启发模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一个更极端的启发模式是心中的执念,我们往往会或根据一个事件符合这种执念的程度来判断它(代表性启发模式representative heuristic)。我们个人的认知极其有限,我们的经历也是极其个体化的,我们的经验和执念放在总体里往往是有很大偏颇的。而我们认识不到这样的偏颇正是这偏颇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也有一些决定,尤其时间允许的话,确实是通过比较理性的思考而做出的,譬如比较不同选项,权衡利弊。然而,即使我们试图使用逻辑和理性,甚至自以为做得很逻辑和理性了,实际上往往不是,我们人根本上是有限理性的(bounded rationality),我们很难摆脱个人喜好价值观目标和情绪的影响。一种常见情况是目标转移或分裂,譬如我们对某事物的决断本来是为了增强经济指标,但最后可能选择一个更增加自己价值观信念的选项(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或者一个能够减少自己情感损失的选项(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作为社会性动物,决策时人做这样的目标转移或分裂并不一定都是错的,由于自身缘故我也故意选了这个听上去比较正面的例子,但不管如何,决策不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是一个涉及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复杂和动态的过程。
因而,如果我们想让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变得更加理性和逻辑,就需要掌握一些科学方法,用一些引进的逻辑模式来补充或替代心中固有的启发模式,譬如单特征或附加特征模式,逐步替代模式等。一定的逻辑训练- 用科学的逻辑工具譬如贝叶辛原理来分析一些既定或未定的事物,即使这样的训练对你眼下的决策不实用或为时太晚,但也会潜移默化更新我们的潜在启发模式,提高我们的理性程度。
回顾一下自己在茶坛举的两个贝叶辛例子,说明直觉的偏差,第一,疾病普查,单单根据一次检测阳性,直觉会很大程度高估确诊率。第二,自己的实例,一串直觉上的小概率事件包括开车时钥匙掉在路上,其实发生的概率很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