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杂记(2304)从上海坐动车回武汉
回国杂记(2304)从上海坐动车回武汉
2023年9月30日下午4点在上海虹桥火车站,我们乘坐到汉口的D3014回家。
四年多,因了疫情被隔在太平洋彼岸,还真有点“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走进虹桥火车站,才知道什么叫人流如潮啊!我们眼看电子指路牌,随着人群“流”向候车室。
站着候车时,看到有一空位上放着一个行李包,与傍边一中年妇女商量可否让我们坐一会,遭到断然拒绝,理由是她老公马上就要回来的。此时,坐在她边上的一位老年妇女即刻起身,让我老伴去坐一会。她说:“我们马上就要进站了,您们年纪大了,先休息一会儿吧!”正在此时,她的先生过来了,也坚持让我老伴去坐一会。后来一聊他们也是武汉人,他退休前在银行工作,他的夫人也是退休教师,夫妻俩退休后到上海帮儿子带孩子,趁过国庆节回武汉休息几天。听说我们是退休教师,孩子们都在国外,就孩子教育问题越聊越亲切。一看车票,我们是同一车次,但在不同车厢,于是互加微信以便联系。由此得知他姓杨网名建平。
上车以后,没有想到那次车上旅客真是多啊,走道上乃至卫生间门口都站着人,真是寸步难移啊!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十年文革期间的“大串联”,不会是历史在给我们开玩笑吧!
当时用手机拍下这张照片,立此存照:
那些站着的年轻人,多是在外打工的人,今天是国庆节前一天,下午就开始放假了,于是大家宁可买站票也要回家!可喜可叹啊!
疫情前,也曾坐过高铁和动车,不必说车速如何快了,也不必说乘务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了,眼前,只见车长手持收款的POS机,在人缝中艰难前行,边走边喊“补票啊,补站票啊!”此情此景不就是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最真实的写照吗?高度现代化设施与人口众多的矛盾如何解决呢?真不知道哪位“专家”深入社会生活实际,认真研究过。幸亏那些站着的年轻人都会用手机扫码付款呀!
那位在候车室邂逅的武汉老乡,突然从人缝中挤到我们跟前来了,说:“真没有想到这趟车有这么多人,我们只相隔两个车厢,居然走了快半个小时了!”
“人多,你就发个微信聊聊也一样啊!”
“那可不一样,既然有缘相见,还是面对面说说话亲切多了啊!”
“那也是。”
于是,我们继续聊孩子的教育问题。他特别想了解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我只能如实相告,我们常住美国,因为不懂英语,对美国中小学的情况不了解。我的两个外孙女一直在加拿大生活,大外孙女去年高中毕业,参加美国国际学生的高考——”SAT“(考英语和数学两科,时间三小时,满分1600分,大外孙女以1540分的优异成绩,报考哥伦比亚大学被录取。她读小学时,我们曾在加拿大小住半年,记得他当时上小学三年级吧,每天三点钟放学回来,她妈妈就带她去学游泳、花样滑冰、弹钢琴、画画、下国际象棋等活动。从来没见她回家做“家庭作业”。外婆曾经问过她,她说,课本和作业本都放在学校。据说,他们小学五年级以后,才有一点家庭作业带回家来完成。学校老师也从来没有要求家长“检查作业”、“签字”。她放学回家,就按妈妈的计划学习“琴棋书画”、参加各项运动。随着年龄增长,两个外孙女尤其喜欢花样滑冰,后来还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上图是大外孙女花样滑冰获温莎市高中组第一名;下图是大外孙女2023年5月12日到哥伦比亚大学报到时留影)
杨先生感叹不止,他说,我们国内的小孩真累呀,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回家后,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不然,就会输在“起跑线”上!不仅仅是小孩子累呀!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跟着一起受累!
我们聊了一会,车到下一个站时,我们分别,他又从人缝中挤回他坐的那个车厢去了。临别时,约定以后经常通过微信联系。
车上人很多,但不影响动车正常运行,我们正点抵达汉口火车站。
终于回到阔别四年多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