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臣多早卒,陈登舍命吃生鱼
近年,外国人想在日本吃的日本料理排行。第1位:寿司、第2位:咖喱饭、第3位:拉面、第4位:炸牛里脊、第5位:文字烧(monjayaki)、第6位:日式炸猪排(tonkatsu=炸猪排)、第7位:茶碗蒸、第8位:鸡肉类的串烧(Yakitori)、第9位:天妇罗(Tempura)、第10位:日式牛肉火锅。 日式牛肉火锅(英文:Sukiyaki)、第11位:荞麦面条(蕎麦)、第12位:乌冬面、第13位:锅贴(餃子)。
作为高级料理的“刺身”,也就是生鱼片与寿司一同是日本料理的灵魂。
刺身(Sashimi)魚介類素材不加熱切小片調醤油等調味料食的日本料理(造、御造=Tsukuri,Otsukuri)
脍:细切的鱼或肉;把鱼、肉切成薄片。
炙:烤肉。后人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用来比喻美味人人都爱吃,进而引申为好东西人人都称赞。“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脍,日语(namasu),即源于中国汉语,后有人认为转讹成“生肉(namashishi)”,“生切”(namasuki),又有牵强附会说是“生酢”(调味料)。鱠,膾先有中国汉字。
日本正式出现记载的是《铃鹿家记》应永6年(1399年)相当于中国的明朝(1364—1683),6月10日记载“指身,鲤入酒山葵”(sashimi,koiiri,sake wasabi)。这就是最早记录刺身的说法了。酱油还未普及,主要使用生姜醋,辣椒醋,煎熬酒(鲣节鱼,俗称炸弹鱼,梅干,酒,水,溜煮)。中国早于周朝就已有吃刺身(鱼脍)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记载,当年周师于彭衙(今陕西白水县之内)迎击猃狁,凯旋。大将尹吉甫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是烧甲鱼加生鲤鱼片。《诗经·小雅·六月》记载了这件事:“饮御诸友,炮鳖脍鲤”,“脍鲤”就是生鲤鱼。《礼记》又有:“脍,春用葱,秋用芥”,《论语》中又有对脍等食品“不得其酱不食”的记述,故先秦之时的生鱼脍当用加葱、芥的酱来调味。《孟子·尽心下》亦有提及脍。曾晰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这亦是成语“脍炙人口”的由来,原意是指脍炙的美味,后来指作品受欢迎和为人熟悉。
刺身是日本料理中最具特色的美食。据记载,公元14世纪时,日本人吃刺身便已经成为时尚。
sashimi(刺身)一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年)开始产生的。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
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的转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言元梯》)
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黄昏随笔》)“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富山县正好把“刺身”读成sashin。
一般的解释是:“刺”为切成小块或薄片,或解释为切成并摆放成拼盘。至于“身”则大多解释为肉。
另一种解释是:“刺”是串起来的意思,因串起鱼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称呼。
此外,还有将“刺身”解释为覆盖品,因切成薄片的鱼肉可以在做寿司时覆盖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刺身论》。郭认为:sashimi来自中国语的“三渗”。所谓三渗可能就是用酱油、醋和生姜汁三种来食用生鱼片。他说:samsham(三渗)的发音因日本人不能发鼻音而说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发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样。这个解释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象力超常的特点,可惜还没有发现什么具体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说法。
比较有价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孙族〉附表》中的考证,他指出:“肉”在马来地区的Suman语里称为sich,在Sakay语里是sach,在喜马拉雅地区的Repucha语中则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联系, man 则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联系。他认为在这前后两种语言里存在着日语sashi 和mi的来源。
其实,更早在中国东汉末年,就有一位历史名人极爱吃生鱼片,此人便是陈登。在历史上,陈登曾帮助曹操击败吕布,夺下徐州,又两度击退来自东吴的大军,能力可谓十分突出。然而,由于太喜爱吃生鱼片,他感染了寄生虫病,又因为病发时名医华佗不在而不幸丧生,引得曹操叹惋不已。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年久39岁就逝世了。陈登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后来,徐州牧陶谦提拔他为典农校尉,主管一州农业生产。他亲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状况,开发水利,发展农田灌溉,使汉末迭遭破坏的徐州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百姓们安居乐业,“秔稻丰积”。
建安初,奉使赴许,向曹操献灭吕布之策,被授广陵太守。以灭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在广陵多年,多次击败孙策势力。迁东城太守。
建安六年(201),陈登担任广陵太守期间曾经得病,症状表现为胸闷、厌食,且脸色赤红。名医华佗为之诊脉后表示,陈登的胃里有多达数升的虫子,在其身体内部形成了毒疮,这是由于吃了生腥之物导致的。
随后,华佗熬制了两升汤药,陈登喝完之后不久便吐出了三升多虫,这些虫子头是红色,都在蠕动,而另外一半身子则都是生鱼片。服药之后,陈登的病情好转了许多,但华佗表示此病三年之后还会复发,到时候只有找到良医才可以治愈。三年后,陈登果然再次发病,但这时华佗恰好不在,没能找到良医的陈登这才撒手人寰。
陈登首先是一个具有极高政治才能的人,他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安居乐业,对其尊敬爱戴;其次,他的军事才能也相当突出,他两次出其不意击溃吴军,守卫住了广陵的安宁,也遏制住了东吴向北扩张的势头。可惜的是,如此才能、品行都相当出众之人,却因为酷爱生鱼片,结果感染寄生虫病而死,实在令人叹惋。
三国真可谓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是时代,不仅有诸葛亮、司马懿、郭嘉等顶级的谋士,就算是田丰、审配等一般的谋士,放在其他历史时期,都十分的耀眼。
三国谋士多短命:戏志才:曹操刚刚创业的时候。他是由荀彧推荐的,所以应该在荀彧之后投奔曹操的。在他效力期间,曹操不仅获得了兖州这个根据地,并且获得了青州兵这一宝贵资源。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但相信戏志才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不知道戏志才到底是多少岁去世的,只知道他的出场时间确实是太短了。而且《三国志》明确说他是“早卒”,可见确实是英年早逝的。他去世之后,曹操非常着急,马上找到荀彧,希望荀彧帮他找到戏志才的接班人。荀彧不负重望,找到了一个人接替戏志才来辅佐曹操,这个人就是郭嘉。
郭嘉的才智和地位,是为了接替戏志才,由此可见这个人的能力有多高。由于郭嘉才能出众,而且比其他谋士年轻,曹操一直希望在自己去世以后,让郭嘉作为辅政大臣辅佐自己的儿子。没想到在公元207年的时候,郭嘉因病逝世,年仅38岁。在他死后,曹操还十分怀念他。尤其在赤壁大败之后,曹操还感慨说:“如果郭奉孝还活着,我不会有今天的惨败!”
使曹操在赤壁惨败的就是另一位短命的天才——周瑜。周瑜在公元210年去世,年仅36岁。葛亮号称卧龙,庞统号称凤雏。一龙一凤,并驾齐驱,可见庞统确实是不世出的人才。刘备在征讨西川的时候,留诸葛亮在荆州镇守,带庞统出征。遗憾的是,庞统竟然在阵前中流矢而死,年仅36岁。在公元220年,刘备刚刚自称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去世,年仅45岁。这和上面几位谋士相比,已经算命长的了。然而失去了法正的蜀汉,再也没有这样杰出的军事家了,以至于后来诸葛亮不得不亲自率军北伐,累死在北伐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