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为了啥?
在一次party饭后的闲聊中,有一位坐在桌对面的男士突然问我,你读书除了作为饭后的谈资以外,还有什么用途呢?一桌人安静的转向着我,而我却好像很含混,不能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一辈子都这样,大概是一份懦弱吧,或者不喜欢针锋相对,对别人很尖锐的问题,天生是回避的,跟不上话。事后会脑补会反复试图去回答这个问题。读书的渴求对我是如此之自然,就好像你需要空气,而突然说不上来它的理由。很久,我在反问着自己。我这个笨笨的脑袋瓜,阅读是为了什么呢?
我来试图回答,第一层意思,就是我太渺小了,做不了什么。但是至少,我要看明白,看清楚这个世界。比如,我会去找那些量子力学的通俗读物,比如万维刚老师讲的量子力学,去试图理解那些高精尖的物理学家在干些什么?只是试图去理解,作为人类的精英们是如何去探究,以至于一步步地推进对这个物质世界的理解的。尽管,读完了以后,还觉得他们的解释很牵强,和世界感觉到的世界,相差挺远的。
还有一层意思,很庸俗。就是要找个主心骨。试图寻找在这一切都是那么多的不确定性的人生中,找到一个确定的,所应持有的态度。这样,我就不再恐慌。比如,像古希腊悲剧中所描述的,尽管人们免除不了悲剧的命运,你可以悲痛,但不要忧伤,平和的面对厄运和死亡。这样的态度很让我欣赏,也让我感到力量。“虽然知道路的尽头是无尽的黑夜,但是欢笑地走完这条路和愁眉苦脸地走完则是人可以选择的。”(吴军)就好像在波涛里奋力游泳的我,在体力不济时,突然抓到了一个船的船帮。它会给我带来一份稳定感,安全感,依靠感。让我攒足了力气之后,可以再次奋力向前。
还有一层,更庸俗。我觉得,人活着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越活越容易。这是最底层的目标。你不希望总是在挣扎吧?不希望总是做不得已的事情吧?人,肯定是逃不脱这些事的。但我们的目标是,随着我们自己的努力,这样的情景会越来越少。我幸亏啊,不是个当今中国送外卖的快递哥,因为送到一半时我自己一定先低血糖先饿了。要不,就是迷路找不找地方先急死了,或者被交通事故撞死了,或者被老板炒了因为晚送到了5分钟。我知道我的低能的地方。忘不了我初三下乡和同学们割麦子,一人一垄,我拼尽吃奶的力气还是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的手在抖,筋疲力尽,喘着粗气,直起腰来绝望的看着前面的人们。那是一份定格,那是15岁的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定格。如果永远是这样,不如死了算了。那么,我的出路在哪里呢?我一辈子都不停的去摸索,读书,也为此。如今能够在床上躺着,在手机上打着字,在这里胡扯,而不用去整天去送外卖,做我不擅长的事儿,一方面是运气,另一方面也是归结于自己的不停努力和寻寻觅觅的结果。
最后一层,是愉悦。好的作品,就像吃一块蛋糕,或者像欣赏一个精美的雕塑。你可以做不出来,但你有能力去欣赏,也是一份满足。而且这个欣赏能力是随着你的学习而逐步加强的。这是一个正循环,当你的欣赏能力增长的时候,你就会感到更多,更丰富的世界。就好像是在让你选择,是愿意关在在单调的房间里,还是愿意去看看精彩的世界?当然是后者。人可以有很多“触角”,比如,你有味觉,可以品尝好吃的,是视觉,可以去看好看的。这可以是旅游给人们带来的基本体验。但读书,会领你进入另一个精彩的世界,和很多精彩的灵魂对话。而且,你是主动的。看不懂,可以放下,去找别的看。多好呀。在这个世界里,不需要扛着行李,买机票,赶轮船,便可以海阔天空,四处翱翔。
最好的地方是,咱不用拼体力,也不用拼脑力呀。这里是一个自由世界,你愿意去哪里都随你。翻开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吴军说他在20岁的时候读尼采的这本书,就明白了悲剧的力量,和人面对悲剧所应有的态度?20岁?我60岁都看着云里雾里的。我不知道要说他炫耀好呢,还是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没关系,放下找别的看呀。我不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尽管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距是巨大的,但是,咱各活各的,彼此不妨碍。我高兴,就跟你学习学习,不高兴,扭头走了。嘻嘻!每一个灵魂都是平等的。在这个与自己独处的安静世界里,可以很丰富。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南山碧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