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加抗疫(六) 隔离下的社交活动
咱村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已经一个星期了,整个城市处于半停摆状态也一个星期。无聚会,无学校,无上班(WFH),无一切文娱活动、体育活动、宗教活动..... 居然也挺过来了!人们过了最开初的惶恐惊措,好像也渐渐平静下来了。数字依然每天惊人地跳,但人们都找到了慢慢消化它的方式。日子,还是要过,反正政府都说了:不要慌,呆在家,我们养你就好...... 本来就物欲不高加拿大人,大概都觉得不饿死就好了。活着,就是目前最高境界。
人们可以自由行动,只要遵守政府规定的社交距离:两米!商店供货也还充足,人群抢购完一轮又一轮,一轮又一轮,发现还是有,也就失去了争抢的热情了。戴口罩的人还是稀疏,但渐渐也有主流社会的人戴了。对于戴口罩,我一直认为是西方社会的人不知道它的重要性,还存在着“只有病人才戴口罩”这种观念才不愿意肯戴,但直到我与一个老外交谈,他说:”我们现在当然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但外面确实买不到啊,而且口罩应该留给医护这些最需要的人用。” 我才恍然大悟。所以在商店里,我们会看到保安大哥、结帐员、清洁人员都戴上N95的最高级别口罩,一次性手套;公交司机也戴;老人公寓里的老人们戴;在医院工作的朋友说他们的防护暂时都到位:口罩、防护服、面罩、手套,有2、3层,不过库存也所 剩无几了。于是有民间机构呼吁民众如果家里有多出来的的防护用品,请捐出来给我们的医护,大家也反应热烈。好像民众都有一个默契:紧急物资,应该留给最紧急需要的人,而不是按等级去分配这些物质。我们的总理先生,自己夫人患病了,也没见他戴口罩。
所以在这段时间,购物就几乎成了我们唯一的社交活动了。商店里长长的人龙,拉开了长城的感觉,其实是因为大家都保持着正确的“社交距离”。很多商店规定了早上开门的头一个小时,只让长者进入,让他们能在一个安全、舒适、无人争的环境购物。虽然从疫情一开始,大多老人公寓都贴出了告示:希望老人们尽量留在家,会有志愿团体帮他们解决购物问题,不过大多老人还是会选择自己解决,毕竟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社交的重要一部分。
这几天天气转暖,社区里又多了跑步的、蹓狗的、蹓娃的人。以前大家见到面,都会点点头打声招呼,认识的人更会停下来寒喧一阵,现在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避开,有时迎面走过来没有办法,也会稍稍绕道,保持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小区里有块地方夏天时小孩子们在地上写了” HUG ZONE” 两个字,所有人经过那里,如遇到其他人都要腼腆地抱一抱,但现在,大家都尽量避开那块地方。这本是一个友善的小区,这样的隔阂让大家都觉得不舒服,不过也是没办法中的办法了,只希望能拥抱的季节会早日回来。
一群平常相约着运动的小伙伴们,平常都是坐不住的人,这一个星期的困坐家中,个个都快憋出病来了。实在是憋不住,大家相约着在微信群里打开“语音群聊”,乱吼吼了一阵,心情才算平衡了一点。然后又继续宅家中钻研厨艺、烘培去了,大家说好了在球场上再见面时,谁也不能取笑谁,最好都各自在球衣上写好自己的名字,免得都胖得认不出彼此了。
西雅图的好友每天给我更新着她们那边的隔离情况,虽然曾是美国疫情最严重的地方,但还是一直都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西雅图的春天来得早,樱花已经灿若云霞,似乎大家都不想辜负这美好春光,依然相约着外出跑步、爬山、骑车,为配合这隔离政策,人群阵营不时交幻,一会儿202,一会儿211,间隔6尺,跑出了星战飞船的阵势。一场疫情下来,个个肺活量都增大,大老远扯着嗓门喊了好一阵子。
更有邻居不愿意放弃这春光下的联谊活动,建议大家晚饭时间都把饭桌移到门外,相隔几十米大家举杯共畅、互闻菜香,也算是完成了一场“隔离下的晚餐”。
还有许许多多“隔离下的情爱故事” - 前几天看新闻,一个80多岁的父亲被隔离在家,儿子每天去探望他,坐在窗外,父子俩隔窗对视,用电话一直聊一直聊....
一个老人因新冠期间不能探望住在老人院的老伴,举着气球和红心在窗外向老伴表达永远的爱意。
以前看过一段话,意思大概如下:有人问智者: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文明的?智者问:你觉得呢?人说:是从人类打死第一只野兽起?制造第一件工具起?筑起第一个巢穴起?智者说:都不是,是从人类开始有了第一个受伤的同类起。人听完,恍然大悟。大自然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无论人类、动物都需要强健的体魄和超常的求生技能,一旦受伤都要被大自然淘汰。只有第一次见到有受伤的人类不是被同类抛弃,而是将他治疗好照顾好,那才是人类文明的开端……
从疫情开始到现在,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病毒能隔离人的身体,却无法隔离人的心。不过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人性的善良,是我们留恋这个人生的一大原因。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曼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