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学之路,中美教育》读后感

《大学之路,中美教育》读后感

博客

《大学之路——亲历中美教育与文化》

——读后感

若敏

当郑滨耀教授将书稿发到邮箱里,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写作最打动人的是真实,书中的真人真事,最吸引人。王安忆曾经说过:“写作一面是揭伤疤,一面又是救赎。”我感到郑教授的这部书,是对他人生之路的归纳和小结。

郑滨耀教授的英文和中文都功底深厚。以时间线为轴,将人生之路,铺展开来,读起来很有意思。

第一章《童年的梦想》让人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悲喜交加。六岁时,因为喜欢《二泉映月》的乐曲,而爱上胡琴,并且能够亲手制作,让人惊叹其动手能力。

郑教授谈到:“儿童最初的兴趣与爱好,特别是对于艺术的酷爱,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我喜欢上音乐,是因为从小欣赏到万先生和彭先生的二胡琴声,特别是彭先生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由此联想到郑教授活跃在亚城的民乐团里,用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演奏着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乐谱,让彼此更懂得,更相融。

随着父亲的意外身亡,郑教授的成长之路也变得格外坎坷。离开湖北到湖南求学,印象深刻的是祖父送他去湖南,当独轮车坏了,他们要徒步走去。我无法想象,从湖北走到湖南,其中遇到的苦难,然而,他却一带而过,并没有沉浸在苦水里。

郑教授说:“我怀念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去学校的情景,怀念人们尊敬地叫他‘郑先生’。父亲十六岁开始教私塾,是新中国第一批年轻的公办教师。父亲生前曾说,他希望我“成为一条龙”。我懂得了,纪念父亲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学习,做他所希望的有出息的人。 ”

郑教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是通过努力考上天门县的初中,还是回乡务农,当矿工,他一直都没有放弃学习,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初中打下的英文基础,机缘巧合成为老师的时候,他都不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弃学习。有梦想,有追求,直到梦想成真。

终于等到了高考,在1977年的高考中,因为优异的成绩,跨进了大学校门。在大学里刻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在1989年获得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下面是中国篇中几个让我感动的片段:

“好老师:我发现,中美两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教师能改变学生的命运。我的童年虽然历经坎坷,但我有幸遇上了涂在君老师那样杰出的教师,让我学到了知识,考上了中学,从此人生有了新的希望。

学英语:我在美国学了教育心理学之后,不时回复中国学生家长的咨询。我推崇一个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要发掘和发展学生的特长与爱好,鼓励他们去学习和从事自己爱做、能做、而且前景看好的事情。

周红事件:后来我在美国从事师范教育,时常回忆起这些难忘的经历,并与学生们分享。总体上讲,青少年是纯朴的。他们有困惑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思维和认知获得顿悟,这就是教育的美妙和意义。

高考:百川归海,这一消息引起了全社会的沸腾。恢复高考是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第一举措,就像春雷响彻中华大地,它宣告:中国终于走出’文革’,从此走向未来!

如后来的评论家所说:1977 年的 12 月,中国没有冬天,因为关闭了十一年的高考考场重新敞开大门,考生们用激情和渴望驱散了寒冬。

机遇与选择(Opportunities and Choices)是决定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说考大学是我多年的梦想,出国留学则是我不曾奢望的。如果没有接受到外事处工作的调动,我大概不会想到出国。机会可遇而不可求,但是选择则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因此我告诫年轻的朋友:珍惜机会、务实选择、走适合自己的路。”

“中国篇”沿着大学之梦的主线,以纪实的手法,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对于那个年代难忘的回忆。语言精练,情节生动,引人入胜。

“美国篇”记叙了作者留学和教大学的经历,穿插了他在此期间写的部分散文、通讯、人物介绍、以及文艺评论。这些文字回顾了作为一位熟知中美教育和文化教育家的心路历程,并展示了在美华人和美国人民对于美好和谐世界的向往和为之所作的努力。

1989年9月,郑滨耀来到美国。1991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接着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选中的博士论文选题是:《中美传统与文化的异同:两国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中所含价值观比较研究》。他说:“选择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作为研究素材原因有二:一是低年级教材以识字为主,文化价值观呈现不多,而中学语文又侧重文学并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其次,当时我女儿刚上小学四年级,她带回家的英语课本是全美推荐的获奖教材《银的秘密》(Silver Secret),我很喜欢。

我的论文使用了定量分析与质性现场研究的综合研究方法,发现:中美两国其实有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如:诚实、勤奋、助人、责任、尊重他人,等等。有趣的是两国不同甚至迥异的理念,如中国故事教育儿童谦虚谨慎(故事《陶罐和铁罐》),而美国故事则鼓励儿童独立和勇敢;中国课文强调做事认真和遵守纪律,美国教材却蕴藏更多的童趣与快乐。”

在他获得博士学位的时候,感慨万千,他提到“优秀的、能改变学生命运的研究生导师,是那些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路架桥的设计师。波恩博士和卓海伦博士、霍更博士一样,都是指导我学习、为我继续发展铺路架桥的恩师。”

从他的这本书里,我第一次了解到“教授治校”和“终身教职轨道”的过程。郑教授有着亲身体会:“从几次应聘和之后参与招聘并担任招聘委员会主席的经历,我领略到美国大学教师招聘是一个十分严谨而且专业的过程,也是‘教授治校’的杰作。招聘委员会由五名左右教授组成,先从几十甚至上百名申请者中筛选出十人左右作电话交谈,委员会成员轮番向候选人提问,从中选出二至四人来校园面试(新冠疫情期间在网上面试)。最后由招聘委员会书面推荐,院长确定人选及其年薪,并发出聘书(Offer)。

美国大学教师招聘严谨专业,不仅因为百里挑一、程序规范,还因为学校对应聘者负责,希望他们真爱这个职位、看好这个地方,能和大家一起愉快工作、顺利发展。虽然不少教师后来会跳槽流动,但‘长期合作’是学校和个人共同的初心。

美国大学的‘终身教职轨道’(Tenure Track)是一个激励发展的教师系列,但能否成为终身教授,还取决于终身教职评审的结果。于是,对于新入职的教员,前五年必须实现的目标就是晋级并获得终身教职,否则另谋高就。

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和工作动机分为成就驱动(Achievement Oriented)和操演驱动(Performance Oriented)。前者为事业而努力,后者为好评而表现。我觉得为评审而工作没有意义,而做好了工作则不担心晋级和终身教职。怀着这样的理念,我开展了教学、科研、服务全方位的工作。”

终于,在2002年秋,郑教授任教五年期满,顺利通过评审,由助理教授晋升为副教授,并获得佐治亚州高教系统终身教职。2013年他荣升为教授。一位华人在美国的大学里,获得教育学的终身教职,实属不易。

在这本书里,有一段我印象深刻,这是我在美国工作后,遇到的同样问题。谦虚和张扬的平衡。书中提到:“系主任找我交谈,她向我祝贺,还提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化问题。她微笑着对我说:‘看了你五年工作的全面总结,我为你高兴,也为你难过!你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参与接待来访的中国学者,参加亚特兰大多元文化演出,可你不曾与我们分享这些信息呀,你应该学会推销自己!’

系主任的忠告让我反思。我从小接受的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做好工作但不张扬是我恪守的处世之道。辜鸿铭先生将中华文化描绘为含蓄内向、博大深沉,而美国文化外向直率、甚至张扬。我研究文化差异,崇尚文化交融,看来应该尝试实践了!”关于谦虚的度量值,也是我想与郑教授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同为亚裔的印度裔就值得我们学习。

郑教授在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同时,积极参与中美两国教育交流。为两国教育的发展、为国际教育合作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书中有大量篇幅,介绍了中美交流的项目和细节。

在郑教授的书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建构主义的概念。“什么是建构主义?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更显纷繁,人的交往与合作更加重要,传统的学习理论已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知识的面貌,教育工作者苦于缺乏有效引导学习的理论依据。这时,一个综合了多家学习理论之精髓的结构逐渐形成。它以认知论为基础,融入学习的社会属性和经验的作用,还有对于学习环境影响的分析,为我们探索知识的性质和创新教学途径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它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这一理论形成以来,教育工作者就在尝试如何利用它更加有效地整理、发展和使用知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郑教授结合在美国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经历以及对学习理论和实践从事研究的成果,在北大举办了专题讲座。

书中最感人的故事是他的博士生凯思琳。在母亲去世后的几周,完成论文答辩,并获得通过,其中离不开郑教授的关心、鼓励和指导。凯思琳专程到学校,将礼物送给了郑教授,书中描写道:“打开礼品袋,里面有一块金色木质牌匾、一只精装圆珠笔、还有一张她亲笔书写的卡片。牌匾上的文字是:‘郑博士:谢谢你在我不相信自己能力的时候给了我信任。感谢你的指导和支持。’笔盒上镌刻着:‘一位真正伟大的导师难以找到,也不可能忘记。郑博士:谢谢你的支持和指导。凯思琳 2021’

凯思琳·文森特博士是我指导过的学生中既心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教师。她有一个教育之梦,要为残障儿童的康复和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了这个梦想她不畏艰难,在长满荆棘的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希望的曙光前行。”

心理学认为,人的能力与成就不是与生俱来。任何进步与收获,除了自身的天分和努力,还离不开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许多人的帮助。

郑教授在书中多次提到感恩,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父母和长辈,上司和同事,同学和朋友的感恩之情。他真诚地说:“我感悟到人生的幸福源于学习;实现美好的梦想,离不开时代给予的机遇和许多人的帮助。对我而言,这些机遇和帮助来自于抚育我成长的中国,也来自于为我提供深造机会和广阔教育平台的美国。我感恩所有关心和支持我成长与发展的人们,感恩给予我宝贵支持和真挚友谊的朋友们,还有时常牵挂着我的亲人。”

郑滨耀教授,出生于中国湖北。早年曾在农村和矿山劳动,教过小学和中学。1977 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英语专业,1982 年春毕业留校工作。1989 年赴美留学,获孟菲斯大学教育心理学与研究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肯尼索州立大学中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 年随美国国家教育代表团访问中国,之后担任“美中教育联合会” 副主任、国际学术会议负责人、会刊《美中教育》主编。

读完这部书后,心潮起伏,这是一部纪实、跨越时空、充满激情的回忆录,也是笔墨生香的散文集。郑教授以亲身的经历,深入浅出地诠释相关的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命题,同时,这也是一本真实的记录,解惑和答疑,贴近生活的教育文集。

文字的力量很强,通过这本书,郑教授的一生如电影的画面,在眼前闪现。我特别敬佩郑滨耀乐观和坚毅的品格,同时也感叹,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非常务实又正确的选择。所有的节点,他都没有错过。因为他时刻准备着,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他把握住了!成功需要机会,更需要提前准备。

2022年6月29日于美国亚特兰大

 

购书链接:

溪流出版社邮购($25.49/本):1.https:www.fellowspress.com/ 2.溪流书店

Amazon邮购($25.49/本):1.https:www.acazon.com/  2.Book, 3.Binyao Zheng

作者特价邮购(20.00/本): Email: [email protected]

 

照片说明:

  1. 在华中师大接待耶鲁大学访问团(1987年夏)
  2. 和美国教育代表团领队在南京大学(2001年春)
  3. 在《万里长城颂》画前合影留恋(2012年春)
  4. 在北京大学演讲(2015年5月)
  5. 参加博士生凯思琳的毕业典礼(2021年5月)
  6. 参加亚特兰大民乐团公益演出(2016年夏)

 

 

 

 

 

戳这里 Claim your page
来源: 文学城-若敏
相关阅读
读后感:《大梦无疆:勇气、想象和现代以色列的建立》黑美人芝士蛋糕(Black Beauty Cheese Cake)何新微博问答:关于《蒙特梭利教育》游览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 Brooklyn MuseumCiao, Italiano - Naples & Amalfi 11/9/21放弃清零死亡 155 万?复旦大学余宏杰论文几点读后感从TOP70到TOP10,多晚都无法阻挡的求学之路!朔爷启汉---《起初·纪年》读后哈佛大学推荐:丰富自己的8个微习惯,胜过无数大道理初心含糊增慫無底刘竹青:国际课程纷纷取消考试,低龄留学之路可否继续木樨地打铁记(3)3个汤 ~*油豆腐粉丝汤*~~*豌豆Split Pea Soup*~~*港式罗宋Borscht Soup*~成长素描 - - 新生野营拉练北京第二实验小学58年工资名册中共在严酷的防疫措施下限制海外华人回国的同时,为什么也关细出国的门呢?来自家长的读书笔记 | 《大学之路》,让我更焦虑,还是更坦然?安倍被刺身亡的第43日,安倍经济学之路越走越窄居家抗疫美食(371):私房拌米粉成长素描 - - 哈佛假期实习(1)小说连载: 大留学时代 ( 1、单挑 )南方婆婆,北方媳妇和躲不过去的猪队友团了《大百科》《大科普》的亲必看!差点被当成骗子吓死我了Ciao, Italiano - Rome & Naples 11/8/21肉夹千层酥Ciao, Italiano - Venice 11/5/21Ciao, Italiano - Ancona & Rome 11/7/21Ciao, Italiano - Venice 11/6/21看电视连续剧《亲爱的小孩》这个从大凉山走出的博士,只道出求学之路的一半苦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