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是生来具有惹事生非的气质
一九六六年九月十日夜,上海。吃过晚饭,47岁的言慧珠拉着11岁儿子言清卿的手,语重心长:“妈妈要到有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你一定要听‘爸爸’的话。”说罢,她拉着儿子来到现任丈夫俞振飞的卧室,让儿子在俞振飞面前跪下磕头,起身前,言慧珠郑重道:“请你一定把他抚养成人!”俞振飞当场表态:“只要我有饭吃,他就
- 李新宇:酒味相投几多友
我爱喝酒,虽然未到“视酒如命”的地步,却也曾让酒成了生活的重要内容。至少是从30岁到50岁那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只要几天没酒,就觉得生活味道有点淡。与一般人比,我饭没少吃,衣没少穿,住行没有少消费,却多喝了许多酒,这是额外赚的。从青年到壮年,即使啤酒、黄酒之类不算,光白酒一年也要上百斤,几十年下来,几
- 李广平:我的华师青春记忆
距1986年那个酷热的夏天,已经过去37年了。我从位于当时还算是广州郊区石牌的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没有想到自己会与流行音乐相伴至今。岁月飞驰而过,红棉花开花落,紫藤花再次成为校园最美的点缀的时候,我梦回校园……穿过一条两边种满了木麻黄树的柏油马路,便走进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园。记忆中是一些当时流行的
- 许倬云先生:一座陌生而重要的灯塔
中国近代曾有一批知识人,在国家最动乱,民族最纷争之际,守住了学者的本分,守住自己的道。许先生正是此中楷模。最难得之处,他愿意用漫长的生活与思索,向今日我辈大陆年轻人,不厌其烦地传授这种陌生而重要的心法。许先生在匹兹堡家中,2020许倬云先生:一座陌生而重要的灯塔(节选)文 | 李乐骏……陌生而又重要
- 一代人:西南政法78级的时代命运
在1978年10月之前,阮齐林在安徽省霍山县修水坝,张建田在东南沿海的军营里站岗,邓标伦在岭南大山里挥锤打石,邓文定是南昌电子管厂的车间主任,袁其国在宁夏平吉堡国营农场摇动着电影放映机,王云海则蜷伏在华北平原的绿野里,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苞米地。他们年龄悬殊,彼此没有交集。1978年10月,他们从中国的
- 左春和:别喝那碗鸡汤——刘福生老师的叮咛
在我的语言使用习惯中,我以前几乎没有使用过“心灵的鸡汤”这种低幼化的词语组合,这种把精神与心灵进行食物化的比喻是蹩脚的,是一种表达能力的贫困,也是对汉语语义的破坏。但这种大众传媒时代的词语变迁已经使其获得了容易快速辨识的通行证,如果保持汉语的纯正雅道和遵循良规,在信息传递中势必造成缓慢半拍或理解障碍
- 央珍:甜甜的忧伤(回忆汪曾祺先生)
甜甜的忧伤央珍五月的北京,你若嗅觉敏感,能随处闻到槐花的香甜气味。空气里甜甜的,一种隐约的香甜。五月,这是汪曾祺先生离开的月份。一九九七年五月,整个白天狂风大作,我从来没在那个季节见过那么大的风,正感到惊奇时,接到汪朝电话,她的父亲汪曾祺先生突然病逝。那些日子,热爱汪曾祺先生作品的人,敬重他的朋友们
- 沈寂:我在香港见到的孟小冬
1949年,香港永华影业公司购买了我两部中篇小说《盐场》和《红森林》的版权(《盐场》拍摄成影片,改名《怒潮》,舒适导演并担任主角)。永华主办人李祖永亲笔专函邀请我去香港任编剧。上海“贵客”拜见孟老板我到香港无熟人,去找《盐场》导演舒适。舒适父亲舒石文,是梅党(梅兰芳周围的超级粉丝、智囊团等统称为“梅
- 王丽:一座村庄的教育血脉
从北京西站坐K571次列车,24小时抵达福建西部的连城县朋口镇,再从朋口坐20分钟的汽车,便到了宣和乡培田村。穿过村口的石牌坊和风水林,一条石砌的村道一直通到村边。据族谱上记载,培田村的祖先自元末由中原南迁至此地。经过近千年的生息繁衍,到清末时,已形成一个有300多户、1000多人口的村庄。村内有3
- 《匈奴简史》:一幅五百余年的匈奴兴衰历史图卷
内容简介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作者长风在尊重历史、严肃考据的基础上,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民族兴衰及汉匈关系等内容,做了简要而
- 祝华新:怀念80年代,那一代意气风发的学人
文 | 祝华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1987年8月三联书店旗下《读书》编辑部致函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告知“大札及惠稿收到。《读书》十月号八月十八日付排,尊稿未及刊入”。编辑部拟延后刊发,并提出几点修改意见,“是否可改,敬候复示”。“乔木同志”接到编辑部来信,当即回复“提出各点都同意”,对
- 唐小兵:20世纪中国一个云南家族的历史、记忆和反思
熊景明,1943 年出生于昆明,1979年移民香港。1988–2007 年主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工作,其间参与多项中国大陆的农村扶贫项目,并编撰数本中国研究论文集。主编《进入21世纪的中国农村》、《中外名学者论21世纪初的中国》,著有《家在云之南》、《长辈的故事:滇池百年家族往事》。近年从
- 姚坚:骑河楼39号清华同学会会所寻踪
今年是清华校友总会成立110周年。说起校友会,同学们记忆最多的可能是位于校内的同方部,清华校友总会曾在此办公很多年。可今天我想要说的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的骑河楼清华同学会会所旧址。我对此地的关注,缘起于2022年金秋的一个周末午后,接到大学同窗的邀约,去东城区骑河楼街饮茶。老同学说,骑河楼街
- 侯外庐先生的晚年思绪
“侯伯伯,你是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如果要探究你与中国文化源流的近亲关系,我感觉到你也受这条源流的影响,你也在这条源流的续脉上,你同意吗?”“哇——”,大哭。他哭过以后,我又问:“反观你自己,你好像也在这个源流上,你是不是也是异端?鲁迅是异端,我觉得你也像是异端唉。”“哇——”,又哭,哭得比前头还要
- 法大王涌:我的导师江平
本文发表于《传记文学》2013年第5期,2015年12月26日补充修订,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商法研究所所长王涌,作者回忆了跟随江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光。1994年秋天我有幸认识江平先生,之后1996年至1999年,我在江平先生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那是一段
- 孙秀丽:考古的“黄埔四期”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日益高涨,为了应对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力量严重匮乏的局面,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自1952年至1955年联合举办了四期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学员总数达369人,当时留在大陆的文物考古界知名学者几乎都参与了授课。对于新中国的文物考古
- 梁小斌:我是怎么熬过来的
梁小斌1你问我是怎么熬过来的,也许读者好奇,我也觉得好奇。我还得定神想想,我是如何熬过来的。诗歌的确给我带来了声誉,国务院办公室编了一本书《较量》,里面分明说到梁小斌的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具有震耳发聩的力量”。但是,力量归力量,中国社会体制只认识梁小斌的诗,并不认识梁小斌这个人。大约在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