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想生娃的年轻人,到底在想什么?
文 | 米粒妈 (公众号米粒妈频道)
前两天看了一段视频,是在韩国街头采访年轻人关于生育意愿的话题。
作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国家,韩国2022年的生育率再创历史新低。
虽然全世界生育意愿普遍走低,但亚洲几个国家确实更为突出
平日里,都是“砖家”分析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再由“砖家”建议怎么让年轻人生孩子,咱就是说,建议“砖家”不要再建议了,不如看看这些韩国不想生娃的年轻人,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
韩国年轻人的这段街头采访,米粒妈看了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他们可真敢说,难怪一个小伙子说完之后补充了一句:这些话是可以在镜头前说的吗?
经济压力大
前阵子,米粒妈写了篇文章《看了这份帝都“天价”开学清单,我只想说:这是个假家长吧!》,说实话,我那真不是吐槽,而是真真实实的日常开销,摊开来算一算,就这,还有不少米粉留言,说我算少了
别再说咱们小时候那种“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多口人,多双筷”的佛系育儿模式了,时代不同了,现在养娃成本真的太高了。
但现在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有几个有能力独自承担这么高昂的养娃花销的?还不是有四个老人在背后负重前行?
韩国政府为了激励年轻人生孩子,为新生儿父母发放折合人民币11385元的生育补贴(应该是代金券之类的),但大家似乎并不买账。
谁都知道养娃是一项长期投入,孩子刚出生的前两三年,除了奶粉、纸尿裤,其实真没什么太大的开销。
真正的投入在后头呢。
一个韩国的补习老师说,让一个孩子考上重点高中,每个月光是请私教的钱就要将近14000-21000元人民币。
现在全世界整体经济形势都不乐观,很多年轻人尚在“啃老”,连老人自己都不再催婚催生了(毕竟生了娃还要他们帮忙带,托儿费搞不好也得他们掏,有这时间、这精力、这钱,给自己养老不香吗)
所以说韩国政府这1万多元人民币“大礼包”可真是“礼轻情意轻”,姿态过高,老百姓接都接不住:生孩子还给你发福利,够给面子了,差不多得了,没生的赶紧的……不知道这是不是韩国某“砖家”的主意,但确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关于鼓励生育,我想到一件事儿,是我在美国的大学同学给我讲的。
我这个同学,他们一家三口在美国每月的保险费大概在1000美金左右(确实比咱们国内贵不少),生了二胎之后,我以为他们三口人变四口人,保险费肯定要将近1500美金,甚至更高,没想到,同学说,他们四个人总的保险费居然降到了500美金一个月。
我真的有被震惊到!整个一个大跳水。
因为保险费是每个家庭的固定支出,要持续几十年,因为二胎的到来,给整个家庭节约的开销可不只是500美金这么简单,而是每个月省了500美金(其实不止500,这不还多个人呢么),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这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所以韩国政府如果真的想鼓励生育,应该考虑的是为多孩家庭制定“可持续性节流”政策,而不是一锤子买卖,象征性给点小恩小惠,毫无诚意。
其实,比起很多人不愿意生娃,更有一些年轻人连婚都不想结。
大家都知道,韩国房价居高不下,年轻人还贷压力巨大,越来越多韩国人买不起房,只能选择租房。
如果一个人收入的3/4,甚至4/5都用来还房贷,生活上已经非常拮据了,怎么可能有生娃的意愿?想都不敢想啊~
既要人家生娃,又鄙视生娃的人
不管是影视剧里,还是现实生活中,韩国女性生完孩子之后,大多退居家庭,成为全职妈妈。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82年生的金智英》,还拍成了电影,当年在韩国引起很大轰动。
其实韩国社会无数普普通通的女性都是金智英——重男轻女的家庭,无论多努力都会在学校、在工作中受到轻视,从怀孕到生娃养娃,退居家庭后就不得不沦为鄙视链最底端,无路可逃。
金智英怀孕的时候,经历了非常严重的孕吐,打个哈欠都会恶心,便秘、腰酸也随之而来。
公司为了体恤孕妇,规定可以晚上班30分钟(当然下班也要随之晚30分钟)。
公司里的男同事毫不掩饰地对金智英说:“哇,你可好了,每天能晚30分钟上班。”
金智英一气之下,说自己会和大家一样,每天一分都不差,按时上班。
结果,为了避开早高峰,金智英不得不每天早上提前一个小时出门。
有一天她下班比较晚,地铁车厢里没有空座了,一个50多岁的阿姨看她站着,就故意大声说:“要不是我扭到了脚,就把座位让给你了,唉,你一定很累吧?”
阿姨明摆着就是说给其他人听的。旁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子,一脸不耐烦地起身,故意撞了一下金智英的肩膀,说:“肚子都大成这样了,竟然还坐地铁出来赚钱,真不知道在想什么。”
听到这句话,金智英的眼泪瞬间决堤,在车厢里,她无处可躲,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遮挡自己的泪水,情急之下,只好先下车。
生完孩子后,由于没有人带娃,金智英被迫放弃工作全职在家。
有一天,金智英推着女儿晒太阳,女儿在婴儿车里睡着了,因为天气太好了,她索性买了一杯美式咖啡,推着女儿到公园,坐在长椅上慢慢喝。
旁边的长椅上坐着几个三十出头的男性上班族,他们在窃窃私语。虽然金智英听得不是很清楚,但隐约听到他们在说:“我也好想用老公赚来的钱买咖啡喝,整天到处闲逛……还真是好命!”
整个韩国社会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又要女性生孩子,又看轻、鄙视妈妈这个身份,说她们“上班赚不了几个钱”“工作孩子兼顾不了”“带孩子有什么难的”“谁还没生过孩子”“花老公钱多潇洒”……
所以现在韩国的年轻女孩们真的没有什么生娃的欲望了。
人生有各种各样的体验,对于年轻女孩来说,如果生孩子后只会让她们的人生受到越来越多的束缚和限制,她们肯定不会轻易迈出这一步。
如果对于妈妈来说,有更多选择,比如有靠谱的日托所,是不是可以不必退回家庭做全职妈妈。
一个女孩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韩国有越来越多的“无孩场所”,标榜这个地方不允许带娃进入,受到很多不想被孩子打扰的人的青睐。
但是越来越多这样的场所,也就意味着妈妈带着孩子可去的地方越来越少,带着孩子的人似乎被贴上了“不受欢迎”的标签。
咱们再看看“教育圣地”——芬兰,是怎么对待孩子的。
之前在看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芬兰那一期时,台湾主持人竹幼婷讲过一件事,我印象深刻。
她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带孩子的妈妈乘坐任何大众交通工具都不用花钱,而且到公众场所也不必那么小心翼翼,怕小朋友打扰到别人。芬兰当地的妈妈告诉她,在这里有孩子的妈妈就是最大。
而且芬兰对妈妈们有很好的制度上的支持,比如纪录片里一位老师,她说芬兰的妈妈生娃后的前三个月是拿全薪的,之后的一年,拿工资的80%,再之后也可以在家带薪到孩子3岁去幼儿园。
所以金钱上再多的诱惑,都不及一个宽松友善的环境,让人们对生娃养娃充满期待,充满希望。
从小卷到大,无所不卷
韩国虽然面积不大,但论“卷”,他们简直能上天!
升学、就业、婚姻、住房、养老、生娃,无处不卷、无时不卷,无所不卷。
就拿高考来说吧。韩国并不像咱们国家,是“一考定终生”,高考考多少分直接决定你能上哪所学校。
韩国的高考,包含三个部分。
第一是校内考核。校内考核指的是学生高中三年每次统考的成绩,以及在学校的排名统计,将会以复杂的算法折算成分数计入高考总分。校内考核占学生高考总分数的70%。
第二才是高考本身。高考成绩也将以算法折算成分数,占高考总成绩的30%。
第三,是生活记录本。里面会详细记录学生参加的各种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各种竞赛的名次,特长、甚至是读书笔记等等。生活记录本虽然不会折算成分数,但却是大学面试时让考官“另眼相看”的法宝。
校内考核+高考折算下来的分数,决定学生能报考哪个大学。但报考之后,大学还将进行一场面试,要面试通过才能真正进入这所大学就读。
也正是因为如此,韩国的学生几乎是不能喘息的在读书,因为稍有懈怠,一次没考好,整体成绩就可能下滑,就可能和心仪的大学擦肩而过。
但上了大学也不代表能找到好的工作,韩国大部分产业都被几大财阀垄断,要想进入财阀集团做个普普通通的白领,你得先考进首尔大学、高丽大学、延世大学这三所韩国顶尖高校之一。难度可想而知。
韩国高考有多卷,米粒妈之前跟大家分享过一部纪录片,感兴趣的戳《在韩国,普通家庭的孩子考入名牌大学有多难?》
找到了好工作,也只意味着卷的开始,5+2,白加黑,无休止的加班,不敢休假,跟咱们说的996、007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房价高、工作压力大,有孩子之后还要支撑孩子继续卷,学区房、报各种补习班,中间任何一环掉链子,人生就面临崩塌,比如裁员、失业……
早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韩国就业率就只有60%,疫情这几年,大家自行脑补吧。
当自己的生活一团乱麻的时候,当自己的未来、养老都没有着落的时候,谁还有心思生娃,生了娃拿什么养?
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其实,真的不必急着批判现在的年轻人太过自我、享乐主义、没有担当……
每一代都有每一代要经历的苦和难。同意的文末点个“赞”+“在看”
好啦,咱们就不替韩国的生育率操心了,米粒妈来做个小调查
大家还有什么关于生娃、养娃的故事要跟米粒妈分享,别忘了移步文末下方评论区留言哦~
本周每天来读我写的文章,在下面分享一段走心的留言,点赞最高的三位,将收到米粒妈送的好书!先到先得呀!本周奖品看这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