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后台有位朋友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就是学中文的吗?我毕业已经6年了,听到这个问题有点恍然,感觉「专业」这个词儿太遥远了。但我觉得又可以细聊一下这个问题,其实我学的专业,和目前所从事的能够带来收入的行业,没有半毛钱关系,我的专业和雾霾治理、垃圾治理、污水治理等等相关,在我读大学的那个时候,这个专业非常不好就业。
按照前辈们的说法,在这个专业未来想从事这一行,硕士打底,博士标配,我听完就觉得凉凉了,我已经读了十几年书,好不容易熬到大学,嗯,熬这个字没毛病,但还得再读7年?我完全想象不到这幅画面。因此,从大学刚开始的时候,我全部的重心就和专业学习没啥关系了,精准一点说,和学习也没啥关系,做什么事儿全凭个人喜好,用我父母的话来说,相当不务正业,我爸是建筑行业的老司机,他觉得我当时就应该去学盖房子,或者学学机械制造什么的,但很遗憾,确实不喜欢。
站在今天,能给我带来收入养活自己的,全是当年「不务正业」结下的果。我喜欢玩儿,我读大学时很流行一种旅行方式,叫做搭车旅行。你站在路边,竖着大拇指,顺路的司机会载你一程,这不需要你付费,算是相当经济的旅行方式。我用这种方式,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就差不多玩遍中国西部了,今天非常火的318/219/滇藏/泸沽湖等等,都是我当时旅行的路线,目前所有的进藏路线里,就剩下新藏线没走过了。*找到了几年前的徒搭朋友圈
那时候也是因为没有钱,去爬丽江玉龙雪山的时候,为了躲门票,从山路爬上去的,不用人挤人,但当时不是一个人去,而是一个团队。
大家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还请了当地的向导,把危险系数降低为0,这是我至今都觉得经历得最棒的一次爬山体验,之后去稻城,去五岳,都没有经历过。
当你去了这么多地方,遇到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又是用一种相对比较独特的方式游玩,自然而然就会忍不住想记录下来,而且当时因为没钱,自己还开了一个公众号要打赏。我最后一次长途徒搭旅行,是走318和219,成都出发,进藏,最后到了兰州,再回来参加毕业典礼。当时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路上同行的好友还送了一大束花儿,当然,从那分别之后,大家就再也没有聚过,这也很正常。毕业工作之后,我开始把最后一次旅行的记录,写下来,结果写成了一本书出版了,当然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写得确实很拉胯,但也获得了一万多的稿费,这是我第一次在写作上获得回报,也是一种很大的激励。
同时,出去玩儿自然就会拍照,发现自己拍照拍得很丑,自然就会学习。因此,摄影就变成了我第三项坚持长期训练的技能,目前我觉得仍然拍得不好,但是已经可以接到一些商单,并依此变现了。毕业后,我做过领队,自己带队出去玩,这是前期出去旅行打的底子,现在靠写作为生,这是当时记录旅行经历打的底子,偶尔接一些拍摄获得副业收入,这是当时出去玩拍东西打的底子。
以前,都是爱好,不熟悉的人看,都是不务正业,现在都是养我自己的渠道。
我写这些自己的经历是想要表达什么呢,表达一个人是可以靠着自己的喜好养活自己的,是可以靠着这些东西走出一条路的。「不务正业」这个词里有个「正」,但问题是,什么才叫正呢,没有人有能力可以下这个定义,谁有这个勇气,放在十几年前,大家都不会想到互联网在今天会释放这么大量的远程交付岗位。所以我觉得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留并适当发展自己的爱好,你怎么知道他不会成为你的第二职业,对吧,内核稳定,保有松弛感,不确定性也是可能性。但是用自己的爱好养活自己的前提是,爱好是工具,而不是消费品,换句话说,你的爱好最好能产出一些东西,而不是单纯地消费一些东西。比如你的爱好是刷剧,这是纯消费,但如果能让自己开始创作一些故事,就是一种技能性的工具;比如你的爱好是旅行,这也是纯消费,但如果能在社交平台分享和记录,提升摄影能力和文案创作能力,这也是一种技能性的工具。恰巧,昨天那位后台的读者,是位大学生,我想我应该表达完了。年轻的时候我觉得可以勇敢一点,当然中年人一样可以勇敢一点,你喜欢,很重要,分享喜欢,一样重要,爱好这种东西,不仅仅只是消耗品,也可以作为技能为自己提供支撑。对了,很多人说想加一下我个人微信,那我把二维码放在下面吧,我们准备搞线下活动,做副业路子,感兴趣的来加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