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心态的社会后果
个体的消极心态,像是烦躁、没耐心、暴怒、压抑、怨恨、自杀性的绝望等,往往只被作为个体的痛苦之身来讨论,事实上,个体的消极心态,不仅其来源中集体的痛苦之身起了重要甚至关键作用,也同样会带来整体性的社会后果。
在《狂热分子》中,作者的观点是“沉重的失意者会自然而然产生集体行动和自我牺牲的倾向”。这样的失意者,他的行动指向的是逃避自我,且愿意为此摧毁目前的生活,因为在他们看来,目前的生活已无法补救。
可以想象,这样的心态导向的社会行动,也许会摧毁应当被摧毁的部分,但恐怕更多的是它也会摧毁它不应破坏的部分。因为失意者,即拥有强烈的消极心态的人,他们的行动是盲目、无所顾忌、冲动且情绪化的。
书中直白指出:
“失意者会在大混乱和有钱人的没落中得到快乐,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他们已经为兴建一个新世界铲除了一切障碍。他们固然狂热地呼号‘要么一切都变得美好,要么一物不留’,但他们心里真正热望的,大概是‘一物不留’。”
其实,不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消极的心态更便利于摧毁而非建设,摧毁相对容易,建设却难。消极心态的出现,唯一的作用是像《当下的力量》里提到的,把它看成一种提示:“注意,此时此地,请保持警惕。”即使是最为轻微的烦躁也有其意义,也需要觉知和观察,否则它们将会积累起来,变成未受观察的反应。
《当下的力量》里还写道,消极来自于抗拒。消极心态的产生是无意识的,它是抵触现实的自然反应,但它却没有消除现实的能力,换言之它没有改善性。摆脱消极心态的第一步就是承认现实,接受它的存在,然后想办法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这才是建设性的积极的态度、对未来发展有益的态度。
如果一味地只展示自己抗拒的态度,而不采取任何可能有益的行动,那其实是婴儿通常的做法,即自身不具备独立性的人才会不经思考追随一种无意识的东西。对个体来说是这样,对社会而言同样如此。失意者正是不考虑现实,去陷入盲目的狂热中,而任何有效的方法,一定不是无意识的。
当烦躁、愤怒、压抑这些情绪产生的时候,多去提醒自己这些情绪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它们是无意义的,就应该及时停止,它不但对事情没有帮助,反而是阻碍,应该多去思考它们的源头是什么,去解决问题。
同样地,当社会情绪弥漫着焦躁和绝望时,也不应避重就轻,只去强调表面的现象,而是了解原因,关注内在的现实。当社会传播中充斥着“躺平”“反内卷”时,它传递的是什么信号?社会环境、生活成本、成长路径,哪些角度是可以有建设性作为的?
(文/沉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