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老母亲回头看:后悔很多选择,庆幸这件事做对了!
我们遛狗路上,有一个报刊亭。
每次路过都会稍微停一下,看一眼架子上“玲琅满目”的杂志。温暖的灯光,这种久违的亲切感,把我们的回忆拉回到了十几年前。
那时候,报刊亭对于我们来说,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有了零钱,我们会攒起来,就等着月底跑去报刊亭,买一份自己喜欢的杂志。
老王在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杂志。别看他现在一副钢铁直男的样子,但骨子里却深藏着浪漫。
还记得高中时,他们班有70多个人。但只有他一个人订了《散文海外版》。
也因为这套杂志,他成了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每期杂志一来,就会在班上“流传”,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和他约档期看杂志。
前几年收拾屋子,竟然发现了17年前的《散文海外版》
网上找的图片
我们对杂志一直发自心底的喜欢,现在想想,一定是有小时候的渊源。
那时的我们虽然身在小县城,但心里却始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
但在那个信息算不上发达的年代,偏居小地方的我们,想要了解更多真心不容易。
好在,杂志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因为有它,我们和外面的世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到了未曾去过的远方;
了解了最新的科技信息;
读到了触动心弦的散文和故事;
……
杂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眼界、兴趣,和超越同龄人的思维格局。或许,也为后来我们留在大城市打拼,埋下了伏笔。
所以,即便现在报刊亭已经得越来越“稀缺”,我依旧爱杂志,也想尽可能地影响孩子去读杂志。
经过我们的耳濡目染,大宝成了一枚妥妥的“杂志迷”。只要有空,他就会捧着《万物》《十月文学》等杂志看。
因为他的阅读量大,两三套杂志很多时候都满足不了他的需求。
前阵子因为疫情被“圈”在家里,他实在没有杂志看了,就把之前的《三联周刊》都翻了出来,坐在沙发上饶有兴致地看,一看就是大半天。
看到大宝对杂志的喜爱,我真心觉得,哪怕现在获取信息的媒介做够多,但杂志对于孩子的意义,依旧不减当年。
说实在的,相比我们小时候,现在的儿童杂志市场实在太繁荣了。有这么多优质的杂志摆在那,孩子不读真的太可惜了。
所以这几年,我一直铆足了劲把自己接触到的好杂志分享给大家,就是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孩子和家庭爱上杂志。
因为,它真的值得——
学知识 树思维
成为有趣的“杂学家”
如果说书籍是一道食材单一、烹饪精致的菜肴,那杂志更像是营养丰富的“大杂烩”。
换句话说,知识性的书籍或专著往往是纵向深入的,而杂志则是横向拓展型的。
一本好杂志,总是能够将多学科、多领域的内容集合在一起,供孩子阅读。
科普杂志的主题包罗万象,有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等。
文学杂志的内容,也精彩纷呈,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对孩子来说,多接触不同主题、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内容,益处是很多的,可以帮助他们增长见闻。
像大宝读了这么多年科普杂志,已经成为了我们家名副其实的“杂学家”。
他的班主任,都夸他“博学”“有独立思考能力”。
闲聊的时候,他经常会跟我说起他看到的内容。
很多时候,老母亲真是自叹不如,因为在很多领域的知识储备,我发现自己还没有孩子多。
就像之前有一次,我妈跟我说,我爸在老家体检时发现心电轴左偏。
我爸之前一直觉得头晕,有次走路都偏了。陆续做了各种检查,除了腰间盘突出之外,并没有发现心脏的问题。
现在一听我妈这样说,我立马紧张起来。但我其实并不清楚,心电轴左偏具体是什么情况。
正想查一下,大宝忽然说:
是外公心电轴左偏吗?心电轴偏移可能是心脏有问题,外公要小心一点。不过,要是偏移的不严重也没事,妈妈,你还是带外公去医院检查一下吧,比较保险。
我和我妈当时都有些惊讶: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大宝漫不经心地说:杂志上看的。
大宝从杂志上学到的知识,还“救”了外婆一次。
有阵子我妈总说自己眼睛不舒服,很干,看东西模糊。我们一直没当回事,以为是年纪大了,书和手机看太多了。
后来,大宝他注意到外婆的状况,特别认真地对我妈说:外婆,你这个症状可能是白内障,你去医院检查白内障了吗?
我和我妈一听,心里顿时咯噔一下。第二天我们就去查了白内障,结果出来,真的和大宝说的一样,我赶紧找医生安排了手术。
现在我妈术后恢复得很好,眼睛状态也不错。
每次说起这事,外婆都说要给大宝记一大功,让她少走了好多弯路,及时进行了治疗。
其实,从这两件事中,我还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事情。
杂志不仅带给孩子知识,更能够帮助他们树立一种科学思维模式。
孩子读杂志get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的分数,更是为了实际的应用。
而且,他们记忆和内化知识的过程,是通过解决问题、灵活迁移实现的。
这其实是一种类似于我们“做学术”的思路: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比知识更有价值。
发掘和引导兴趣
为深度阅读指引方向
每次给大家推荐书单,后台的留言都非常多。
我曾汇总过大家的留言,找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很突出:如何找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书。
还记得有一次,有一个童靴很迷茫地问我:
难道要把书单经典书都买回家,然后一套一套试?那么多,且不说买不完,就算都买了,也没时间看啊……
我当时给她的解决办法就是——读杂志!
因为杂志是“大锅烩”,一本杂志里面包含多学科的知识、多题材的故事。花一份钱,就可以接触到方方面面的内容,性价比非常高。
时间和精力上也是如此,杂志内容体量小,属于轻量化阅读。
孩子每天只需要用碎片时间就能读好几篇文章,一周一本或两本,完全不成问题。
有次我要先送二宝回家,让大宝在楼下等我,结果等我下楼时,就看到他坐在小区长椅上看杂志。
那天天很冷,旁边车来车往,但是他丝毫没有受到干扰,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前几年,大宝一直都是《十月文学》和《万物》两套杂志交替着看,每期都看了不止一遍。
因为阅读投入、阅读也快,两本根本不够他看的。所以我又给他增订了《好奇号》《商界少年》。
每天或者每周用零碎的时间,读读杂志。
读得多了,自己就能在丰富的内容中对比出来,自己更喜欢哪个领域、哪种题材的内容。
接下来,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去找相关的好书来看了。这样挑选,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命中率,孩子往往更爱看。
其实,读杂志这种方法,不仅适合大孩子,对于小童也是适用的。
大宝喜欢看杂志,也深深影响了二宝。因为她啥事都喜欢向哥哥看齐,所以每次哥哥看杂志,她也嚷嚷着要看。
大宝三年的杂志+二宝一年的《东方娃娃》
于是,我就给她订了《东方娃娃》。既有类似绘本高品质故事,又有手工、画画等互动活动,二宝喜欢得不得了。
我带她读得多了,也慢慢摸清了她的喜好和兴趣。
更进一步,杂志还是引导孩子阅读兴趣的好帮手。
《东方娃娃》不仅包含绘本手工,还有覆盖非虚构阅读的“幼儿大科学”。本来二宝对科普书籍的兴趣不大,但借由智力版的熏染,慢慢地,她开始愿意、喜欢上非虚构类的内容。
比如,今年第5期的“幼儿大科学”介绍了珊瑚,二宝知道了珊瑚是动物,不是石头、也不是花,看到了形态各异的珊瑚,还认识了珊瑚虫居住的珊瑚杯。
时效快
掌握第一手消息
一本书,从创作、编辑、排版、出版,要经历漫长的过程。
相比之下,杂志的创作和出版要更快速,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杂志更有“时效性”。
所以,在谈到如何为孩子量身定制阅读计划时,我和大家分享了我一直在坚持的“三大原则”,其中有一个原则就是“远近原则”👉:班上看书最多的孩子,语文考试不及格...
远近原则,就是说读书要读经典,也要读当下的东西。
而像《万物》《好奇号》《商界少年》这样的杂志,就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求近“的需求。
它们可以用更快的速度,为孩子们提供第一手消息:
最前沿的科学动态和研究,当下的时政热点,当季的美食美景、风土人情等。
而且,杂志的内容更灵活,它可以跟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也更能够找到孩子们感兴趣、好奇的主题和话题。
让孩子们及时了解世界、学科的变化,获取最前沿的知识,开阔了眼界,也让孩子和变化的世界建立了一种紧密的联系,可以真正做到“不出门知天下事”!
在某种程度上,为孩子建立了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和自信,当然,对孩子课内的学习也大有裨益。
风趣幽默的“边角料”
助社交 释压力
杂志不一定是严肃的,也可以是风趣幽默的。
尤其是文学类的杂志,除了严肃文学、散文随笔、小说之外,还会穿插一些孩子喜欢的笑话、奇闻异事等。
朋友说她小时候就超喜欢看《读者》《意林》里面的笑话,每次看完还不忘和同桌分享。
有时候课间几个人围在一起听,然后捧腹大笑,超级解压,感觉初高中那几年都是靠着这些熬过来的。
除此之外,杂志其实还有社交属性。
像我开头写的,因为一本杂志,老王成了班里的香饽饽,大家都喜欢找他看杂志。
大宝也因为杂志,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朋友。
尤其是参加活动,孩子们坐在一起聊天,如果谁和谁读了同一本杂志,立马话匣子就打开了。
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杂志在孩子的生活中,依旧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是现在有这么多优秀的儿童杂志,如果不读上一读,就真的辜负这么棒的资源了。
关于“杂志”,我其实还有很多想聊的,比如:
杂志要怎么读?
读了杂志却记不住,有什么好的方法?
如果大家想看的话,就“点在看” 告诉我吧,人数多的话,我就再专门写一篇~~
但如果你是续订或者已经选定了心仪的杂志,也可以直接进入我们的【小板牙严选】有赞店直接下单~
小板牙严选,长按识别进入
▼▼▼
推荐阅读
听说二胎妈妈都在后悔生了老大,庆幸这件事坚持6年没放弃,终于看到花开
班主任推荐订的杂志,有些真是“一言难尽” ,好的儿童杂志关键看这3个方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