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黑鹰光伏
导语:新旧势力之争、龙头们与二三线企业之争、央企与民企之争,新一轮争夺与洗牌必然来临。
最近两天,笔者特别注意到一个新闻:正泰电器(SH:601877)拟22.5亿出售组件业务。“双碳”风潮下,光伏产业“一片大好”,为何要出售耕耘多年的组件环节?有观察者分析,伴随供应链博弈“舒缓”,光伏将在2023年迎来“真正的繁荣”,特别是中下游,都将过上“好日子”。光伏的产业历史一再证明,“产业一片大好”并不适用于所有玩家。“好日子”也并不适用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任何梯队——组件环节尤其明显,那些拥有垂直一体化实力的规模企业,必将在“好日子”来临时,依恃综合能力强势抢占市场。这一环节的集中度很可能在熙熙攘攘的资本进击中不降反升。更何况,不久前,通威股份(SH:600438)也强势进击组件环节.“明年,真的是所有企业的好日子吗?”这样的疑问可以抛到硅料、硅片、电池,以及终端的“整县推进”分布式等任何环节。我们分析认为,过往两年,伴随光伏火爆,产业蓄积了更大能量,也聚集了更多矛盾,同时也在孕育更多变数。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巨大预期,但潜藏的各种风险也在增加。综合各方观点,2023年二季度很可能成为光伏新的“临界点”,产业新一轮的洗牌也将开启。过往两年,光伏大赛道确定,似乎人人都可以赚钱,任何企业都会有一席之地。但事实上,光伏的钱哪有那么好挣?伴随产业多年进化,特别是进入平价时代后,光伏的门槛其实远超想象。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不要线性思维而低估了通威、隆基、中环、晶澳、天合、协鑫、阳光电源等等光伏龙头的护城河而去投资一些阿猫阿狗。很有可能,在红火的产业背景下你暂时可以赚点钱,但产业进入新一轮竞争洗牌期,最快倒闭的可能就是你。商场如战场,残酷激烈。鲜有温情脉脉,往往你死我活;没有筹码,注定被收割;有筹码,则注定收割别人。笔者综合各方信息认为,促成新一轮大洗牌的变量和要素,重点包含以下这些方面:第一,产能的扩张已堪称“疯狂”。2020年,可统计的光伏产能投资为4000亿,2021年超过了8000亿,而最新统计发现,2022年至今的产能投资已超过7000亿。第二,与第一条相伴随,即使全球需求猛增,但以产业链核心环节的产能投资与预期,供需必然会在某个节点出现绝对的过剩,一些环节的产能预期已是目前市场需求的四倍五倍甚至更多。第三,多种力量和要素推动下,供应链价格整体已涨了两年多,但显然不可能永远涨下去,一旦未来价格在某个临界点掉头向下,甚至狂降,产业链可能随之发生剧烈波动。而当博弈最终“白热化”,突破“临界点”后,如果价格暴跌,最终伤害的可能是整个光伏产业。笔者认为,最大的担忧,还不是目前价格的持续上涨,而是等价格转头向下,甚至剧烈下跌后,光伏产业能否“平稳过渡”,能否“软着陆”?是否会出现以恶意的“低价竞争”为特点的价格战?第四,供应链博弈下,各路巨头的“垂直一体化”堪称疯狂,2022年以来更加明显,在新的“竞合”中,未来必然在产业链不同环节中出现激烈的彼此“踩踏”。第五,全球各路资本疯狂涌入光伏赛道,其中有制鞋的、做服装的,甚至有养猪的。鱼龙混杂的资本,能否在产业剧烈跌宕与洗牌中,在真刀真枪的市场竞争中,继续分到一杯羹?第六,很多企业(特别是新进入者)产能投资还处于重资产投资的初期布局,如果不久后市场行情暴跌,那这样的企业风险基本接近无限大,这样的例子在光伏发展史中已数不胜数。第七,光伏产业正进入新一轮技术迭代的周期(N型)。过往的产业历史证明,光伏行业的长期“赢家”,通常都是能够在长期技术迭代和短期产能扩张中很好把握平衡的企业。“双碳”大背景下,平衡不好两者的企业,风险加大。第八,产能领先,只是短期优势,是内卷的根源。随着产能疯狂扩大,技术红利会加速消失,最终变成比拼成本,直至产能过剩,部分产能开始淘汰,最终仅剩少数寡头赚取基本利润。最近两年的情况是,以硅料为典型代表的紧缺环节势必压榨整个产业链的绝大多数超额收益,哪怕是其他环节的技术进步超额收益,直到其他环节没有利益可以压榨或者全产业链没有产能失衡。如果2023年二季度,上游紧缺环节产能大量释放,产业收益和红利加速传递分享到整个链条,那么是否意味着所有企业都迎来了好日子。显然不是,任何环节,有利益释放,必然伴随更多的争夺,激烈竞争不降反增。新旧势力之争,龙头们与二三线企业之争,央国企与民企之争,新一轮争夺与洗牌必然来临。第十,伴随新一轮洗牌及洗牌后,光伏企业、企业家、政府和金融机构,以及整个光伏产业均更加成熟,这意味着,光伏企业更是要凭“本事”和“实力”吃饭,曾经一夜暴富的神话很难再有,企业大而不能倒的情况很难再发生。终归,市场的归市场,商业的归商业,我们都需要“按市场规律发展和做事”。回溯产业历史,身处一个兼具成长性、变化性和周期性的行业,我们已经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2011—2012年欧美双反、2018年“531新政”三次下行周期与洗牌。但今时不同往日,“双碳”大背景下,“坡长雪厚”的光伏已不用担心整体的“共识”问题,其作为最火爆的投资“赛道”,洗牌的逻辑与结果,可能和过往都有所不同。当然,本文仅是一家之言,笔者的视角和观点意在提示风险。我们也曾撰文分析认为,以下十种光伏企业最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与洗牌中加速被“出清”。第一种,跨界幅度太大,但无制造基因,无技术储备,资金支持成迷,临时搭台疯狂挖人,这样的企业要注意了。第二种,误把产能的短期优势当作长期优势,把短期的战术竞争力当作整体的战略竞争力,产业一旦发生剧烈变动,类似企业可能积重难返。第三种,一些企业巨量投资的节点选择充满“赌性”,特别是一些新进入者产能投资还处于重资产投资的初期布局,如果不久后市场行情暴跌,那这样的企业风险基本接近无限大。第四种,决策“一言堂”,创始人独断专横迟早给光伏企业带来巨大风险。第五种,企业家热衷玩资本,喜欢在资本市场不断“瞎折腾”,在创新制造和实业方面根基不牢的制造企业迟早出问题。第六种,疯狂扩张的同时,企业如果负债率激增,现金流紧张兮兮,库存高企,三角债严重的话就危险了。第七种,没有创新精神,骨子里不具备创新基因,失去创新能力和动力,特别是跟不上新一轮技术迭代的企业迟早会被淘汰。第八种,企业管理粗放,管理与机制建设远远跟不上规模发展和疯狂扩张步伐的企业,压力和风险也不小。第九种,光伏产业的竞争环境与格局愈发复杂,自我定位不清晰的企业很危险。“双碳”下,你是谁,你是否融入了“竞合链条”,你要往哪里去?第十种,“双碳”背景下,产业火爆发展的同时,企业内部却矛盾重重,包括管理层与大股东的矛盾,管理层拉帮结派,家族企业内部矛盾等等。光伏过往的历史已证明,无尽的内部矛盾与内斗过后,企业常常被内耗,无心研发创新及市场化拓展,企业最终一蹶不振甚至最终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