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北大学霸李雪琴的家教模式,我决定换个思路养娃……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父母身上。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前段时间,无意间看了一档名叫《荒野会谈》的节目。
节目中,北大才女李雪琴讲述了这样几件事:
她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回,开家长会,班主任找到了李雪琴的妈妈,说:
“你偷看一下李雪琴的手机,看看她每天晚上跟哪个男孩子发短信?”
于是,当天晚上,李雪琴一回寝室,就看到妈妈正坐在自己的床上。
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妈妈见到她后,竟然一脸严肃地说:
“女儿,我要向你道歉。”
看李雪琴一副不明所以的样子,妈妈接着解释道:
“今天你们班主任让我看一下你的手机,但我保证,我在点开“信息”图标的那一刻,就关上了,一条都没有看见。
可我非常有负罪感,我在这里郑重向你道歉,我不该做这样的事。”
“这一幕让我感动至今,她(妈妈)都没看着,我也不会知道,但她仍然跟我道歉了。 所以我至今跟我妈待在一起,都非常地舒适。”
李雪琴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经常被老师请家长。
那时候,她的小学班主任有一个理念,即“小树不修不直溜”。
然而,当李雪琴的爸爸听到这句话后,却反驳道:
“老师,我觉得小树只要不长歪,长点枝丫是没有问题的。”
在一个观念相对传统的小县城里,爸爸的这席话无异于平地惊雷,以至于今天还在朋友圈和亲戚圈里广为传播。
连在场的嘉宾听了,也纷纷感叹,李雪琴有一个伟大的父亲。
说实话,看了这档节目后,我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
不是只有正儿八经地对孩子说教才算是教育,生活中的每一次互动,其实都是教育。
没有一个孩子的优秀是与生俱来,不过是父母夜以继日的托举。
而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父母往往只有一次机会,你给了孩子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回馈给你怎样的成果——
教育的下策,靠拳头。
曾有这样一组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个隐秘的角落里,有一个孩子用来宣泄烦恼的地方,上面写着三个大字:
心声墙。
在这面心声墙上,遍布着各种饱含愤怒和恨意的句子:
“实在太可恶了。”
“闭你妈个头。”
“想个头啊,想到恨死你和自己。”
是什么让一个孩子的心灵如此扭曲?
其实,正是因为一张“打人表”:
妈妈打了自己一回,孩子就记一笔;爸爸打了他一次,他也记一笔。
在这些密密麻麻的“正”字的背后,是一个孩子挨了无数次打后的不甘和眼泪。
在这个孩子眼中,自己只是一个没人爱的可怜虫。
于是,他用最稚嫩的字体写下了最冰冷的句子:
“自杀去吧。”
有多少父母打着“黄荆条下出好人”的幌子,一看到孩子犯错,就挥舞拳头。
再犯再打,以为这样做孩子就会长记性,会越来越好。
却不知,那个饱受皮肉之苦的孩子,从中得到的不是教训,而是与父母对抗的恨意,和一生都难以摆脱的阴影与痛苦。
前段时间,刷到了一则热搜:
许久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小龙女”吴卓林,被人拍到在多伦多排队领取免费的救济食物。
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曾指出:
“暴力,对孩子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所引起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及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
挨打带给孩子的焦虑、紧张、痛苦将会充斥他的整个童年,被暴力对待的孩子很难重新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
若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手段只有巴掌和拳头,无论初衷是什么,最后为此买单的都永远只有孩子自己。
教育的中策,靠嘴巴。
当律师的爸爸则十分看不惯儿子的行为,一有机会,就滔滔不绝地对着儿子说教: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
“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教育的上策,做榜样。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