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热搜上的一个话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频繁更换头像,是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吗?
经过观察我们发现,现代人的安全感指数,确实在微信使用习惯中有迹可循。
于是,我们总结了一些微信使用中缺乏安全感的行为特征,来看看,你的安全感指数,到底什么水平。
❶ 头像换得勤的人分为两类人:一类是被逼着换,一类是自己主动换。❷ 其中细分,“被逼”分为被爸妈逼、被工作逼、被对象逼;“主动”分为间歇性主动和持续性主动。❸ 被爸妈逼着换,主要是嫌弃头像不够阳光——“你这头像乌漆麻黑的,一点也不正向,给我换了!”❹ 被工作逼着换,主要是担心头像不够专业——“群里的樱桃小丸子是你们总监?”❺ 被对象逼着换,主要是怕头像不够仪式感——“这组情头好特别,我们一起换吧!”❻ 总之,这些属于是被操控的微信头像的一生,安全感确实低到连反抗都不敢反抗一下。❽ 他们本着产品经理的思维去更换头像,安全感低到不为自己,只为他人。❾ 微信头像和安全感的关系,甚至可以总结出一套公式:头像脸占比越高, 安全感指数越高。❿ 具体表现为:正脸照>口罩遮挡照>侧脸照>全身照>背影照。⓫ 而对于那些持续性主动频繁更换头像的人,别为他们操心了。纯粹是好看的照片太多换不过来,或者喜欢的 idol 又发美照了。⓬ 综上所述,不 care 社交成本、频繁更换头像的人,才是真正安全感爆棚的一类人。❶ 现代人的微信状态,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设置状态,一类是手动补充状态。可以说不管是哪类,都是一种先发制人的不安全感体现。❷ 毕竟现在的微信状态,堪称成年人的电子版“请假条”:❸ 以至于微信状态运用得当,上到职场下到亲友,都能及时掌握你的生活近况。❹ 但遗憾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使用微信状态,这项功能已经通货膨胀了。于是大家开始手动在微信名字后面附加后缀——Patrick(休假回复慢版)、Patrick(居家隔离版)、Patrick (弹3版)......❺ 这种拿着扩音器和全世界解释现状的行为,才是当代社畜不安全感的最大体现。❶ 微信聊天对话框,记录着现代人的不安痕迹,详见拍一拍设置和聊天回复习惯。❷ 拍一拍刚流行的时候,每个人都热衷于给自己的拍一拍设置签名、抖个包袱。而目前的情况是,已经有一大批人取消了签名设置。❸ 其中,一部分人是因为性格日渐成熟,而更多的人则是因为曾经深受其害。❹ 因为在他们眼中:不知道客户拍一拍,到底是手滑还是要找茬儿;不知道领导拍一拍,是有事找你,还是有祸甩你。❺ 安全感的崩塌只需要有人拍了拍你,然后再也不说话。这就是现实版的:“这里有一个坏消息,但是我就不告诉你。”❻ 而当聊天回复带以下习惯的人,不安全感可以说写满了屏幕。比如:所有语气助词都换成了活泼型(x啦/x嘞/x滴)。字面意思不变,但示好意味十足。❼ 比如:万物皆可波浪号(~)。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缺乏安全感的他们深谙此理。❽ 比如:每次聊天都做最后结尾的人。哪怕是回复一个无意义的表情包,也要尽力为对话画上句号,足以看出他们的沟通诚意和小心翼翼。❶ 都说现在朋友圈越来越无趣了,其实是发朋友圈的成本越来越高了,毕竟安全感指数稍低一点的人,刷个朋友圈就够他们胡思乱想一整天。❷ 当被朋友跳赞时,他们会怀疑自己的人缘:为什么一样的照片共友不给我点赞?❸ 当被老板跳赞时,他们的安全感直接亮起红灯:为什么一样的动态,老板不给我点赞?是不是对我有意见?❺ 所以如果哪天发现他们突然点赞了你几天前的朋友圈,别担心,这只是在查缺补漏过往的漏赞朋友圈。❻ 而对于真正没有安全感的人,不发朋友圈是一种比发朋友圈屏蔽分组更保险的做法。❼ 这不是懒,或者失去了表达欲,而是一种更为严密的自我审视和内容审核。他们打心眼里就不相信分组功能可以做到万无一失。❽ 在发出朋友圈之前,他们一定会有这样的灵魂三问:——如果被屏蔽的人发现了我屏蔽了他们,岂不是无意中得罪了人家吗?❾ 所以,如果一条朋友圈需要分组才能发,没有安全感的人最终一定会选择不发。
撰文:李野、Mabel、Weber、Skye、Jiao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