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不会思考,学再多知识也没用

不会思考,学再多知识也没用

公众号新闻

 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更新书堂》· 296
内容来源 |  本文摘编人民邮电出版社书
《脑熵:如何直击真相,果断决策》 卫蓝 
读书笔记达人 | ONE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 | 少将 值班编辑 | 润锦
 7042 篇深度好文:7919 字 | 19 分钟阅读

一个错误的判断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机会;一次被欺骗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损失金钱;一个不当的选择需要我们用大量的精力来消除影响;一个陈旧的观念可能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复杂,当我们用一种低质量的信息处理方式来看待事物时,这些糟糕的问题就会不停地出现在生活中,耗费我们过多的精力、金钱、时间和心力,让我们无力投身于更需要想象力的、与未来发展有关的事情中。


自然而然地,我们也就只能过着低质量的生活。


一、思维的质量决定生活的质量

心理学家罗伯特·X·史密斯(Robert X.Smith)提出,当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得复杂时,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提高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将这种能力称为脑熵(brain entropy)


熵衡量的是一个系统的复杂性,脑熵并不是指大脑的混乱程度,而是指大脑可以访问的神经元的数量水平,用来衡量大脑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


提高脑熵的本质是优化我们大脑的算法。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优化大脑的算法,提高脑熵呢?


首先,我们需要优化信息收集的算法。


我们都清楚,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耗损,无法100%传递。类似地,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也会产生耗损,以至于对于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获知不同的内容。


如果我们收集信息的方式存在诸多漏洞,就更容易掉入认知的陷阱,也要为此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我们还需要优化信息加工的算法。


如果生病了就想着烧香拜佛,失败了就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做不好事情就认为自己缺乏天赋……那么,这种糟糕的信息加工方式,只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下次面临同样的境遇时,你还是会重蹈覆辙,陷入恶性循环。


再次,我们更需要优化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


任何一个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例外,就像基因的编码总会产生变异。


任何一个系统在运行的同时,系统内和系统外都在发生改变,都在往更复杂的方向变化。


而为了适应偶然的随机性或者必然的复杂化,我们必须学会调整自身,提高对环境和事物的兼容性。


最后,我们更需要优化自身存在的bug。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就像大脑系统内在的漏洞,会影响我们公正地看待事物。


这些偏差,有的会让我们无法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的会导致我们产生偏见;有的会导致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有的会让我们排斥新事物;还有的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固执和狭隘。


总之,当我们周围的事物变得越来越复杂时,我们也必须提高自己的脑熵,让自己拥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我们可以从准确描述、合理解释、有效预测、反馈控制、减少认知偏差、避免启发式思维、识破信息诡计7个维度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二、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7个维度


1.感知与表象:人类如何获得超越感知的能力


我们通过眼睛感知画面,通过耳朵感知声音,通过皮肤感知触碰、温度和湿度,通过鼻子感知气味,通过舌头感知味道,对事物的感知,取决于事物所处的情景,以及我们以往对这些事物的认识。


想要准确描述事物的表象,要对事物有正确的感知。


① 感知的欺骗


首先,对比是我们认识世界、感知差异的主要方式。


在心理学上有比较常见的缪勒—莱尔(Muller-Lyer)错觉,两条长度相同的轴线,分别在其两端画上不同指向的箭头,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视觉错觉,认为箭头指向轴线的那根线更长。



又比如,将一只手放进冷水,另一只手放进热水,过一段时间两只手再同时放进温水,这时两只手对温水的冷热感觉是完全不同的。在热水中浸过的手会感到温水是冷的,在冷水中浸过的手会感到温水是热的。


其次,当事物存在模糊性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开始“脑补”。


如下图,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这幅图可以看成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也可以看成一位老态龙钟的老妇。



脑补能力对我们认识事物有利有弊,我们如何“脑补”,取决于自己的期望、经验,以及事物的一些特征。


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快速地认识事物,通过局部判断整体,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可能陷入固定的思维,运用不正确的经验判断新事物,导致盲人摸象、管中窥豹的错误认知。


② 工具的利用


知觉错觉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错觉的存在,克服这些感知错误。而克服这些常见的感知错误最好的办法是学会利用各种工具。


工具可以尽可能将事物的属性客观地反映出来,可以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肉眼看不见的事物。


我们想要知道一支笔有多长,可以借用一把尺子测量它的长度;想知道一杯水有多热,可以借用温度计测量它的温度;想知道环境里的噪声有多吵闹,可以借用分贝仪测量它的声级;如果我们想记住一个场景中的事物,可以借用相机拍摄当前的画面。


③ 语言的运用


维特根坦所言:“语言是一个人认知世界的反映,一个人看到的世界越是贫瘠,那么他的语言就越是匮乏;而看到的世界越是丰富,那么他的语言就越是多样和充满变化。”


语言还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看到的事物,而一个成年人即使拥有了这种抽象概括能力,也可能因为语言的匮乏,无法将自己看到的事物和现象描述出来。


语言的基础在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认知这个世界最强有力的工具是我们的语言,也正是因为语言,才诞生了人类文明。


概念实际上是一种信息的压缩,概念必须具有准确性、区分性、共识性。



概念的关系更多的是客观的关系,举一个文字信息的例子:“为了改变命运,我一定要每天都好好学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努力复习,提高专业能力。


我们先从事情、事物或现象本身入手,理解这个事物本身是什么。


在这个例子中,事情是“要好好学习”;而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改变命运;主体是我;什么时候好好学习呢?从语句中可以理解为在课堂上和课后;从地点上看,可以推测是教室等地方;从方法上看,认真听讲和复习等;从程度上看,是每天都要好好学习。



这套解读的方法,我们也称之为5W2H方法: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以及多少(How much)


2.解释与因果:如何消除表象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


① 解释


我们通过抽象概括和定义的方式认识事物的表象,通过5W2H分析法描述事物之间的关系。


但是表象的背后可能存在很多有趣的机制,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事物,我们还需要解释这些关系的产生,找到其内在的机制。


解释是对事物的进一步认知,是一个说明事物含义、原因和理由的过程。


解释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对这7个层面都提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为什么这件事是这样的?为什么是这个目的?为什么是你?为什么是这个时间?为什么是这个地点?为什么是这个方法?为什么是这个程度和数量,这是横向分析方法。


也可以用纵向分析方法:5WHY分析法,就是对一个问题不停追问“为什么”的过程。


当然,5WHY分析法并不是说一定要追问5个为什么,而是让我们时刻记住一个核心理念:现象的背后都有它的机制,问题的背后有更大的问题。


比如,我堂弟学习的时候总是弓着背头低得很低,叔叔一直强迫他抬头挺胸,但没有任何作用。我在跟堂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原因是堂弟近视了,不得不低着头,弓着背看书写字。于是,我就让叔叔给他配副眼镜,他弓背低头的习惯才有所改善


② 因果


因果关系是因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某个事物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事物的变化。



比如,常温常压下,温度从-1℃升高到0℃时,会引起冰雪的融化;我用力将石头扔出去,会引起石头的运动;我用鼠标点击网页链接,会引起网页界面的变化。


哲学家大卫·休谟(Daivd Hume)认为,因果关系的确立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两者存在共变关系,即两个因素有共同变化的趋势;第二个是先后关系,引起结果变化的因素在时间上发生得更早;第三个是已经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确认两者的共变关系是存在作用的关系。


弄清楚因果关系的条件可以让我们看清楚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更好地挖掘事物内在的变化过程。


图灵奖获得者朱迪亚·珀尔(Judea Pearl)介绍了两种不错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寻求事物的因果关系。


第一,初级方法是关联,我们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关系,进而判断它们的因果关系。


假设有A和B两个因素,我们观察到A增加时,B也增加了;A减少时,B也减少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然后,我们再观察变化出现的先后关系,发现了A的变化一直出现在B的变化之前,这又是一个证据。


我们根据观察到的这些现象将AB两个因素关联起来,推断它们之间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第二,进阶方法是干预,我们通过介入因素变化的方法来检验因果关系。


我们观察到A和B之间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并不能确定这种关系,于是我们通过干预A的改变来观察B的改变。


假设A是风,B是风车。我们可以通过干预风的流向观察风车是否发生转动。当我们使风停止时,风车不动了,就可以推测风可以引起风车转动。我们就可以在判断两者的因果关系上更进一步。



3.预测与模型:如何逼近真相,看到未来的趋势


如果我们能够从纷繁的关系中找到事物的因果关系,其实就已经具备了预测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还需要一些模型和方法的辅助,这样才能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① 预测


预测,是关于未来的一种陈述,是人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预先推测和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活动。


我们先了解事物的质料、形式、功能和变化属性,然后再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规律,对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进行科学推测。


按照方法区分,预测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性预测解决的问题是判断事物的趋势或属性是什么,而定量预测则是确定事物趋势或属性的程度和具体数值。


定性预测是一种方向性的预测,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定量预测则是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预测。


举个例子,“房价未来会涨”,这就是一个定性预测,我们可以预估房价未来的变化方向是增长,但是这种预测比较粗糙;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定量分析,比如“未来10年,房价将会以每年1%的涨幅持续上涨”,那么这个预测就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也拥有更大的操作性。


当我们不了解一个新事物时,我们需要先做定性预测,然后才可能进一步做定量预测。而且随着我们对事物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用定量的方式也能进行更精准的预测。


② 模型


最有助于预测的方法论是建模思维,模型是基于实际问题或者客观事物的经验和规律,通过抽象、概括和总结而成的。



我们用2道数学题来帮助大家了解模型对我们预测的重要性。


在三角形ABC中,∠A=90°,∠B=60°,请问∠C是多少度?


我想大家都会很快算出∠C=30°。因为我们都学过: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在这里,“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就是一个模型,一个帮助我们根据已知预测未知的模型。


只不过这种预测,结果比较单一和确定,以至于大家不认为这是一种预测。


某城市拥有本地人口1400万人,预计该城市未来每年流入人口约15万人,该城市10年后会有多少万人口?


比起前面的问题,这个问题更贴近生活,也更有预测的味道。在这个问题中,我们运用到的就是线性函数模型。


我们假设X年后的人口为Y,那么人口预测模型为:Y=1400+15X。将X=10带入该模型,即可得出Y=1550,即该城市10年后人口为1550万人。


模型的价值在于,将粗糙的定性关系转变为更准确的定量关系。如果我们想要更好地预测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必须时刻保持建模的思维。



4.控制与改变:如何在真实的反馈中一步步接近目标


“控制”指的是为了改变某个或某些受控制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来、施加于该对象的作用。


控制的基础是信息,如果想要实现控制,必须注意三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收集、信息反馈和策略调整。


我们以自然界的生物捕食为例,来理解控制的过程。


一头狮子远远看到一群绵羊,它看中了一只看起来比较年老的绵羊。然后,它躲在杂草之中匍匐前进,慢慢靠近老绵羊,避免被它发现。


等到距离较近时,狮子猛然加速,冲向了老绵羊。羊群看到危险之后,瞬间四散而去,场面十分混乱。


狮子紧紧盯着那只老绵羊,穷追不舍,而老绵羊感到快被追上了,突然一个“急刹车”,换了个方向继续跑。狮子也赶紧掉头,继续追赶。几个回合之后,老绵羊还是被抓住了。


狮子先收集信息,看到了羊群,并且识别出了哪只羊更容易得手,然后根据目标的位置,借助环境,不断靠近目标。


老绵羊得到狮子的信息后开始逃跑,并且根据狮子的位置信息,做出转弯的策略。


而狮子根据老绵羊的逃跑路径等信息,做出调整,最终捕获老绵羊。


在其他领域的控制也是如此,我们必须先确定需要控制的事物的状态和想要达到的目标,接下来则是用各种方法不断地靠近目标;而外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我们还必须根据外界的改变做出策略调整,增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


5.认知的盲区:如何看到大脑对自己潜意识的“偏心”


我们一旦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问题。


① 内部视角


无论是小孩还是成年人,都会自然而然地优先从内部视角考虑问题,而忽视外部视角。也正是这种偏向,导致我们产生很多自认为完美,实际上问题频出的行为和想法。



因为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只能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因此,我们只能够以自己的视角去判断别人的想法,去思考别人看到的事物。


内部视角还会造成诸多认知偏差,比如“知识的诅咒”,如果我们非常熟悉一个事物,那么我们就无法想象不了解这一事物的人对这一事物的想法。


从内部视角看待问题很难看得全面,因此我们需要将自己的思维切换到环境和他人的视角。而这种转变需要我们消除自身的思维惯性。


当我无法理解一个人的行为时,我会做一个假设:对方是聪明人。这个假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很多无法理解的事情,看到很多无法被看到的角度。


无论对方做出的决定看上去有多蠢,我们都应该先假设对方是聪明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过快给对方贴上“愚蠢”的标签而放弃思考。


即使最后我们发现对方并没有我们设想的那么聪明,我们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更多有意思的角度。


② 自利偏差


自利偏差是为了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心,让自己看上去还不错,借此给自己更多的心理能量来面对这个复杂又令人感到挫败的世界。


想要避免自利偏差,我们可以试试学会跟自己打赌,让自己反驳自己非常自信的观点和想法,澄清思考过程。


另外,我们还要学会用他人的结果看自己,这样可以让自己避免沉浸在自以为是的牢笼之中。


历史学家梅纳德·史密斯(Maynard Smith)曾经说:“一个胸襟开阔的人,他能看到事物的两面,并且准备持有相反的两套真理,同时承认无法调和它们;而一个狭隘的人,他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并且准备按照他的理解来解释整个宇宙。”


这个世界有很多黑白分明的事情,但是有更多的情况是“灰色的”。它既有白的部分,也有黑的部分;它既有对的部分,也有错的部分。



但是,当验证性偏差出现时,人们“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就会被击败,变得极端而偏执。


我们要容忍这种不确定和模糊性,尤其是在没有足够的信息时,更不要急着下定论。当自己产生一个观点时,我们可以试着站在另一个立场上反驳自己,而不是急着下定论,进而拒绝对立的信息。


6.思维的捷径:如何避免思维速度对思维深度的影响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基于客观事实进行思考,而是倾向于走“思维捷径”。


我们可能会借助表象的特征来思考;也可能受到印象深刻的想法影响;还可能被无法磨灭的“思想钢印”所支配。


认知学家大卫·鲁梅哈特通过研究指出,人类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特征识别”,我们只需要几个特征,就可以快速判断一个事物是什么。我们通常称这种识别方式为贝叶斯识别网络。


贝叶斯识别网络的核心思想是,“假设我们观察到某个事物的特征,则可以确定该事物是什么的概率”。


人们并不是在掌握事物的全部信息后才做出推断,而是会优先识别事物的特征,进而根据少量的信息,做出更快、更准确的推测。


我们称这些“思维捷径”为启发式,并将启发式分为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和锚定启发等类型。


① 代表性启发


代表性启发指的是,人们根据事物的信息与他们认为的典型信息或者时间的相近程度进行判断。


代表性启发并不适用于认识复杂的事物。在认识被多个因素影响的事物时,代表性启发就会出现偏差。


举个例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鸟儿会飞是因为有翅膀,人不会飞是因为没有翅膀。甚至一些科学家也将翅膀作为人类实现飞翔的必要条件。


然而,翅膀只是鸟儿会飞的一个代表性特征,它们能飞行,还与流线型身体、纤细的骨骼,以及其他的生理构造有关。但是人们只是根据个别表象得出一个错误的认知。


人的思维惯性就是如此,一旦找到了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答案,就会停止继续探索的步伐。



② 可得性启发


可得性启发是我们根据对事物回忆的难易程度,将那些容易回忆起来的信息作为我们选择和判断的参考依据。


广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几乎每一家公司都在想尽办法让我们知道其品牌和产品,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购买某类产品时,能够在大脑中想到这个品牌,不自觉地走到放有这一品牌商品的货架旁,然后把商品放进购物车中。


在思考和选择的时候,越是能够被轻易想起的信息越会影响我们,即使这些信息并不客观。


那些容易被记忆提取的信息,会被我们赋予更大的权重,导致我们对事物做出错误的评估。


③ 锚定启发


锚定启发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会受到之前的经验和信息影响,这些经验和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一个范围之内。


心理学家戴维·邓宁(David Dunning)等人研究发现,人们的思维会被以往的经验束缚,进而做出直觉性的推测。


他们在实验中告诉被试,有两个人发生了争执。如果告诉被试这两个人的身份是伐木工人,被试会认为两人的争吵一定很激烈,而且还伴随互殴的情节。


但是,如果告诉被试这两个人的身份是婚姻顾问,被试则认为他们只是发生了口角。


很多观念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甚至特定个体的产物。当我们被某些观念锚定的时候,一定要思考这个观念出现的条件。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个条件,就可以减少错误的判断。



7.信息的诡计: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如何避免被欺骗


我们经常需要与他人、环境交换信息。但是外界给我们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实的。这些信息可能被有意地修改过,也可能因为个人的认知偏差而发生扭曲。


《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利用、操纵,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Truth: How theMany Sides to Every Story Shape our Reality)一书中提到了4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真相。


① 片面真相


片面真相指的是告诉了我们真相,但没有告诉我们全部的真相。


比如,孩子告诉我们他被人欺负了,但是没有告诉我们是他先欺负了别人;销售员告诉我们产品的种种好处,但没有告诉我们产品可能存在的使用问题和质量问题。


② 主观真相


主观真相指的是我们的主观构建影响了我们对客观事实的认知。


比如,我们的很多观念、信念、规范是由主观真相构成的。我们凭借主观感受来判断什么是符合客观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③ 人造真相


人造真相指的是人们利用新的术语或定义创造出来的真相。最常见的就是“炒概念”。


比如,一个项目赚不了钱,为了忽悠人,他们就会对外声称“这是一个延迟满足的项目”。在商业课程中,微信好友不叫好友,叫“私域流量”;搞营销不叫搞营销,叫“增长黑客”……


④ 未知真相


未知真相指的是对未来的不同预测会导致我们看到不同的真相。


比如,相信某只股票会上涨的人,会找很多信息作为这一预测的证据,而忽略其他信息。


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局部真相,我们首先绝不轻信一家之言,其次找到既得利益者,最后换个立场做自我辩驳。



三、总结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偏见的世界没有人能够掌握所有的真理,没有人能够了解全部事实,也没有人能够完全客观地去理解所有事物。


我们需要了解知识的功能、了解偏见产生的机制、了解思维的特性、了解事物的原理。这样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物、解释机制、预测未来和改变自我,甚至改造世界。


同时,我们要对自身存在的系统性偏见保持警醒,减少错误信息的干扰,让自己尽可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在家也能环游世界!这5部高分纪录片,激发思考,大开眼界《好奇号》世界拿奖最多的少儿通识杂志:带娃构建知识体系,学会独立思考最惨白富美:只是路过,遭乱枪打死!有钱也没用...番茄牛肉面“我的权力比警察大”“你报警也没用”!2名女子遭ICE官员强暴,面临无期徒刑...在一个小茶馆里6 个关于辅食喂养的思考,新手妈妈请收好!80w留学生涌入,内推码也没用,今年秋招早就换种玩法了!澳洲宪法支持大麻合法化?绿党找出法律依据:各州反对也没用!今年就有望实现!抹茶红豆蛋黄酥(Matcha Egg Yolk Pastry)“滂沱大雨,说的不光是今早的新加坡,还是我家”,漏水半年无人管,上报议员也没用!团|百元入手奢牌同款,这冤枉钱我是一分都不会再多花了!这个冬天GP、LP都应再多一份思考边画边学边思考,成为学霸,从这套书开始!上海纽约大学2023年本科招生:全国统招251人,需参加高考,学费20万/年!为什么孩子在学校受的委屈不跟家长说?孩子的“不说”,是因为说了也没用!彭玉:政府请慢点放,容社会思考出最优放开路径像哲人一样思考,像农夫一样耕耘有豁免也没用!外国人购房禁令2023年1月1日实施!业界评此举“扩大供需矛盾,损毁国家名誉”C罗痛哭告别,女友炮轰葡主帅!葡主帅:他上场也没用!佩佩怒斥:五个裁判都是阿根廷人!独醒于世:《牛津通识读本》让你在最短时间内学会独立思考,轻松饱览人类知识精华!有合同也没用!加拿大男子买车 提车时经销商临时加价$2400!花1800买了只纯种比熊,却发现是串串…老板:哭也没用,正义不相信眼泪LA机场入境美国又严了! 华人妹子爆料:被关小黑屋,二次审查!手续齐全也没用!骰子已经掷下,纠结也没用了自从买了这款洗衣液,我就再也没用过香水了…去污力强,安全又温和不要和不会思考的人讨论业务为什么你学了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废物一个?科幻作家韩松对命运的思考,承认科学的意义,也应承认科学的局限 | 二湘空间禁赶租客...房东辛酸泪 遇老赖找警察也没用抢到退烧药也没用,因为你的快递会被人给偷掉【城事】洪水警告,巴黎可能沉没?住高层也没用,市政很发愁打全疫苗也没用!重复感染新冠,死亡风险翻倍!务必警惕“三重威胁”…有志者事未成--为失败者辩护聚会泡汤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