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孩子说:“够了,这是让我受双倍痛苦”
说起“红白脸”策略,估计家长们都不陌生吧?
“红白脸”最早出自于京剧脸谱,一般忠臣是红脸装扮,奸臣和坏人就是白脸装扮。所以“红白脸策略”就是指一方扮好人,一方扮恶人,用在沟通或谈判中,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京剧中的红脸和白脸
不少家长日常也把“红白脸”策略用在了教育孩子上。比如孩子游完泳想吃冰激凌,妈妈先严厉制止:“刚从泳池出来,现在体寒,不能吃凉的!”爸爸随后就打圆场,“就吃一个没什么大不了的,咱吃慢点儿就行了。”
这样一唱一和,软硬兼施,好像既教育了孩子,让他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又安抚了情绪,满足了需要……
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一连环拳是我们中国特色,后来发现英语里也有类似的说法叫“good cop, bad cop”(好警察,坏警察),也是指父母的一方扮演好人、另一方扮演坏人。
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200名英国父母中,有70%的父母都参与过“红脸/白脸”的育儿场景。
既然“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在中西方都这么流行,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种方法的确科学可行?
还真不是。
“红白脸”育儿法之所以流传甚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教育孩子上,会沿袭自己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对于这些“言传身教”的内容,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不会去考虑这样的管教方式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但实际上,“红白脸”这招,真的劝你别用了。那些告诉你“教育孩子,家里必须有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人,基本也可以远离了。
“红白脸”育儿法,首先违反了“一致性”原则。
对于父母来说,要让孩子的行为发生有效的改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一致。
这有助于他们组织和整合信息,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以及他们应该如何行事。
这会增强他们的稳定感、安全感、理解感、信任感和舒适感。
对孩子来说,学习过程包括观察、内化、排练和重复。就跟他们学习2+2=4是一样的,在学习和接受行为时,孩子们也是在使用同样的过程:一遍遍观察、演练、重复,进而理解和掌握。
而不一致就会让孩子感到困惑。
有研究把管教的不一致性分为三种情况:
同一个父/母亲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情境的反应不同(比如今天能看iPad而明天不能);
同一个父/母亲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反应不同(比如可以看手机,但不许看iPad);
父母双方对同一情况的反应不同(比如爸爸让看iPad而妈妈不让)。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就是第三种情况的不一致。
当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一致时,孩子首先会迷惑,究竟自己该听谁的、信谁的,哪一种是对的?而且“唱红脸,唱白脸”育儿法还会导致其他的后果(对,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
它会在重要问题上向孩子发出相互矛盾的信号,让孩子分不清父母的期待。
它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种错误的权利意识,把“唱红脸”的父亲/母亲视为敌人。
孩子可能倾向于向父母中的一方寻求关爱和温暖,而将另一方妖魔化。
孩子可能会利用父母的不一致,来达到自己突破戒令的目的。
父母之间的冲突也会成为孩子的不良榜样,教会他们处理困难情况的无效方法。
所以,如果父母以为唱“红白脸”能巧妙无痛地让孩子听话而又不破坏和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即便孩子暂时“听话了”,但大人和孩子要面对的消极后果可全都在后头呢!
相信大家对于“严父慈母”的概念都不陌生,父亲严厉、母亲温柔,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有张有弛,正好打个配合。
但实际上,这个组合的效果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健康。
2016年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在调查严厉的管教对孩子健康状况的影响时,意外地发现了父母不一致的负面结果:在严厉的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在青春期至成年后的这段时间里,健康状况都会更差。
而如果父母一方严厉、另一方温暖时(通常是严父慈母),情况反而变得更糟。
研究人员在1989年跟踪调查了451个双亲家庭的七年级学生。在最初的访问之后,研究人员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多次随访,并使用BMI值来确定他们的健康状况(BMI值,即身体质量指数。超出一定范围后,数值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差)。
注:
温暖指数-2SD, 0 SD, 2 SD分别代表温暖程度低于、等于、高于平均值。
严厉指数2SD, 0 SD, 2 SD分别代表严厉程度低于、等于、高于平均值。
结果表明,经历过父亲严厉管教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BMI值显著上升,身体健康状况明显下降(这一点不难理解,大多数人想必都知道,严厉的教养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有多大)。
但令人意外的是,严厉的父亲给孩子带来的健康风险,并没有被慈爱的母亲所抵消,反而是增加了。仔细观察上图这9条线,你会发现最右图最上面一条线斜率最大,也就是最陡,这意味父亲严厉指数最高、母亲温暖指数也最高的情况下,孩子的BMI值随年龄增长得最快。
除了对健康的影响之外,父母之间的不一致也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相关。
在2010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来自九个国家的青少年进行了问卷调查,测量了父母的三种不一致(如前文所述),以评估其对青少年心理和认知水平发育的影响。
其中,父母之间的不一致包括双方对孩子的一些行为和处事方式持不同态度,比如对孩子的着装、学校作业等方面的反应不一样。
结果显示,父母之间的不一致确实与青少年的心理有关,因为它会激发孩子对不公正待遇的强烈不满,并可能引起对自我的矛盾心理。
孩子们的表现就是最真实的。我曾经亲耳听过一个直播间的连麦,里面初二的孩子跟主播哭诉道:我妈以为她对我的好能弥补我爸对我的恶,但其实,我收到的是双倍的伤害!
看了这么多父母不一致的负面后果,相信大家已经不会把“想教好孩子,父母必须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奉为育儿圭臬了。
但此时此刻,我猜又有一些父母会陷入另一种焦虑:我跟伴侣本身在育儿理念和方式上就存在分歧,经常不一致,怎么办啊?
常爸曾经采访过在哈佛读书时的导师李钧雷教授,在谈到因为养育理念的不同而与长辈产生矛盾时,李教授说:
孩子不需要和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进行着完美而单一的、教科书式的亲子互动。并且,如果育儿理念跟老人有冲突,建议私下心平气和地沟通,不是特别原则性的问题,父母真的无需太过较真,孩子能感受到不同的沟通方式、处理方式,对他的成长来说不是坏事,否则如果因此严重影响了家庭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
这话非常有智慧。养育者没有必要时时刻刻在大事小非上都保持统一,这不可能,也没必要。所谓“求大同存小异“。这个”大同”指的就是李教授所说的“特别原则性”的问题,比如纠正行为、遵守纪律、养成重要习惯等方面,这时养育者的“一致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即便在原则问题上父母之间有分歧也是很正常的,可以私下花工夫沟通,至少做到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对方“唱反调”。
而且,熟悉正面管教的爸妈可能知道一个概念“温柔而坚定”,坚定地让孩子执行纪律,不一定必须通过否定、拒绝、辱骂或惩罚。重点是让孩子看到,你们是在严肃认真地帮他树立界限、养成好习惯。
跟老人不一致,还说不通,怎么办?
如果家里是老人在帮忙照顾孩子,爸爸妈妈不好总是纠正老人的一些做法,那该怎么办呢?常爸也给大家支一招,给孩子固定日程。
找个时间坐下来,和孩子一起列个框架出来,当然是在双方都同意的前提下,包括几点起床、定几个闹钟、穿衣服刷牙吃饭出门整个一套流程等等。再告诉长辈,这是学校老师的要求。
是的,这句话格外管用。老人通常会对学校这类权威机构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一般老师布置要做的事,他们基本上不会反对,甚至更可能配合。在家里把这个基本的调子定下来,其他小事比如孩子吃这个不吃那个啊,穿衣服多少啊,妥协一下也问题不大。
总之,大问题坚持原则,小问题讲究技巧,不要再天真地以为故意唱“红白脸”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更要避免在孩子面前意见不一致然后逼迫孩子自己“站队”——还记得那句话吗,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不懂事的家长。
还有不少家长可能早就已经意识到“唱红白脸”的不合适,并已经用实际行动去纠正它了。你们有过失败的“唱红白脸”经历吗?留言区等你!
参考来源:
https://www.moms.com/good-cop-bad-cop-parenting-is-a-bad-idea-according-to-research/
https://www.understood.org/en/articles/ditching-good-cop-bad-cop-how-to-put-up-a-united-parenting-front
https://www.legalandgeneral.com/insurance/life-insurance/good-cops-bad-cops/
https://www.thecut.com/2016/04/how-good-cop-bad-cop-parenting-affects-kids-health.html
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why-does-consistency-matter-in-parenting-4135227
https://www.empoweringparents.com/article/how-to-discipline-kids-the-key-to-being-a-consistent-parent/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family-prep/202202/why-consistent-parenting-is-so-important-and-so-hard
https://www.melbournechildpsychology.com.au/blog/working-together-the-importance-of-consistency-in-parenting/
Schofield,T. J., Conger, R. D., Gonzales, J. E., & Merrick, M. T. (2016).Harsh parenting,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protective role of positive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SocialScience & Medicine, 157,18-26.
Dwairy,M. (2010). Parental inconsistency: A thir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parenting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Journal of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9(1), 23-29.
往期推荐
原来这才是“批评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你做对了吗?
我们一边骂着“天津肖老师”,一边犯着和她一样的错误!
有话就不好好说,你也是那个低情商父母吗?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