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刊发中国研究,将迅速影响全球卒中治疗健康2022-10-28 10:10*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结合此前各类研究,明确了强化降压方案并不可取。撰文 | 凌骏10月28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布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后强化降压治疗研究”(ENCHANTED-2/MT)第一阶段研究成果,并于同日由共同主要研究者克雷格·安德森教授在第十四届世界卒中大会(14th World Stroke Congress)上面向全球公布,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该研究由中澳学者团队共同领衔,针对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取栓再通后,患者血压管理目标值不明确的重大临床问题,研究发现,强化降压治疗(收缩压<120mmHg)组患者临床预后差于中等降压治疗(140-180mmHg)组,为取栓后的血压管理确定了目标值下限。“目前全球有相当一部分临床医生,倾向于在取栓血管再通后对患者进行强化降压,甚至将收缩压降到120mmHg以下。”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卒中项目部主任宋莉莉博士表示,而作为迄今为止该领域规模最大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ENCHANTED-2/MT研究明确了“强化降压(目标值<120mmHg)”对患者是有害的。“本次结果将迅速影响全球卒中治疗的临床实践。”研究共同主要研究者,通讯作者、长海医院脑血管中心主任刘建民教授告诉“医学界”,“研究提供了确凿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有望改写指南,让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预后。”ENCHANTED-2/MT,或将改写全球指南ENCHANTED-2/MT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盲态终点评估、随机对照研究(RCT),由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立项,上海长海医院和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中国)联合发起和执行。2020年7月20日至2022年3月7日间,研究团队在全国44家医院招募了816名18岁以上,取栓再灌注后收缩压升高(>140mmHg,持续>10min)的大血管闭塞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筛选后,其中407人被分配至强化降压组,经降压治疗后24小时平均收缩压为121mmHg,409人则进行中等降压治疗,平均收缩压为143mmHg。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显示,强化降压治疗组的预后评分显著差于中等降压治疗,优势比为1.37。术后7天,强化降压组出现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或死亡的风险,高于中等降压治疗组,优势比为1.53。90天时,强化降压组中有212名(53%)患者出现中至重度残疾或死亡,相比之下,中等降压组为159人(39%)。在所有90天后存活的患者中,强化降压组的功能预后和生活质量也明显差于中等降压组,中至重度残疾患者的比例分别为43%和28%。同时,在与活动能力相关的生活质量方面,随访过程中,强化降压组的评分也低于中等降压组。每年至少可以挽救50000名患者ENCHANTED-2/MT的研究结果,关系到全球每年数十万接受取栓的卒中患者。卒中,又称“中风”、“脑卒中”等,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中,由于脑血栓造成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俗称“脑梗死”)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约占我国卒中的四分之三。而溶栓或取栓,就是指通过药物或介入手术的方式,为患者“疏通血管”。从2015年起,对发病时间小于4.5小时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学界推荐采用溶栓后再取栓(桥接取栓)的标准治疗方法。2020年5月,由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牵头组织的DIRECT-MT研究登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了对于此类患者,直接取栓的效果不亚于桥接取栓。但无论是桥接治疗还是直接取栓,在ENCHANTED-2/MT结果出炉前,患者血管再通后的血压管理具体值,始终未能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共识。“过高的血压可能导致再灌注损伤、增加脑出血转化的风险。”本次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医师张永巍教授告诉“医学界”,但如果血压过低,又可能出现再灌注不足,取栓再通后“梗死”仍继续加重的情况,“尤其是对于动脉狭窄的患者。”“标准治疗下,目前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已经可以达到90%,在一线城市高级卒中中心,甚至超过95%。但患者的良好预后率却没有成比例提升——约只有50%左右。”张永巍教授认为,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在取栓后,医生并不清楚管理患者血压值的最佳范围。”根据目前全球相关指南的推荐意见,取栓再灌注后的收缩压应控制在180mmHg以下。“指标太宽泛了。”刘建民教授解释道,“这导致每个医院的临床治疗标准都不同,十分混乱。”一项调查数据表明,对于取栓再灌注良好的患者,术后24小时内有5%、36%、21%、28%的临床医生,分别选择将患者收缩压降至120、120~139、140~159、180mmHg以内。正是基于这种情况,ENCHANTED-2/MT研究应运而生。历时近4年,第一阶段公布的阳性结果,据研究团队介绍,意味着每年至少可以挽救5万名患者的生命,并改善他们的预后。“研究是被提前终止的。”研究第一作者、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执行主任杨鹏飞教授告诉“医学界”,截至今年3月入组的800余名患者,还不足原计划招募人数的一半,但数据安全监查委员会(DSMB)叫停了试验,理由是已观察到了显著的阳性结果——降压至120mmHg以内患者临床预后较差。第二阶段研究同步启动“本次结果对临床实践以及未来临床指南的制定,具有强烈的指导性意义。”宋莉莉教授对“医学界”表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临床实践中应该避免这种越来越普遍的治疗策略。”在ENCHANTED-2/MT前,另一项相关的著名研究来自法国学者团队。2021年4月,发布于《柳叶刀·神经病学》的BP-TARGET试验表明,与标准降压组(130~185 mmHg)相比,强化降压(100~129 mmHg)并不能降低血管内治疗成功后,24~36小时影像学上的脑出血发生率。“但影像学上的‘出血’和‘症状性出血’是有差异的,不一定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真实康复情况。”杨鹏飞教授对“医学界”表示,ENCHANTED-MT则选用90天后的临床预后作为主要研究终点,通过高质量、高标准、大样本的研究,明确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压管理的安全下限。从2018年立项至今,设计试验方案、联系各研究中心、招募患者、数据汇总分析......“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在血压管理研究上有着深厚的积累,全国还有40多家医院和长海医院一起共享临床数据。”宋莉莉和杨鹏飞教授都认为,ENCHANTED-2/MT的成功,关键在于来自国内外众多专家团队的紧密协作。但这依旧只是个开始。据刘建民教授透露,在ENCHANTED-2/MT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发布的当天,第二阶段研究将同步启动。安德森教授表示,研究小组还未能找到足够有力的证据,来推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清除血栓后,血压控制的理想目标。“虽然我们的研究已经表明,将收缩压控制在小于120mmHg是有害的,但最佳控制水平尚待确定。”他说。“现在我们意识到,取栓再灌注后收缩压要控制在120mmHg以上,但到底是130、140、还是150?”刘建民教授称,“在第二阶段研究中,我们希望能找到比较明确的血压上限,进一步为全球相关指南的修改或制定,提供更确凿的高质量证据。”据悉,ENCHANTED-2/MT未来还将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多中心同步进行,纳入其他不同种族的患者群,进一步探索相关血压管理建议是否具有全球普适性。疾病负担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缺血性卒中患者2418万例,当年新增287万例。“临床治疗上,如果医生仅凭个人经验做认为‘对的事’,最终病人并不一定能获益,甚至是有伤害的。”刘建民教授强调,“我们需要有足够严谨的试验设计、足够多的样本量,形成充足的科学方案并最终汇总成循证医学指南推荐,才能真正地改善患者的结局。”来源:医学界校对:臧恒佳责编:田栋梁*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资讯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