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 精选
作者 | 淼淼妈
来源 | 妈妈抱团原创(ID: mmbaotuan)
作为父母,我们自然是全世界最爱孩子的人,但为什么有时候这份爱,不仅没能得到回应,反而成了孩子的负担?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
很多时候,爱得太满,可能是一场灾难。
想要获得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一定要注意爱的方式和方法。
最好的家庭教育,其实就藏在“三七定律”里。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大部分父母在安慰受到挫折的孩子时,都会说:
“没关系,遇到挫折爬起来就没事了,我小时候比你坚强多了。” “别担心,我想你是误会他的意思了。” “不要生气,想开点,像我一样多往正面想,事情会变好的。” “这么小的事情,至于吗?不要小题大做……”
研究人员把这类父母的安慰方式称之为情绪消除模式——遇到问题,先讲道理。
可结果,却因为忽略了对方的情绪,造成了更大的误解和隔阂。
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光靠几个冷冰冰的指令就能运行和维护,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共情他,爱他所爱,痛他所痛。
当孩子犯错时、遇到困难时,父母少一点诲人不倦的说教,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去。
前几天,在商场的游乐场看到一个4、5岁的小男孩正在专心地堆积木。
他的妈妈就坐在旁边紧紧盯着他,不停地指指点点:
你这样摆不行,你要把那两个拼在一起;你这边拼错了,这样肯定会塌的……
可怜的孩子,被妈妈接二连三的指点弄得不知所措,满脸都是委屈,积木也摆得乱七八糟。
这样的父母,不像一个陪伴者,更像是一个监工。
他们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
久而久之,这样的监视、控制,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紧张和焦虑。
孩子无法安心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也容易引发亲子间的矛盾,破坏亲子关系。
三分监督,七分陪伴,不是实时纠错,即刻改正,而是看见眼前这个孩子,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挑剔。
曾被网友热议三石一家,就是如此。
女儿小钰,被网友戏称为“磨蹭届的泥石流”。
快迟到了,她还在家一粒一粒扒饭吃;
放学许久,她还停在路边45°仰望天空;
而父亲三石,却全程陪伴在女儿身边,有着急、有无奈,但更多的还是无言的耐心与尊重。
他从不打扰小钰的专注,也不催促她的步伐。
而是陪在孩子身边,给她自由自在的成长氛围,更留出了让她自由探索的生活空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钰,虽然学习算不上拔尖,但想象力与创造力却十分出众。
瓜果蔬皮,在她的手下,都仿佛“重获新生”,变成了各种各样灵巧动人的小动物。
好的陪伴,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
爱得太满,是一场灾难。不是付出一切,就是为孩子好。
倾尽全力的父母,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一位心理学研究者曾说过: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想让孩子成长得好,父母就要先做自己、爱自己、活好自己。
真正的教育,不是牺牲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陪孩子,而是要努力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努力经营好我们自己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
多数的父母,都不缺对孩子的建议和规划,唯独缺少了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好的亲子关系,都自带分寸感。
三分关爱,适度亲密,七分尊重,彼此独立。
尊重孩子的隐私,倾听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做选择、做决定的机会,减少自以为是的干涉和控制,让爱良性循环,才能不断滋养孩子。
好的亲子关系:是共情,是陪伴,是关怀,是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