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下一个大趋势,就藏在这个关键词中
真正伟大的技术都是融入于无形的技术。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Mark Weiser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渗透进了日常生活的缝隙中,将技术融入于无形。但“现在”是一切过去的必然结果,也是一切未来的必然起因。
今年,我们见证了互联网行业本身给我们冲击,市值下跌、财报亏损、大量裁员,同时我国网民规模达到了10.51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5小时,增长的极限来临。不少人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互联网就这样了?颠覆式的创新还会有吗?整个世界高喊数字化多年,然后呢?下一个融入于无形的技术是什么?
也许是人们太需要刺激的新鲜感了,扭头转向了热火朝天的web3,元宇宙。但喧嚣过后,围观者琢磨完概念,又开始寻找人类盈余的时间和智慧的汇聚成果——用技术创造无形的信任,掀起产业互联网的新浪潮。
技术在融于无形之前,是与现实的交锋。
为什么有了数字化,生意还是这么难做?
中国的产业互联网达到了几十万亿的市场规模,被给予厚望、堪称互联网下半场“全村的希望”,但很多企业就是不得门道。
最先提出“互联网下半场”的王兴,曾经说过,美团点评作为最大的互联网餐饮平台,过去几年做的只是很薄的互联网化,即帮助企业引流。“我们有很多方面的数据,是可以帮助商户做决策的,但是这个东西要发挥作用,是真的需要深度融合才能整体转型,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通过互联网去导流。”
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从“流量经济”到“数字经济”的一种转变。
走数字化的道路,已经成为行业共识,报告显示,我国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经达到了55.3%,数字化研发工具的普及率达到了74.7%。当数字化工具成为“基操”,企业之间便很难再拉开差距,竞争优势荡然无存。
对于普通企业,尤其是实体企业,为什么有了数字化,生意还是这么难做?
哈啰在全国的两轮电动车保有量超过3亿台,上游供应商达数百家,年采购额达数10亿元。
哈啰首席财务官陈晓冬说: “由于市场需求和付款周期问题,库存压力大,我们需要一套能与供应商建立协同且互信的解决方案。”
“能不能交易”是数字化系统来解决的,但还要解决“敢不敢”的问题,因为交易涉及风险,必须有信任机制的构建,降低交易的信任成本。
什么是互联网下半场的无形秩序?
经济始于技术,终于信任。——凯文·凯利
做生意的大智慧在于发明交易,而交易的本质在于信任。它是解决了生产力之后的生产关系的问题。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没有信任的话,当你买了5美元的汽油时,你甚至不敢把一张20美元的钞票付给加油站的服务员。”
奇瑞公司用新能源商用车,进军了城配物流领域,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市场上偏好燃油商用车,新能源商如何凸显自己的价值呢?提供更高的服务附加值。这是一个关乎产业链的问题。
在上游,奇瑞连接起了生产制造、货运货源、金融服务等端口,在下游连接起了 “货运小哥”,并将用车平台引入生态,直接为核心用户货运小哥带来生意。同时还引入金融平台,提供用车租赁服务,让货运小哥不用前期投入太多。
但是,这样的深度合作和链接,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奇瑞下游的用车公司相当于车队,由车队来调用汽车。但是,用车公司与奇瑞之间是租赁的关系,租赁方需要资金,以及金融服务,这时候需要各个参与方对这样的合作有足够的信任。
由于这种信任很难达成,基于商用车租赁业务的贷款服务也很难顺利展开。
努力营造起来的生态价值,败在了搞不定的商业信任上。
类似的关于商业信任的例子还有很多。
2021年4月份,车展上一位车主就特斯拉刹车失灵的问题展开了维权,之后特斯拉给出了一份Excel格式的车辆行驶数据,但被车主质疑数据不实。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电子证据分散、取证困难、易被篡改、难以认定等问题,被视为涉网审判的“最后一公里”。
回到上面的例子中,后来奇瑞是如何解决合作中的问题的?
他们和蚂蚁链合作,将区块链技术植入车辆的“大脑”中,通过加密算法,让数据在流转的过程中无法被篡改,即使这个数据在流转过程中发生了多方参与的情况下,也能保证数据的可信。一台车就变成了行走的可信设备。
这样就从人的信任变成了物的信任,由不可控的信息变成了可控的信息,降低交易成本。
这一步骤的背后是信任范围的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商业秩序的优化。
任何经济交易都会存在交易成本问题,为了防止经济交易中的欺诈、破坏及处理争端所付出的成本。
母系社会的交易信任是“物物交换”。迦太基人把货物摆在海滩上,回到船上升起黑烟,土著居民就来海边,放下金子取走货物。货币出现后,交换逐渐变成对钱的信任,陌生人之间,信任变得困难。
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人需要与难以计数的陌生人交易,这就要“制度”,比如产权、契约、法律等等。制度能减少交易中的摩擦。
这样我们能安心地与社会上的各种角色和工种进行交易,我们在便利店买到的食物可以放心享用。这样的信任大厦,都是建立在制度的地基之上,对经济活动影响深远。
尤其是在数字世界,交易对象不仅是陌生的,更是无形的。
马云曾说过“你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那里买了东西,你把包裹交给一个陌生人,一个你从不认识的人将你的包裹送达……淘宝对中国最大的改变就是建立了陌生人之间的商业信任。”
但是制度并非是全然完美的,现实中也存在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交易中的摩擦时有发生。尤其对于交易复杂,上下游资金链占用大,信任门槛高的行业,不少让人头疼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举个例子,袁晶女士是一位来自义乌的中小企业主,专门生产水晶饰品和玻璃类半成品,产品销往世界许多国家。
从事跨境贸易多年,袁晶透露,国际贸易交易中,通常是客户30%首付,见到提单后再付40%,剩余30%全靠信用约定,往往1-2月时间内付完全款,中间如有遇到其他不可控原因,也会面临无法收回全款的风险。产品本身利润低,一旦出现违约风险,生意可能就要“打水漂”。
她的担忧是传统跨境贸易中的一个缩影。受限于复杂的贸易流通和漫长的交付周期,交易双方拖欠款项、拖延发货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信任问题。
在更大的层面来看,未来产业数字化的图景一定是让人心潮澎湃的。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协同发展,共生共荣,突破虚实之间的阻碍,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得到极大提升,真正触达科幻电影般的场景。
这一切,如果没有信任作为基底,宛如痴人说梦。
如何塑造无形?产业链元宇宙技术
解决数字世界的信任问题,再一次给了让技术融于无形的机会。
这关键的技术就是区块链,与它相关的词一贯硬核:去中心化协作、数字分布式账本、加密算法、智能合约、不可篡改。
这些词带来的效果就是,不需要中心化架构的高昂运维成本、加密保护隐私、源头确定为真、利益分配,这一切听起来就很经济,适合拿来做生意,不仅能以较低成本提升效率,更能解决信任问题。
前几年区块链刚刚诞生的时候,各种概念和炒作满天飞,数字货币抢占了无数风头。喧嚣过后,当我们讨论“区块热”真正改变了什么,发现在实体经济、产业互联网领域中区块链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区块链脱虚向实。
我国《“ 十三五” 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把区块链作为一项重点前沿技术,不少企业也在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案应用落地。
上文提到的做跨国生意,苦于账期回款的袁晶女士,接触到了蚂蚁链的Trusple业务团队,成为该平台的种子用户。Trusple基于区块链技术链接了买卖双方、买家银行、卖家银行以及国际贸易链路中的核心生态角色,当买家和卖家产生一笔贸易订单后自动上链并开始流转,银行会基于订单约定的付款条件自动进行支付,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卖家需督促买家去线下操作转账,同时也能防止有些客户恶意拖延付款时间。
现在通过Trusple节省了近8成时间成本。
区块链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数字进行“确权”,对数据的确权、对资产的确权,呈现清晰的权属关系,促进流转和交易,它是一种改善生产关系的技术。
你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个事物,也没有去库房去统计数量,没有去实际跟踪一笔订单,没有去核查一笔账单,但你可以相信这串代码后边绑定的是唯一存在的一个事物,它可以是一个数字藏品,可以是你果园刚采摘下来的一个苹果,生产线上刚生产出来的一部手机。
这其实可以解决贸易成本中很大的一个成本——“信任成本”。
而隐私计算则是更贴心地为交易各方保护了自身的商业隐私,解决商业交易中“哪些是可以说的,哪些是不能说的”问题。
区块链+隐私计算,理论上已经可以解决商品在数字世界中的流转,你可以进行交易,流转,就像在现实世界中的交易一样可信。同时你可以溯源,甚至比现实世界的交易更加可信。
以上这些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了数字世界的交易,比如你买个英雄皮肤,在元宇宙中买了快地皮,搭建了个房子——这些产品可以算是“母胎上链”的产品,从一开始就在数字世界中构建出来。但我们要实现的未来却远不止于此。
我们的目标是将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打通。
IoT技术应运而生,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 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声、光、热、电、力学、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等等。
简而言之,通过各种物理手段使你确信这串数字代码后边对应着一个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产品,你可以定位他,看到他,识别它,这个现实中的产品像身份证一样唯一且确定。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给光伏设备装上“大脑”——一个IoT芯片模组,记录各种数据,比如光照时间、太阳角度、发电量等等,让设备变得智能。
这样的过程可以类比为“产业元宇宙”。
就是将现实世界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种数据映射到互联网,在虚拟网络中搭建了高速公路(区块链+隐私计算),生产了产品(IoT技术),让产品通过货车(网络)达成交易。
上链+IoT才是“产业元宇宙”的重要无形设备,怪不得“区块链”+ “物联网”被称为“天作之合”。
产业协作数字化,一场无限游戏
近些年各类型企业纷纷打出了数字化转型的口号,但可能做了好几年却磕磕绊绊,收效甚微。
“数字化”与“转型”其实代表的是不同发展阶段。
1)首先是流程数字化,这部分容易理解,典型的就是传统的ERP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各种上系统的手段,这要提高的是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协同效率。
2)第二步才是数字化转型,基于数字化长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形成竞争力,这是当前诸多行业、企业都在不断追求的方向。
比如,宝岛眼镜用“专业化+数字化”战略,把一家传统的眼镜零售连锁品牌,走出了独一无二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打造出新的服务型零售的商业模式。
3)这第三步最为关键,也正是产业协作的数字化,这还是一片蓝海,想象力最大,红利也是最大。
詹姆斯·卡斯(James P. Carse)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Finite and Infinite Games)向我们展示了世界上两种类型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和“无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贏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
产业协作的数字化,正是这样的一种无限的游戏,正如元宇宙一样,具备各个层面的图谱,需要种类繁多的玩家来参与到一个行业生态的构建和激活中。
尽管我们不断讨论数字化,但是数字化只是手段,而绝不是目的。当数字世界的车站建好,路也铺好,各个村落能够开始交易,才是一切真正开始的时候。
而当我们步入产业互联网的时代中,行业的核心就变成了重塑整个经济增长的模型,释放数据的价值,进入全面的价值互联网的时代。
在互联网的上半场,我们见证了数据公司的价值。但是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有待被释放。
产业的发展是一波一波的,但是可以很肯定的是。第一,产业数字化会生成数据、产生结果,没有数字化就没有数据;第二,下一波一定是产业协作,当企业都有数字化能力的时候,一定是要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生产链路、销售链路等建立更好的协作关系。
这就要求企业眼睛向外,关注产业上下游和其他面向产品的服务,建立实时、高效的协同,不断交换、不断反馈,在这场游戏中营造出更大的世界观。这样的举措无疑在呼唤着一套数字化基础设施。
基于此,蚂蚁链倡导这样一种新的数字时代的价值网络:
1、物理世界到数字化世界的链接;
2、资产数字化与数据资产化流转;
3、数据价值的释放并赋能物理世界实体产业的发展。
作为蚂蚁数科的一块重要业务,蚂蚁链最初被视为是蚂蚁的“区块链”板块,经过几年的演进,已经发展成了多种复合技术的综合科技业务板块。而其背后的蚂蚁数科,不仅在帮助千行百业做传统的数字化升级,同时已经面向未来布局了可以解决“产业数字化协作”的技术和产品。
蚂蚁数字科技是蚂蚁集团科技业务的重要板块,今年年初正式成立。从目前公开的信息来看,其代表性的科技能力主要分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是原先从支付宝、原蚂蚁金服孵化成长出来的云科技产品和服务,包括SOFAStack、mPaaS、OceanBase等底层科技产品,解决产业数字化第一步的“有没有完成数字化”问题。
第二板块是从蚂蚁区块链延伸而来的智能科技产品和服务,以蚂蚁链为主要品牌,核心问题是解决机构完成数字化第一步之后,“能不能在数字世界进行产业协作”的问题,这个板块公开信息较多,公司的重视度也可见一斑。
第三个板块是平台和创新产品和服务,其对外的感知更多是融合技术带来的平台业务,致力于探索“数字化原生业务”,例如鲸探、数字身份等相关业务。
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所有行业和企业而言,问题不再是“我们是否被他人颠覆”,而是“颠覆会何时到来,会以什么形式出现,对我们和我们所在的组织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颠覆实实在在地发生,我们也无法逃避其影响……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