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上海疫情的魔幻现实,暴露了5个不为人知的真相

上海疫情的魔幻现实,暴露了5个不为人知的真相

其他


木棉959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ryutaro tsukata、网络 | 图源



上海高考延期,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让人感叹「梦回2020」之余,也庆幸:


多个区「社会面基本清零」,天总算要亮了。


虽然我在上海的朋友们,朋友圈暂时还没恢复「正常」(没开始晒咖啡和下午茶)


但他们最近,起码已经有精力,做点别的了。


不是跟刘畊宏跳操,而是——劝北京朋友,郑州朋友和其他陆续疫情冒头地方的朋友……


囤菜。


他们苦口婆心,孜孜不倦,只因为回想起前些日子的心有戚戚:


别像我一样被封了才后悔。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也不知道,2022年的现实会有这么魔幻。


真不知道等我老了,跟孩子说这段经历时,他们能不能理解。


孩子们能不能理解我还不清楚。


反正我现在,还在慢慢尝试理解。


而理解这些魔幻现实的最好工具,也许就是心理学。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上海疫情暴露的心理学真相



「伤害回避」的失效:

微末的网络暴力,

被疫情煽风点火


谁也没想到:


疫情前的上海被多少人向往,这轮疫情间,身在上海的人就受了多少网暴。


热心助人的跑腿小哥,没有想到。


原本,这是一个全员善良的温暖故事。


跑腿小哥善良,为了让孝顺女孩的爸爸吃上饭,单程折腾了近4小时,也坚持不收跑腿费;


虹口女孩也善良,必须答谢,红包、转账“被拒”后,还是给小哥手机充了200块钱;


甚至平台都善良,直接给跑腿小哥发放了2000元奖金。


但新闻观众中,有人不善良:


不愧是上海人,可以这么刻薄精明

笑死,这价格正常开工也不一定有人接单


女孩原本的生活就不顺利,一句句风刀霜剑,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把稻草。



尽职尽责的女搬运员,也没有想到。


半个月,3000斤大米,「送大米的姑娘」养活了3个社区。


周边居民是开心的:家里有米下锅,多亏了她的辛苦搬运。


「大米姑娘」也是开心的:能为邻居解燃眉之急,值得。


甚至被隔离在家的同事,也是开心的:站点还有人能工作,不至于太耽误事。



但评论区里,有人酸了:


最主要是挣钱厉害

已经可以买法拉利了


可事实上,疫情期间,快递费没涨,「大米姑娘」每送一单,只能赚一块多而已。


后来她说:


不想再拍啦,看着评论心里难受。


网络暴力,一直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可如今,单是IP显示上海,就能被轰轰烈烈网暴一场,也未免太过离奇。


是什么,让网友们越来越不「善良」了呢?


其实,面对陌生人,我们天生就会有戒备。


只不过,我们平时会注意不要「伤及无辜」,用道德和善意,压抑自己的攻击本能。


但是研究显示:


在冲突升级时,伤害的欲望会变得更强,原本倚靠善良的压抑,也会变得更难[1]。


就像战争上的士兵,面对敌方的平民,也收不住刀了:


都毁灭吧。


所以,上海病例外溢、各地频频上星。


原本善良的人,也难免迁怒。


而互联网上负面的「星星之火」,也就随之燎原。



「单向牺牲」的委屈:

表面的幸福之家,

被疫情撕开面具


怎么让一对普通夫妻「不忍了」?


让他们一起居家隔离一个月试试。


在上海当地论坛篱笆社区,有网友的老公煮了泡面,却只叫了孩子没叫她。


出去一看,果然只有两个碗,而孩子的面大概只有一包的1/2。


刚辅导完孩子的妻子问:


既然两包面,为什么不三个人分?


男人说:


你可以吃其它的。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主动拿了碗,和妈妈分吃了半包面,而丈夫理直气壮地吃了一包半。



无独有偶,还有人发视频,写道:


疫情这个照妖镜,把人性的真实面目都照出来了!


原来,她之前囤了牛肉,包出来的饺子剩下三十几个,一直不舍得吃。


而老公煮出来,自己偷跑到阳台上吃掉了。


甚至吃完了,碗筷都不收,等妻子来洗。


而这时的妻子,还怀着孕。



为什么这些习惯于付出的人忍不了了?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为了长久的共同幸福,人可以暂时主动放弃自身的利益;


但这个的前提是,我们知道,两个人是共同体,现在的放弃甚至「牺牲」,会在或远或近的未来,得到对方的回报[5]。


如果发现对方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这个前提就破灭了。


此时自己的牺牲,就变成了笑话。



决策中的「坏消息偏好」:

疲惫的物业,

在压力中崩盘


疫情中被骂的最惨的,就是一些社区的物业和居委会了。


博主@三天两觉是也 发过一条长微博,大致内容是:


小区有病例一周了还没转运;居民又只能自己下楼扔垃圾,所以免不了相互接触。


这就导致,小区封着,病例却只增不减。



对于工作人员的忙和累,大家当然也都明白。


但很多人还是不理解:


虽然没有完美的方案,可很多“低级错误”,明明很容易避免呀?


真相是,这可能是人们在面对坏消息时的,普遍的认知倾向。


是的,虽然听上去反常识。


但人们有时宁愿听到更糟的消息,面对更差的结果——只要不需要自己做决定。


这种决策中的坏消息偏好[6],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怕承担选错了的责任。



「居住流动」的改变:

隔壁的萍水之交,

在封控中成为彼此的锚点


朋友说:


没想到有一天,在上海过出了一种「小时候住大院儿」的感觉。


新闻报道过一场「以物换物」的奇妙之旅。


最初,是浦东某小区的也祝谭先生,拿出12罐可乐,放在了楼下大堂,共享给邻居们。



邻居们下楼拿可乐,并留下点别的东西,比如:辣酱,牛奶,巧克力,拉面,护手霜……


后来,东西越来越多,有人搬来置物架,简直换出了一个超市。


在更多的小区里,买物资要靠团长,搬物资要靠志愿者,这些都让原本陌生的邻居们,渐渐有了联结。


毕竟不像熟人社会,邻里之间三代都门儿清。


在大城市里,谁也不知道邻居是做什么的,甚至不知道下个月邻居还会不会住在这里。


研究发现,在居住流动性高的社会中,缺少了熟人社会的声誉约束,人们会难以相互信任、相互帮助[7]。


封楼限制了流动,反而给了邻居交流和信任的机会。


在原子化的铜墙铁壁上,撬动了一条裂痕。



「秩序」和「仪式」:

疫情给普通人上了一课,

生活感有多重要


今年网上流行一个词,叫「疫气疯发」:被疫情气得要发疯。


是我本人的真实写照了。


一个月前,每次刷到跟上海有关的信息,就会又悲又气。


不仅自己看,凌晨3点还给朋友发。


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我,当然知道坏消息伤心,熬大夜伤身。


但,就是忍不住。


信息过载后,人开始焦虑、抑郁[2]。


但越是因坏消息而焦虑,就越希望继续刷手机,想找点好消息来实现「焦虑降级」[3]。


然而,坏消息跑得永远比好消息快。


所以已经信息过载的人,就忍不住一直刷下去。


除了信息过载,疫情催化的心理问题,还有很多。


《柳叶刀》的一篇综述指出:


2021年,疫情导致全球焦虑症与抑郁症患病率,上升了不止四分之一[4];


中科院院士陆林在科普栏目《院士开讲》中也提到:


疫情爆发以来,全球数亿人出现失眠问题,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



虽然出现心理问题的病例只占少部分,但非必要不流动的人,是绝大多数。


学生被封锁在校园,职场人难以外出面试,实体企业关门,亲人甚至伴侣都难以见面……


现实影响入侵心理世界,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一种感觉。


我称之为「生活感」。


一方面,是日常中秩序感,让我们感到可控。


每天起床出门上学/上班,周末可以出门,随时可以点外卖……这些习以为常的秩序,编织成一张大网,阻止我们跌落无常的深渊。


但疫情像从天而降的石头,砸破了我们的日常。


这很难不让人恐慌:


如果连这都能打破,接下来被打破的会是什么?


另一方面,是那些「非必要」的仪式感,让我们创造意义。


毕竟,属于自己的生活,总会为「正事」让步。


所以出门野餐、去环球影城等「仪式」,只能寄托给周末、假期。


直到,出门这件事成了「非必要」。


不少朋友(特别是在北京朝阳居家的)跟我抱怨:


虽说日子没多艰难,却就是觉得过一天算一天,生活没有盼头,也提不起劲儿。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觉,又想在疫情下,找回熟悉的「生活感」。


也许,可以做这3件事:


a. 制定一个相对规律的时间表


几点起床,几点做饭,几点午休……


再琐碎的小事,也可以罗列出来。


每如期完成一件,就打个勾,再鼓励一下自己:


我做到了!


就这样,从一点点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我们就能重新发现掌控感。



b. 允许一些无害的「越轨」


当然不是指闯红灯、闯封控这种啦。


而是一些,原本不允许自己做、但做了也无伤大雅的行为。


比如,晚上吃一份甜食,深夜在朋友圈emo,凌晨给闺蜜打个电话……


自我控制,本来就需要耗费精力。


无力感已经爆棚的时候,就别再那么苛责自己了。


小小地「越轨」一下,相当于打开压力锅的阀门。


一股「气」出出去,绷紧的神经,也就随之放松了。


c. 多交流,找支持


自己emo,容易陷入自责或责怪他人的漩涡。


但如果和别人聊天,互相吐槽,就会发现:


原来我们都一样。


在对自我关怀的定义中,有一个成分叫「普遍人性感(common sense of humanity)」:


生而为人,大家遇到的不顺、失败都是很普遍的;


想逃避、会焦虑等「弱点」,也是人性共通的[8]。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自怨自艾,觉得自己是全天下最不幸的那个。


而其他人熬过这段时光的经历、经验,也能供我们参考,给我们力量。




写在最后


这段时间,无论是不是身处封控。


似乎所有人,都在疯狂怀念2019年。


我们怀念的,其实并非那个往前10年最烂的收尾。


而是电影院里,姑娘靠在男友肩头,喂彼此吃爆米花;


是景区打卡处,父母给孩子拍下一张张珍贵的回忆;


是没课的学生到处乱跑,异地的情侣假期重逢;


是无论室内还是户外,没有口罩遮掩的肆意的笑。



怀念的,更是一种基于「确定」而来的「安全」。


但是,没有人能回到2019年了。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意识到没有什么是理所当然的。


然后,减轻身心的负重,有余力就帮助彼此。


最重要的,是努力过好属于自己的日常。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资料

[1] Han, X., Zhou, S., Fahoum, N., Wu, T., & Han, S. (2021). Cognitive and neural bases of decision-making causing civilian casualties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 Nature Human Behaviour, (5), 1214-1225.

[2] 赵礼, 管健. (2022). 信息过载性抑郁的形成机制及对社会心态的影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59(1), 8.

[3] 张众良. (2011). 动机冲突对强迫行为的影响. (博士学位论文). 西南大学

[4] Santomauro, D. F., Herrera, A., Shadid, J., Zheng, P., &  Ferrari, A. J. (2021). Glob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in 2020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The Lancet, 398(10312).

[5] Kelly, H. H., & Thibaut, J. W. (1978). Interpersonal relatinos: A theory of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Wiley.

[6] Barasz, K., & Hagerty, S. F. (2021). Hoping for the Worst? A Paradoxical Preference for Bad New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8(2), 270-288.

[7] Yuan, B., Yang, C., Sun, X., Yin, J, & Li, W. (2020). How does residential mobility influence generalized trus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026540752097691.

[8] Neff, K. (2003). Self-compassion: An alternative conceptualization of a healthy attitude toward oneself. Self and Identity, 2(2), 85-101.


- The End -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不确定的日子里,我们唯有努力前行。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科学专栏作家约翰·蒂尔尼合著作品《会好的》,基于专业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帮助你正确理解负面效应,从而科学应对消极情绪。

 

明天上午11点,本文点赞数最高的5条留言,将获得壹心理送出的《会好的》一本。




作者简介:木棉959,北师心理硕士,中小学心理教师,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2020新知答主(ID:木棉959),其他平台都叫「心理学生看点啥」。


女性职场 | 婚姻危机
孩子绝境 | 儿童丛林法则 | 抑郁儿童
PUA高学历 年下恋 | 抑郁妈妈

点个“在看”,过好当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德普离婚、上海疫情、崔健线上、俄乌战况等“清华女博士”闹剧的魔幻幽默Chase加航Aeroplan信用卡一些不为人知的福利介绍错位的马某,牵出不为人知的秘密趁着假期,探索一下大脑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上海疫情严重冲击,需要考虑经济托底了吓唬鸽子说脏话可是要罚款的哦!这6条麻州鲜为人知的法律法规,你可能无意中就不小心违反了!面对上海疫情,如何做一个合格的远程参与者?这个“内奸”,暴露了!再曝大料!“家里50辆宾利”的女人,暴露了深圳真实一面从上海疫情思考中国如何应对日益严峻的战争和战略安全风险惋惜!LA中国留学生拍电影意外身亡,更多不为人知的拍摄内幕被曝光......!俄俘获乌克兰战俘,暴露了美国一个多年的“秘密”你有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个测试为你揭秘代价一家鲜为人知的中国公司,在海外顶翻国际大牌澳洲一座标志性的雕像被拆,背后居然还有这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年挣五万也能过日子你的微信头像,暴露你的真实性格,很准!上海疫情观察(13)4月26日上海疫情观察(15)4月28日你的情绪,暴露了你的三观刷屏广告《小满》竟是抄袭,暴露了营销圈的系统性难题你的呼吸,暴露了你是否想为爱鼓掌“只因一顿饭,我把20年好友拉黑”:这一幕,暴露了成年世界最隐蔽的潜规则美国“奶粉荒”背后的魔幻与现实接受现实,扭曲现实无暇顾及WXC大事 完成小事要紧明早开放签证,更多中国人可来新西兰!疫情还要持续5年?疫情部长被“围攻”,透露了这些真相……龙卷风健康快递 153你的语音,暴露了你的油腻悲从中来,洒泪遥送我亲爱的妈妈借这首感动全球的伟大配乐,缅怀上海疫情中逝去的所有人上海疫情观察(16)4月29日上海疫情中最催泪一幕,撕开了婚姻残忍的真相……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