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蒋里:创新思维不只是发明创造,还是跳出“内卷”困境的核心能力
看点 最近冲上热搜的AI绘画,再次敲响警钟:人工智能对现有工作岗位的冲击,已经迫在眉睫。面向未来,培养AI所不具备的创新能力,已日益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创新能力究竟该如何培养?这样一种能力如何让普通孩子具备?外滩君请教了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博士。下文中,他分享了如何从态度、行动以及教育理念上,突破限制,培养创新思维这一跳出“内卷”的核心能力。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Luna 编丨Jennifer
最近冲上热搜的AI绘画引发了一波焦虑。
不少微博贴出的AI作品让人根本无从分辨是人画的,还是AI生成的。连平日里处变不惊的头部商业画师们也焦虑起来——
如果未来甲方更愿意用低价快速的AI绘画,而不是等画师慢工细活怎么办?
如果以后商业性的音乐创作、文学写作等既要创意又要速度的行业,也被AI全盘接手了,该怎么办?
再进一步,今天还在各个领域学习的人,以后的工作会被AI替代掉吗?
图为AI绘画作品
就在几年前,AI还被很多人认为无法胜任绘画、音乐、文学等极富创造性的工作,而如今的AI虽然技术不够完美,但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这也将给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因为当下的教育模式着重培养的是孩子的基本认知,知识点、基本技能占了教育内容的很大一部分。而要论培养创新能力,恐怕很难跟上AI的发展。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看起来很需要天赋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教育让大多数人也具备吗?
以创新为特色的斯坦福大学就找到了一个不错的答案。1959年,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斯坦福工程学院的约翰·阿诺德(John Arnold)博士第一次提出了“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这个概念,并且指出很多时候,创新的关键是Think Differently,即需要用不同的思维模式。
斯坦福的设计思维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体系。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蒋里博士在他为第一作者的《创新思维》这本书中,就详细介绍了源于斯坦福大学的这一套培养创造力,创新力的方法论。
在获得斯坦福大学创新设计硕士学位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博士学位后,蒋里便一直致力于人工智能、创新设计和教育的研究。他曾获得美国林肯设计大赛最高奖,如今还是斯坦福全球创新设计联盟联席主席。
蒋里博士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教育中心主任
“ ‘Think Differently’就是要跳出大部分人思考问题的维度和角度,看到别人一般看不到、察觉不到的问题和创新点。” 在和外滩君的交谈中,蒋里这样解释创意的诞生,“随着成长和学习,人脑中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斯坦福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提供了一套强操作性的方法论,让普通人也能通过一定的方法,突破思维上的限制,产生创意。”
在培养创新思维这件事上,蒋里也与外滩君分享了几个要点:在态度上,要带着同理心去感受别人的想法;在行动上,要大胆运用不同的方案尝试解决问题;在教育理念上,父母要学会挖掘孩子的潜力。
成为一个优秀的问题发现者
“好创意来自好问题。”
谈到创意诞生的过程,蒋里很多次提到要会提出一个好问题。这是设计思维核心流程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就拿斯坦福的设计思维课程来说,在项目制学习的模式下,学生们要研究的项目往往源自生活中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发现这些需求其实就是提出问题。
那好问题又从哪里来呢?
方法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那就是要具备同理心,能够站在别人、使用者、用户的角度去看问题。
蒋里在斯坦福带研究生上设计思维课时,在项目前期,常常让学生用“camera test”的方法去发现生活中被漏掉的细节。也就是用相机拍下没有经过安排的生活场景,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诞生创意。
有一次,蒋里拍摄了一张汽车驾驶舱的照片给学生看。照片里车门把手处塞着一块“布”,好几个学生没看出来这是什么,有人问他,这是抹布吗?
“其实那是一对冰袖。”蒋里给学生解释,车主是一个亚裔女孩,加州地区阳光很强,她为了防晒才戴冰袖。“所以,这张照片其实暗含着汽车设计中没有被满足的一个需求——防晒。”
而学生中有不少是白人,没有戴冰袖防晒的习惯,因而没能注意到防晒的需求。但如果他们能够站在亚洲女性车主的角度考虑,就会发现,防晒真的是开车过程中的一个大问题和真实需求。
“有时候,就连产品的使用者都发现不了哪儿有问题,因为大家都一样,已经习惯了去适应产品,而不是让产品适应人的需求。”
比如“experience test”就是一种让开发者代入产品使用者的生活体验来发现问题的一种方法。在以残障人士为目标人群的项目中,“experience test”就要求设计者们模拟残障人士的状态生活一天,从穿衣、吃饭、上厕所、出门等等日常活动中挖掘他们生活中的需求。
而同理心并不是只在培养创意时才需要,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具备同理心能够给很多事情的看法带来新的思路。
就拿申请大学来说讲,“很多亚洲留学生履历很漂亮,但面试官们也总觉得他们优秀得没有特点,甚至有些学生说起话来像戴着面具一样,不够真诚。”蒋里说,“如果能够将心比心地感受面试官的想法,那么就更了解面试官想看到怎样的学生。”
在斯坦福执教的过程中,有个来自乌拉圭的留学生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学生坦白,在斯坦福学习压力很大,因为同学们能力都非常优秀,而自己还是个什么都要学的菜鸟。甚至当初申请时,她都不敢相信斯坦福会录取“不够优秀”的自己。
但是当被问到为什么申请斯坦福时,她说,自己的家乡公办学校因为免学费而人满为患,上课时往往要先等两个小时,等前一拨学生上完课,后一拨学生才能上课。为了能获得更好的教育,她和家人决定转入私立学校,并且以留学美国作为目标。
虽然她并不是斯坦福最优秀的学生,但她在学习上的刻苦和追求已经足够打动人。
所以,在面向青少年的设计思维课上,蒋里也会让学生尝试“模拟面试官”来锻炼他们的同理心意识。当孩子们自己做面试官的时候,就会认真考虑——“每个人看起来都很优秀,到底要如何才能让面试官耳目一新,从而脱颖而出呢?”
从这方面来说,同理心不仅是创意诞生的源头,也是改变一个人思维模式的开端。
在讨论创新思维的过程中,蒋里常说,创新思维不能光靠看书学习,需要动手做。因为创新并不止于想法,只有切切实实地去尝试各种方案,才能让创新真正成真。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说斯坦福大学的纸质自行车挑战赛。它要求参赛者必须制造一辆至少能承载一人的自行车,只能用到纸张、纸板和最多500克的各种材料,比如胶水或者金属。做出来的自行车不能只够放着看,还要实打实地经受住各种游戏和考验,其中甚至包括潮湿的小水池。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提出自行车的构想,或是画个草图,而是要真实地把车做出来。很多团队还把自己的开发过程写成了论文,有的团队还写了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零部件之间有摩擦导致前进卡顿,水池里车把手变得很滑很难控制,还有胶带遇水变软变形等。
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斯坦福大学纸质自行车挑战——纸质自行车测试(2014年)
不实际尝试,就不会知道最初的想法上有哪里需要改进。在这个过程中,蒋里也提到了很多种方法,可以打开寻找解决办法的思路。
比如“黑马原型”就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个方法,要求在“看似不可能”的方向找解决方法。“在创新设计思维几十年的教学里,我们也发现一件事,最后成功的创新有30%来自于看起来完全不可能的方向。”
蒋里还分享了一个黑马原型的好例子。一家斯坦福创新设计联盟的联盟公司是一家知名的汽车企业。他们觉得敞篷车开动时风太大,所以他们想改善敞篷车的驾驶体验。
斯坦福的研究生团队在创新的过程中,一开始就是按照大家的常规思路去进行创新的,但是效果不好,没有找到好的创新突破口。于是斯坦福的老师们要求团队尝试通常认为完全不靠谱的方向,也就是做黑马原型。结果学生们跳出了原来的思维,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前挡风玻璃上开孔,看看是否能改善吹向座位后方的风。
结果出乎大家所料,黑马原型竟然是所有方案中效果最好的。虽然出于其他考虑,这个黑马原型最终没有被用在汽车公司的新车上,但再次说明了“尝试不可能”对创新来说非常重要的,毕竟“看起来不可能”这个想法往往是过往的经历带来的一种思维限制。
一个设备的黑马原型,可以将文件自动扫描、读取和归档(2012年)
而解放思维去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同理心一样,不仅仅只在一个创意项目中有用。如果孩子们在生活中也被鼓励去尝试各种大胆的想法,那么可能就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惊喜,也让他们的成长变得更加多维。
职业建筑师穆威就分享过这样的故事。他十年来已经带着孩子们建了80多个各种各样的房子。孩子们建房子时没有限制于城市的楼房,而是从自己的需求和想象出发——他们希望房子是生长的,可以飞起来,而且大人们进不来。
每个孩子也先用模型做出了自己心中的房子,有的房子是用竹竿挑高的,有的房子像秋千一样荡在空中,有的安在半空中的网罩中,有的是用鸡蛋壳做的,有的是用气球做的……仅仅是这些模型,就已经是一场艺术的盛宴,还专门办了一次儿童模型展。
真正落地搭建的房子综合了孩子们的设计:房子下面移栽了活竹子在做支撑,竹子的间距在二十五到三十厘米,房子的高度在一米六到一米七,刚好是大人进不去的程度。有个爸爸后来还问穆威“你给房子浇水了吗?”在这之前,没有人用这种方式来形容房子。
在项目进行的三个月内,孩子们不再去补课,对学习却更加上心了,更不用说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而这个项目在法国发展以后,法国的孩子们还在不断地寻找为社区带来改变的机会。有的孩子为社区建造了可观赏可游玩的景观装置,有的孩子为奶奶制作了一个可以收缩的移动摊位。
“让孩子去建造房子”,最开始恐怕很多家长都会认为是异想天开,但是当孩子们真正去尝试,甚至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继续尝试的时候,创意就会真正带来更多可能。
在培养创意思维这件事上,除了孩子的能力一步步提升,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父母。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正确的教育观念。
一方面,父母要清楚孩子的特质,包括能力和性格,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完美”。
最近几年,蒋里博士在国内创办了里兰教育,把斯坦福的创新设计思维课程带到了中国,每一年他都会选者一些中小学生,并直接带领他们学习斯坦福的创新设计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组队来完成项目,这和现实生活中的成年人的创意项目是一样的——创意的产生是团队合作的产物。这也意味着,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是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技能。
“我孩子是文科生,能听懂设计思维是什么吗?”
“我的孩子性格内向能学好吗?”
“我的孩子不爱说话,能和小组成员头脑风暴吗?”
这些问题家长都曾问过蒋里,在他看来,父母们对孩子的要求有些太“高”了。个人天赋对创新能力确实有影响,但是在团队中,更看重的是会不会和他人合作。
“外向的孩子很会表达,这很好,但是一个团队里如果每个都是性格强势的孩子,未必就是一个好团队。如果每个人都希望掌握团队的主导权,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的话,反而不是一件好事。不同的能力,不同性格的孩子在团队中都有自己的位子,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与其他人合作的方式。”
所以,父母与其担心孩子性格带来的影响,不如更关注孩子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他们能不能在团队中发挥自己擅长的能力。
“5个人的团队有一个leader,50个人、500个人也只有一个最高的leader。一个团队不可能每个人都做leader,有的人擅长沟通,有的人擅长人事安排和后勤,有的人擅长执行,每个人发挥擅长的能力才能让团队的能力整体提高。”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进步非常重要。
自从开始亲自传授斯坦福创新设计思维给中小学生以后,蒋里发现了一个现象。他发现不能只教孩子,不教家长。
如果学生每周跟他学习了以后,思维上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家长不明白,那么往往一个星期以后,学生变化了的思维方式,又被家长给掰回去了。斯坦福创新设计思维是一套跟大家平时的思维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家长学习了也可以促进家长在自己的工作中的创新。
因此,家长和孩子最好是一起学习创新思维,一起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天才可以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
蒋里觉得,这句话可以改成这样:“一个人才能击中别人无法击中的目标,而一个创新者可以击中别人看不见的目标。”
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解决当下的教育焦虑。回到开头说的AI绘画话题,也有不少职业画师评论说,在未来想要靠画画吃饭,仅仅想在基本功上和AI“卷“是不行的,能够用人类的审美创意来弥补AI的不足,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和蒋里的观点不谋而合,说到底,教育“内卷”卷的还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而要跳出这个困境,突破口在于能不能找到有别于其他人的成长路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思维将是跳出“内卷”困境的核心能力。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