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可能真的没人能拯救我们

可能真的没人能拯救我们

文化

文 | 李厚辰

上一篇专栏文章中,关于“平凡人”避免“平庸之恶”,我们提到势必需要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依赖“专家”,文章收到一条评论,很有继续阐述的价值,其内容如下,可以分为三个命题:


在许多领域,不直接采用该领域专家的“本质”,也要依靠经验的话,以人类的精力,是不可能完成的。平庸之恶固然琐碎并侵蚀生活,但身为平凡人,坚持最基本的良心,我认为也不至于踏入作恶的范畴。如果每一位专家的发言都能坚持最基本的良心,是否所有平凡人就可以采用“本质”了呢。


这里的三个命题,都是现实且重要的命题。第一个强调广泛求知的不可能,每个领域都要建立自己的判断力,按照人的精力是不可能的,即庄子的“知无涯,生有涯”的命题,这是真的。


第二个强调人有类似“常识”一样的“基本的良心”,这会让人不至于作恶,这个话题恰恰是上两篇文章的主题,其中的“简单明晰的常识”和“有所不为的平凡者”就关于此,但很可惜这两者并不存在。


第三个命题就是今天主要讨论的,即我们是否可能建立“更有效的专家机制”,让“平凡人”可以依赖这个机制完成判断。


这听上去非常合理,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和领域,不仅仅是一位专家,而是一个良好运转的专家系统来为我们一锤定音,这不好吗?在这里甚至可以再退一步,我们并不依赖专家来一锤定音,而是让专家来为我们提供成型的知识,或者专家起码可以帮助我们剔除最糟糕的选项,这不是一个很现实的愿景吗?


比起所谓的个体探索,我们是否应该谦虚一点,了解自己的局限性,并依赖专家对我们生活的指引,尤其是专家在公共事件与政策上的判断?


我们就从这里开始,再次探索一下我们与专家的关系,和我们恐怕无法逃避的自由。



1.

专家系统并不负责解惑


我们现在拥有的专家系统有问题吗?因而需要更好的吗?大家可以端详一下现在手里的这部手机,想想顺滑地打开这篇文章,背后有多少专家的方案和努力。环顾你的四周,建筑的构成,网络与电力的运作,水供应的构成,每一项背后都由专家系统设计和维持着。


我们都遇到过停电停水的问题,但好像从没想过自己得去了解一下供给系统的设计和构成,了解一下污水处理厂的运作。我们可能也没有去了解过手机电路板的设计。


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典型的“知无涯,生有涯”的例子。其实围绕着我们生活运转的知识已经不可胜数,随便拿一瓶饮料,从瓶子的制作生产,到饮料本身的调味研发,到分销仓储,都有大量知识在其中。我们只管从冰柜中拿出一瓶来饮用,背后的所有知识从不需要知道。


在这里不妨试着了解两个哲学概念,即海德格尔的“上手状态”和“在手状态”。


简单来说,前者是当我们拿出饮料,拧开瓶盖,畅饮时的状态;后者是我们拿起来却发现瓶子坏了,拧盖子拧不开,喝一口发现味道不对时的状态。在“上手状态”时,我们与工具和外物自然融合,这里没有什么问题;而后者却不是,我们注意到工具和外物,出问题或笨拙时,我们感到其在手。


所以无所不在的专家系统,其实维系的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上手状态”。我们的生活形式有个轨迹,这个轨迹不管好坏的价值判断,至少是“顺滑”的,一切都流畅运转着。我们对其不仅一无所知,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有这么多的系统围绕着我们。这背后都是专家的功劳,也昭示着专家主要起作用的方式。



现在可以看看反面,出问题的“在手状态”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回到前面的例子,普通停电停水,大部分人无意知道背后的原理,只要有专家出来说,“没事,一切尽在掌握”,我们就可以安心等待。但要是时间长了,大家便忍不住去探究一番。就像这个夏天,长江沿线长时间缺电,各种关于水电、输电配电系统的普及文章就出现了。假设你所在的地方停电一周,就算专家说没事,你也不会相信。


和以上例子高度类似的是医学领域,一个典型的专家领域。很多时候,医生并不喜欢病人在网上查看一些“知识”,干扰治疗。但若久病未愈,谁都忍不住要自己去了解情况。


在这里,我们得到一个看待“专家系统”的视角,专家的工作并不是“给真理”或“给本质”。绝大多数的专家,其工作就是维持我们所处生存环境的“上手性”。如果生活的“上手性”消失,“在手状态”长时间持续,无论何种专家给出何种承诺,人们都不会买账。


在这里,我们探索的是一个专家系统的边界,我们对专家系统,并不存在无条件的信任。进入持续非正常状态,我们只能依靠自己。


2.

非但不解惑,专家带来新困惑


实际上,专家和我们的关系,是弥合纷争,带来抚慰,求得绝对的共识吗?还是很多时候,带给我们挑战的,恰恰是专家?


一个例子是全球人种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研究,这是多位西方科学家一直致力于证明的领域,但其结论是令人不安的。黄种人、白种人智商较高,而另一部分有色人种智商较低。研究本身似乎在推进一种既有的种族歧视框架,因而一直被视为学术禁区。但很多专家,尤其是脑科学和基因领域的专家,却认为这是一个宝贵的实证课题。


例如西安大略大学的菲利普·拉什顿(Philippe Rushton)在2005年发布一篇名为《对不同人种的认知能力差异进行的30年研究》的实证论文。拉什顿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等方式,论证智商高低与大脑大小存在关系,并进一步关联脑容量的增大与颅骨高低的相关性,定位了CACS-5基因与此颅骨高度的关联。这个基因在东北亚地区高发,因而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大脑比肯尼亚人大,以此证明智商、人种、基因的关联。


该领域更有名气的专家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基因学的泰斗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他的发言更为激进。


他曾公开表示他“天生对非洲的前景感到悲观”,并说“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的智力水平与我们是一样的,然而所有的测试都表明并非如此”。这导致他于2019年被长期合作的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CSHL)回收荣誉称号,并彻底断绝关系。



当然,我并不认可智商测试与人种关系的研究,学术共同体对此也多有批评,不是在政治正确的角度,而是在学术的视角上。但站在研究基因和神经科学研究者的角度,又不可否认,如果真正基于一个全球范围有实证区分度的指标,IQ似乎是个不可放弃的研究方向。


这恰恰是我想说的,现代专家与我们印象中的“智者”有非常大的区别,在各个文明的古典传统中,都有一种智者的形象,似乎他们具有温和又强烈的说服力,能够为我们提供富有智慧的“本质”和“真理”,以指出方向,弥合分歧。


现代专家在这个问题上却恰恰相反,不管是医学的、人工智能的、环境科学的、经济学的专家,他们研究的方向和结论,非常先锋和前沿,甚至对社会还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产生一种伦理学的碰撞。


所以,专家系统不仅无法给予我们“真理”和“本质”,反而持续对社会的传统和规则形成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也许是良性的,但却无法如文章最初的命题,给予我们智者般的确定和安定。


3.

良心专家


既然说到伦理学,就可以回应文章最初提到的“良心”问题。我们是否可以想象一种特殊的专家,就是良心的专家呢?


给予我们关于良好生活的指引的专家,就是伦理学专家。科学领域的专家也许确实对现实社会构成较大的挑战,那伦理学的专家们是否可以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一些合适的“真理”和“本质”呢?


这不需要假设,我们有伦理学专家。比如93岁高龄的阿拉斯代尔·查莫斯·麦金泰尔(Alasdair Chalmers MacIntyre),曾提出对亚里士多德意义德性论的回归;以正义课享誉全球的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一直主张社群主义的伦理学。


既然已经有这么多伦理学专家,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他们那里获得足够的、针对生活的“真理”和“本质”了呢?但阅读伦理学书籍,人们总会感觉他们的意见不够有力,没说出最终的东西,好像仅仅是开了个头。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本质,他们怎么从来不提?


麻烦就在此处,从尼采断言“上帝已死”之后,现代伦理学如果还剩一个本质,即“没有伦理真理”,这揭示着一个必然多元主义的社会。



有人可能会说,“多元主义”听起来也是一个不赖的词汇,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大家可以想想,有没有什么人,他的价值主张、生活方式、言行举止,是自己难以接受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否是“多元主义”的例外?


这里还可以推进一步,这些“多元主义”例外,都是“反多元主义”的。例如某些宗教,对于异教的宽容和多元接受能力相对较低,也有一些政治意识形态相对激进地反对多元主义。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仅仅反对他们就行,其实伦理学家提出过这个方向。麻烦在于,该如何对待这些人呢?


反多元文化者在很多方面咄咄逼人,在宏观社会,不论中西,他们都成为互联网上巨大的潮流。而在生活中,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伴侣、朋友。伦理学专家有什么方法,有什么“真理”和“本质”能够帮助我们稳定地促使“反多元主义者”改变?就算有,谁来做这件事?谁来负责和反多元文化者纠缠呢?


假设我们接受,当下的问题就是抵抗住右倾潮流,重新推进“宽容”和“多元文化”,建立基于商业社会的合作秩序,诸多伦理学专家当然有不少针对这件事的“类真理”和“类本质”,但说了,就能接受吗?我们就会欣然去做吗?


就像环境科学专家也提醒过气候危机的严峻,为了避免更大的气候危机,人类必须大幅度改变生活方式。道理都懂了,但我们真的就能按专家说的去实践生活吗?


我们并不无条件响应良心专家的建议,人,当然会考虑成本。


4.

“上手专家”与“在手专家”


所以,文章最初的视野确实存在问题。良心的专家告诉我们“真理”和“本质”,我们就去照做,实际情况远比此复杂。


现在有很多专家尝试为我们构筑一片视野,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的生活已经很好,不用改变。问题都是别人的,是他人的错。


听完他们的话,你获得了一个“真理”,即你是“现成正义的”。我们不如把这称为“上手专家”,他们给予你的道理不需要你做额外的事情,也丝毫不改变你现在对生活的理解和目标。他们帮你证明,你现在有的就很好了,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和认识到这份好,以及问题出在别人身上。


但有另外一些,例如上面提到的麦金泰尔,和与他立场类似的伯纳德·威廉斯。他们主张“美德伦理学”,便不是”现成的正义“,反而极其强调通过德性实践来完成,与儒家的“中道”相似。此外,这种所谓实践不是个体的”自我提升“,而是对公共形成积极的影响,这就是一种古希腊的城邦传统。


如果一个人接受“美德伦理学”,他不能使用功利主义(我做了贡献)或目的论(我没有作恶)来进行自证,他的目的和行动势必在积极的变化中。这使得他的生活持续处于一种类似“在手状态”,总是存在问题,存在更进一步的可能。我们可以把这些,包括上面提及的气候危机专家,称为“在手专家”。


现在问题来了,在最开始的视野里面,我们希望存在有良心的专家,然后我们就接受他们的方案。但这里揭示的大问题是,我们面对专家并不中立,难以如白纸一样无条件接受专家的意见。


简单来说,我们考虑成本。“上手专家”倾向为我们提供零成本或低成本的方案,我们只用改个想法,换个理解,生活就接受了“现成的好”。


“在手专家”提供的方案成本则高得多,需要我们生活的轨迹和路径产生变化。当然,后一种专家需要不断想办法提供成本更低的“中道”方式,但再低,也不会比“上手专家”提供的那些蛊惑人心的方法更便宜。



所以这里我们再尝试问一个问题,“平凡人”是否可能什么都不做,也不改变世俗成功,充足消费的愿望,就可以获得现成的好生活?如果这个信念没有变化,我想即便专家已经给足了方法,我们依然会选择那个零成本的好生活路径。


这里面有更深的思索,现代专家不是智者,更多是一些技术专业人士,他们提供的是像电力供水一样的成套“技术方案”,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方便和顺滑,顺滑到我们可以不费力,也不思索地完成生活。


这就像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便利的技术世界,可以说,我们是白白得到这个便利世界。现代技术体系的构成具有“规模效应”,从城市基础设施到网络平台,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得到规模化专业系统的“庇护”。


所以我们会搞错伦理学的话题,认为可以不额外做什么就得到“现成”的“本质”。伦理学是否可能也与此类似,不管是伦理专家给予的,还是社会制度直接给予,我们得到一个规模化的“伦理生活”即可,没什么需要我们做的,生活也不需改变。


这很像文章开头引用的评论的意思,直达我们可采用的“本质”和“真理”,就像墙壁上的一个自来水管,只需要拧一下水就流出来,达到“上手状态”。


个体生活当然不是如此,所谓“良好生活”的追求,别人无法给你现成。这就像很多电子游戏,一旦使用作弊的方式,游戏乐趣也就全然失去。


想要获得一种生活,恐怕没有现成的。即便你想接受某个伦理学专家的观念,所谓接受也不过是万里路的第一步,后面的每一步都要自己走下去。不过实际上,没有这么累。


尾声.

离开专家,我们到底要了解多少


所以,我们要开始脱离专家体系,了解一切知识了吗?


别急,在你接受激进的反城市的伦理路径之前,你还可以继续使用手机,拧开自来水管,接受现代城市生活的一切。我们从来也没想要把一切现有生活颠覆,重来一遍。所以说到当下的人需要自我探索,也并不指自然水供应体系的构成、手机芯片制作、电路板原理。


和人类庞大繁杂的知识总和相比,我想面对今日棘手的问题,我们只是从中切出一小片。


在全球的视野下,很多问题是类似的,至少表面的问题是有限的:气候危机、地缘政治风险、地区发展差异、女性的广泛困境等等。当然,这些问题背后关联的事实、数据和知识依然庞杂,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简单的事。


不过我们也就从中选择一二,尝试去解决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不必,也不可能面面俱到。也许你很快就会发现,这些问题背后都紧紧相连,现代社会背后有个大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所谓的探索不是去探索人类知识总和,而是面对当下的实际困境



在这个领域上,我们不应该逃避的自由,其实也是不可能逃避的自由。它既指我们个体自我的探索,也指面对实际问题,脱离“上手状态”的自我改变。


当下我们面临的实际困境,都不是什么新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久病不愈的社会。就像任何一个久病不愈的人,我们面对疑难杂症没有任何现成够用的专家意见。


任何问题都需要个体探索,不过好在我们已经突破了在文章最初引用的第一命题,即“知无涯,生有涯”。我们不面对无涯之知,不管“上手状态”,只看“在手状态”的疑难。


希望这篇文章,从我们对专家“智者”印象的误解开始,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上手状态”与“在手状态”。


如果你自认生活已经濒临绝望,说明你生活中重要的方面已经几乎沦陷,全是“在手状态”了。在这个情况下,怎么可能还有现成的结论和方案呢?容我再次呼吁,开始疯狂探索吧,你需要探索的范围,也并没有那么广泛。


*本文原名《还有有良知的专家能拯救我们吗?》,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看理想平台立场,欢迎提供不同意见的讨论。配图:《不要抬头》《朗读者》《我是布莱克》,编辑:L。



更多「李想主义」专栏文章
普通人离“平庸之恶”有多远?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李想主义」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AI可能真的比人更懂这个宇宙喜茶和奈雪能拯救柿子吗?迪士尼连夜换帅,传奇 CEO 退休失败,谁能拯救无人光顾的电影院?天生无痛、零焦虑,拥有这些超能力你就能真的快乐了吗?口臭主要是“肠胃问题”?你可能真的搞错了……久坐久站党必看!人体工学椅、升降桌对腰痛真的有效吗?按摩腰带能拯救你的腰吗?伴侣有这些表现,证明你们的感情可能真的到头了……马斯克把996带到了美国?加班能拯救推特吗?谁能拯救亚马逊雨林:巴西大选与环境治理的未来拯救我的脱发焦虑通宵一宿才能做完的数据,别人只需要十几分钟?!2022年,你还不会这项技能真的太亏了...即将进入4D模式!万众期待这道「看不见的风景」,没人能逃过它的真香定律!她四十岁依然有高光时刻!没人能和英国人比丧!伦敦最好哭的地点居然这么多?!明日开播!动画人,用这项技能拯救熬夜赶工的自己原始森林中的初恋夫妻变成了兄弟甚至室友,还能不能拯救一下?腰不行这件事,可能真的不怪你西川:如果你坚定地拥有诗歌,没人能剥夺你跟世界的关系花40万卷MBA,能拯救35岁职场人吗?这个冬季能拯救失意的加拿大鹅吗?无痛觉、无焦虑,你就能真的快乐了吗?新冠疫苗什么时候才能拯救人类?斯坎迪纳维亚游记 一 哥本哈根的感动没人能终结酒桌文化小儿腹泻更新藏在董宇辉、罗永浩们背后的隐患,虚拟人和VR能拯救吗?50-60年代留苏学生多少?“掉队”的李佳琦,还能拯救双十一吗 | 2022直播间购物报告10月12日:如果没人能从你“辉煌的未来”中获益,那你就是一个人在战斗【冷兔趣闻】没人能拒绝招财猫这部成人动画拯救我的片荒苏纳克当选英国首相,印度人能拯救帝国吗防不住的原因可能真的找到了!教培行业这次大概可能真的要彻底玩完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