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非常理解学生准备一年结果考不了心情,在标化变成可选项后,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到AP上,认为这是唯一可以衡量自己学术能力的救命稻草,但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要了解美国大学的招生逻辑,明白大学到底看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准备?(本文适合目前高二及以下的家庭)以往我们都知道,美国大学申请有三板斧:成绩、活动和文书。其中成绩又包含校内成绩、标化成绩、以及AP等其他考试成绩,也是中国学生最擅长、最愿意花时间准备的部分。毕竟不管是托福、标化还是AP,拼命刷题后总还是能看到结果的,而且内卷之下,越来越多学生坚持,“别人有的成绩,自己一定要有”。尤其在当下标化变成可选项,夏校无法去海外参与的情况下,AP仿佛成了学生们的救命稻草,作为为数不多可以出具官方成绩单的考试,似乎AP成绩早已取代SAT成了美国申请必备要素。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想象,正如课外活动一样,领导力、志愿者、夏校...只要别人在做的,自己也一定要有。所以别人有AP,自己没有,就认为会对自己的申请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学术最重要:校内GPA、排名、选课难度、标化成绩、申请文书、推荐信。以斯坦福和康奈尔两所知名学府的招生要素表为例(他们也代表了很多顶尖学校的招生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大学在意的要素大部分是一致的,通常他们会把申请元素分为学术和非学术两个大部分,其中学术部分最重要的是:校内GPA、排名、选课难度、标化成绩、申请文书、推荐信。是的,你没有看错,在很多大学,其实文书和推荐信也被算在学术的范畴内,尤其是why major的小文书可以很好体现学生在学术方向的追求。而推荐信则是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部分,认为随便找两个老师写写就好,但实际上缺乏跟老师的沟通和互动,老师极有可能写的跟你的整体申请素材并不相关,或者选择的老师也并不够了解你,在此提醒大家,一定要选择对自己充分了解的老师,并且要提前跟老师沟通自己的申请方向,甚至可以提醒老师一些过往经历,让老师的描述跟你的申请形象匹配,才可以从另一个视角佐证你在学科上的探索,以及你的个人品质。除此之外,尽管没有直接标注在申请要素表中,但事实上不得不说的是学术探索,比如竞赛、科研、夏校等,尤其是我们之前盘点过很多高含金量项目,这些项目的学术难度远高于SAT、AP,是更有力的学术证明,当然也可以算在挑战学科高难度这一条因素中。因为项目都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及申请周期,所以目前高二的学生有些来不及,但是高一及以下的同学们可以重点关注,提早准备起来,比如顶尖科创竞赛类中的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等,顶尖理工夏校暑期科学项目SSP、罗斯数学营地、Clark Scholars学术项目,以及MIT推荐的一系列理工项目等,还有顶尖人文项目TASS、顶尖写作竞赛John Locke、顶尖历史项目The Concord Review,包括还有一些非常受中国学生欢迎的项目,如斯坦福人文营、耶鲁YYGS、芝加哥大学的多个夏校项目等。- 软实力最重要:课外活动、个人天赋能力、个人性格特质。如果说学术是让你录取的基础,那软实力的部分就是让你在众多同质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非学术因素中,美国大学最看重的是课外活动、天赋能力、个人特质。同时,非学术部分会考虑的因素还有面试、第一代大学生、校友家庭、志愿工作、工作经历等等。我们总说做活动,但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的活动可以与学术相关,比如上文提到的竞赛、科研,可以隶属于学术活动的范畴;而在此之外,其实还可以有更多其他的活动,比如体现志愿服务的活动,体现领导力、合作能力的活动,代表你个人性格的活动等等,这些都需要结合你的兴趣特长综合来安排,长线学生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和补足。比如有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从小就喜欢听一些历史故事,之后也阅读了很多历史书籍,做了很多文献检索和研究,成立了相关俱乐部,参加了历史相关项目,并从对社会/社区做贡献的角度做了相关的调研论文,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活动链条。目前已经高二,所有内容都已定型,无法再参与科研竞赛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又没有标化和AP,是否就意味着申请已经没戏了呢?因为即使你有上述所有的硬件条件,也并不一定能确保被录取。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除了要做,还要学会show。如何show?就是要在你的整个申请材料中展示。比如:- 以及不能参加AP考试这一特殊情况要如何跟招生官展示等等
总之就是如何做一个整体的材料,让招生官看到你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笔者曾采访过今年录取耶鲁的一个女孩,她在海外读高中,因为周围完全不卷,所以一切准备地都比较晚,没有SAT成绩,也没考过AP,但是她所有的时间和爱好都用在研究她所在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上,不管是选修课、还是课外活动,以及科研论文,全部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花了很多心思,最终的申请也是围绕这个话题把自己塑造为文化传播者的形象,并最终拿到耶鲁录取,所以没有成绩也依然可以绽放色彩,重点是你在考试之外是否做过其他事情。所以尽管common系统还没开放,但文书题目其实并没有变化,这些是你可以现在立刻就开始准备的素材。另外,充分利用好最后这个暑假,你之前是否有一直在探索研究的事情没有完成,可以继续探索,并有效地将其放在申请材料中;你是否已经报名了相关的科研、夏校项目,等待这个暑假参加,即使是线上也可以帮你学到很多。最后,用MIT官网关于"MIT在寻找什么样的人"的阐述做结尾,希望可以给大家参考,你是否真正理解了美国名校的招生逻辑?成绩之外,你是否具备名校需要的素质?首当其冲的是肯定是成绩,作为知名学府,录取的学生成绩都要有足够有竞争力,在AP没办法考试的情况下,最主要的成绩就是你的校内成绩和标化成绩(如果有的话)。你要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使命一致:让世界变得更好,当然并不是让你在15岁时就治愈世界上所有的传染病,方法可以有很多,比如教一个孩子数学就能改变世界,游说参议员修改糟糕的政策可以改变世界,类似的例子有成千上万个。(不管申请哪所学校,其实学校都要看匹配度,也就是你的使命是否与学校一致)协作与合作精神:MIT精神的核心是协作与合作,许多作业都是以小组作业的形式设计的,跨系实验室也是很常见的。所以如果你喜欢一直独自工作,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你可能在MIT不是特别开心。(这个可以说是所有学校都希望看到的,你要能够融入社区,而不是独立于社区存在)主动倡议:在MIT,机会很多,但必须抓住。在这里,研究项目、种子基金和有趣的讲座不是简单地放在盘子里交给学生的。对于那些主动采取行动的学生——那些利用他们周围资源的学生——MIT的资源是无与伦比的。(越是顶尖学府,越希望看到你的主动性,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发展自己)冒险:MIT希望招收那些不仅计划成功,而且不怕失败的人。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你保持专注,不放弃,目标最终会实现。(我们不可能一直都在做有把握的事,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不是一定要有结果,而是要有行动,并且有反思)实践创新:MIT是一个活跃的、动手操作的地方。亲自动手,尝试新事物通常是获得成功的最佳途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你不应该只享受思考,你也应该享受做事。(创新也几乎是所有名校都希望看到的能力)强烈、好奇和兴奋:你应该投入到对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探索!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你不必做无数的事情才能进入大学。把你的心放在一些你真正关心的事情上,那就足够了。(也就是你的热情所在,非常能够阐释当下的环境,学校不会因为你是一个什么都做的checklist学生录取你,而会因为看到你在某件事情上的专注和热情录取你)MIT社区的特点:我们的社区是由互相照顾、互相鼓舞的人组成的,他们互相激励,去工作,去梦想超越自己的潜能。MIT希望接纳那些天生就能维持这个社区品质的人。(有时候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优秀的学生没有被录取,也许就是在招生官看来,尽管优秀,但却不一定符合他们的社区需求)权衡轻重缓急的能力:MIT希望看到你在高中也优先考虑一些休息时间,而不是一股脑儿做所有事,但可能个个做不好。(与强烈、好奇和兴奋这条同理,没人希望你一直在忙碌打卡,而是有选择地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艺术留学逐渐成为新“爆点”,成为不少中产家庭的心头好。但对于很多家长来说,艺术留学仍是陌生领域,非常需要“攻略”,继4月底我们举行【罗德岛+帕森斯】同台的直播后,后台收到很多家长的呼声,希望能看到更多针对艺术留学的专题内容。
响应大家需求!接下来我们将举行一场主题为【能用艺术&设计敲开藤校&顶尖大U的大门吗?】的艺术专题直播!主讲嘉宾会带大家一起盘点藤校&Top30大U有哪些学校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共同探讨如何利用艺术设计相关的交叉学科申请综合大U,并通过真实学生案例的分析来给出可操作建议,可以期待起来啦❤
5月20日19:30准时开播,有需要的家长扫码预约-🌹
▲进入上方小程序,回听本场讲座▲
留学全知道家长群,准留学家庭聚集地,定期分享留学讲座、资讯干货、课程资源、线下沙龙,扫码即可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