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崔璀 主笔 / 万青 责编 / 莹莹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1698篇原创文章
因为我们要面对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一条条被验证的商业逻辑,所以,我们要和一群“不标准化的,复杂程度堪比宇宙的”人一起,很多管理者因为缺乏经验,在带人的过程中,感觉到很痛苦。 个人贡献和通过别人达成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能力。 没有经过从员工到经理训练和历练的人,带孩子也会像创业一样举步维艰。她是优势星球发起人、Momself创始人,《职场晋升101》等畅销书的作者。 她擅长从职场人各种长期痛点入手,教你从思维到行为,一步步做成事。 听完她的分享,我的感受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崔璀老师,把她多年对于管理的经验和思考,总结为3大场景,自我管理,管理团队,向上管理,细化成了100多个真实问题。 我也把书中的这些收获,挑出几个日常管理团队中常见的痛点经验,分享给你。
经常有同学问刘润老师,说现在的90后、00后越来越不好管理了。
我苦口婆心,掏心掏肺讲道理,希望激发对方的善意,希望对方能够有所改变,在未来职业发展中,越来越好。 我感觉自己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有问题,就跑到哪里救火。 刘润老师说,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有一个理念,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 而是要知人善用,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崔璀老师在《职场晋升101》中,也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新晋管理者都有一个困扰,团队越来越臃肿,做事的效率却越来越低。 我这真是彻夜难眠,方案挑灯夜战,客户亲自跟着,犯错了,自己也要赔礼道歉。她跟我仔细描述了团队成员的擅长和不擅长,以及各自的做事方法。 有多少管理者在他的管理生涯中,能认真思考并清晰回答出这几个问题: 但很少有管理者意识到这些问题,多数人埋头于具体业务,直接挽起袖子开始干活儿了,比如“教人做事或者帮人擦屁股”。 管理者的职责是协调指挥、排兵布阵,而员工们才是真正作战的人,合格的员工在各自的战场上,作战能力都应该比你强。如果没选对人,你花大把时间去带人,结果还是只能收获0。 但你用这个时间去选人,你就能收获一百、一千、一个亿。
每当看到值得培养的孩子有玻璃心时,我就感觉特别痛苦。 但一个人但凡有玻璃心,就很难打破自己,发展也就很有限了。 只能听得进表扬,稍微批评一下,就立刻闹情绪,影响到工作。 一个玻璃心的人,会誓死捍卫自我,封闭在自己的安全壳中。 “我没错”,“我都想到了”,“我很周到”,“我是对的”,“我有经验”,“这个我懂”。 这种情绪和反馈,在我看来,是阻碍一个人成长和进步的巨大障碍。 一个没有玻璃心,一个心中“事比我大”的人,才能够快速成长。 保持空杯心态,心态越开放的人,事业上,才越容易取得成就。 话说的稍微重一点,人就能哭一上午,再重一点,第二天就见不到人了。有时候到嘴边的话,能硬生生给自己憋回去。最终只能无奈叹口气。 要什么正反馈,事情做成这副鬼样子,好意思要正反馈? “你有没有发现,以前咱们更好管,老板一瞪眼,马上就立正站好,反思自己,但现在我们习惯的管理方式威力越来越小了。” 他在我办公室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很委屈,说自己一直很想得到认可。 没做好,怎么给认可?没有别人的认可,就不干活儿了吗?” 我工作了十几年,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口头上的认可,老板只负责指出问题,我们每个人每次上。会,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是只要成绩做出来,升职加薪都会发生,只要把事情做好,心里就踏实。 我们那代人,没有得到过什么认可的人多了,不也这么一直野蛮生长吗? 我当时还把这个故事讲给同事听,一副“你看看我们”的嘴脸,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客观、特别正确。 那时候我也很困惑,同时意识到,我们这代管理者正面对新的挑战: 慢慢发现,其实这个同事不是个例,越来越多的年轻同事“吃软不吃硬”,他们对规则嗤之以鼻,对强权不屑一顾,他们抗拒被强迫。 这一代年轻人是生长在互联网时代下的,互联网是反权威的,在互联网环境下,所谓权威,最容易翻船。 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说:“今天的人们不再生活在教会权威和道德条规下,而是生活在公众舆论等匿名权威之下。” 如果你面对的是新一代人群,那么你的管理方式就要随着时代而改变。 时间慢慢修正了我的想法,现在回头看,那时候以为的“正确和客观”,竟然有点“主观和狭隘”。 首先,如果我们希望一个人变好,那我们要知道,所谓“变好”,不单单是他的“成绩”变好,还有他的感受变好,所谓“变好”,是他用自己能接受的、擅长的方式变好,而不是硬熬。 我们总以为“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就得批评他的缺点”,但丘吉尔说: 其次,管理者眼中的问题,很可能是下属努力半天的解决方案。 你不能因为他没达到你的预期,就彻底否定了别人的努力。 肯定对方,才能让对方持续愿意努力,让他相信自己可以。 每个人的强项和弱项、需求和渴望,都是不一样的,你不想要赞美,不代表别人不想要。 如果别人很想要,你恰好又有,几句赞美,为什么不给呢? 在每一个管理者的“经费预算”里,都应该有“赞美”这项支出。 ——这个方案很完整,如果这几个细节能处理得更好,就会更好。 ——能感觉到你在不断地想要突破创新,不过要注意,以结果数据为先,别盲目。 渐渐我发现,“赞美”是这个世界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美好。 学会赞美,是每个管理者的必修课。崔璀老师说的很好。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批评,爱越深,就越恨铁不成钢。刘润老师曾经有位老板(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在AT&T时,汇报给卡莉·菲奥莉娜(就是后来惠普全球CEO,还参选过美国总统)。遇到任何问题,卡莉从来不说“这不行,这个想法很愚蠢”。卡莉说:“这个想法很棒,如果能在xx方面再完善一下,估计可行性会大大提高”。
在微软的最后几年,刘润老师已经不再管理最基础的员工。 对特别优秀,或者说同样被时间雕琢几十年的同事来说,管理就是“点拨”。 创业后,刘润老师开始回到最开始,管理特别年轻、经历特别少,甚至连职业化都没有完成的员工,一开始非常不适应,甚至非常痛苦。 但刘润老师知道,他不是在管理,是在陪着他们成长,是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开始,帮助他们建立最积极的价值观,最扎实的能力基础,最高效的协作界面。 在耐心培养的过程中,刘润老师突然觉得,自己的成就感不再来自于自己有多少成就,而是来自于十几年后,我今天偶遇的这些年轻人,能有多少的成就。面前的几个小朋友,就像白纸一样等待诗篇,璞玉一样等待璀璨。 然而,很多管理者,却失去了管理最基本的耐心,他们最喜欢说的两句话是 很多紧急任务,就这样在仓促之中,将命令传递给了员工执行。 很多时候,老板说了很多,下属却总是不听,理解不了老板的意思。 很多管理者习惯说,我只说一遍,别让我再反复说第二遍了。也许是想引起员工的重视——我就说一遍,你们可都听好了。 也许是想测试下这个员工够不够机灵,能否一下就理解老板意图。 有些管理者甚至有个迷思,觉得这句话能显示管理者气势——“看我多么干净利索说一不二”。 但说实话,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有效沟通,这更像是要求员工学会…… 理解的偏差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员工所具备的格局,所拥有的信息量,他们认知的基础,跟管理者是有差距的。 比如你想做个活动,在你脑袋里这个活动是这样子的(左图),但你跟员工沟通时,他脑子里想的可能是这样的(右图)。 就算是你真的说清楚了,只要对方没有理解,仍然是无效沟通。 1.告诉员工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目标是什么,这比告诉他怎么做更重要。 2.信息来回确认三回,每次你讲完,最好让员工复述一遍。 “你能复述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吗”“你能再复述一遍吗”,不断修正信息,来回确认他想的跟你想的尽可能接近。 这个动作很关键,哪怕是他说“我已经理解了”,也要反复确认。 因为有时候他嘴上说理解清楚了,也不代表他脑子想清楚了。 你可能又要发火了,你看这些员工,为什么要不懂装懂? 我猜,是不是因为,有人跟他说过——“不要再让我说第二遍!”
最后的话
有时候,就算我们试着去激发善意,提高人的主动性,或者设计系统,梳理人财物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能提高管理效率。 丘吉尔说:“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 管理者眼中的问题,很可能是下属努力半天的解决方案。 你不能因为他没达到你的预期,就彻底否定了别人的努力。 肯定对方,才能让对方持续愿意努力,让他相信自己可以。 1.告诉员工为什么要做这个活动,目标是什么,这比告诉他怎么做更重要。 2.信息来回确认三回,每次你讲完,最好让员工复述一遍。 “你能复述一下你是怎么理解的吗”“你能再复述一遍吗”, 今天分享了崔璀老师的3个观点,这些都是她多年的经验和思考。 受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更多精彩,欢迎阅读她的书籍。 管理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你永远无法改变别人,你只能改变你自己。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
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
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刘润,和我们读者一起
洞察商业本质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刘润,洞察商业本质
品牌推广 | 培训合作 | 商业咨询 | 润米商城 | 转载开白
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合作
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时代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但有的人看到机会,有的人满眼挣扎,有的人等待红利,有的人埋头耕耘。瞄准机会的人,已经踏浪前行,但也时有颠簸。彷徨的人还在起点张望。投机的人,起起伏伏无根无萍。耕耘的人,如果逆势,自然移不走巨山。正确的路,不怕难走,不怕遥远。只怕你找寻无果,原地打转。如今商业环境瞬息万变,如何看清时代逻辑,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商业认知,不断进化。在岛上,你可以阅读和分享独到的商业观点;与嘉宾积极互动,互相学习。有时候你的顿悟,可能只是别人的基本功,而你的只言片语,也许能让别人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