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通知说的是:如果你不赶紧登录游戏,你和你的家人就要被干掉。接到死亡通知的芙琳,吓得各种关机。但电脑依旧在远程操控下,被神秘人重启,并不断发来死亡通知:你和你家人已经被悬赏900万美金,要是不赶紧登录游戏,全家就要死光光!尽管很有游戏天分,但芙琳却对游戏并不痴迷,她不过是偶尔替人菜瘾大的兄长伯顿打两把,帮他做做任务通通关。也就是此前帮伯顿测试一款仿真游戏时,芙琳才惹上了杀身之祸。和很多游戏爱好者一样,芙琳从来没想到,玩游戏居然能玩出人命来!
科幻缝合怪
POST WAVE FILM
上边说的这个故事,出自亚马逊的新剧《边缘世界》。
但这只是表象,因为在它之外,还有一个2100年的平行世界存在。开头说的女主角芙琳,就是在2032年,收到了来自2100年的死亡通知。在我们熟知的科幻故事里,平行世界基本上没办法相互干扰,它们几乎就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但在《边缘世界》的故事里,就目前展开的内容来看,这两个平行世界,虽然看似在时间上有着先后顺序,但实际上形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可以来回穿越。只不过,这种穿越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2032年的人很高大上地称之为“量子穿越”,2100年的人则给了它一个很稀松平常的日常化说法,叫“资料传输”。顾名思义,就像是我们把一个文件,以数字通讯的方式,传递到另一台设备上。具体来说是如何实现的?这就要回到文章开头,芙琳收到的死亡通知:如果你和你的家人想要活命,就赶紧登录之前代替兄长伯顿玩的仿真游戏。可穿戴的仿真游戏设备,就是把人在2032年和2100年之间来回传输的工具。对于非科幻迷而言,这个设定似乎很能唬人,中间牵涉到量子力学、莫比乌斯环、平行世界,附着在这个设定上展开的设定,还有3D打印、人工智能、隐形汽车等距离我们较近的内容,以及视觉上十分酷炫的碳基纳米技术,和听上去就十分带感的“共享身体”。但对科幻迷来说,这个把人在两个时间之间来回传递的设定,实际上并不新鲜。比如科幻经典之作《黑客帝国》,就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在人类大脑后部设定了一个接口,让人类得以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来回穿梭。也就是说,在《黑客帝国》面前,《边缘世界》的设定更像是一个“缝合怪”。我们能在这个2022年的科幻故事里,看到太多其他科幻故事的影子,比如电影《头号玩家》《明日边缘》《终结者》等,尤其是近几年大热但又高开低走的科幻剧集《西部世界》等。《黑客帝国》(1999)为什么这么一个大体量的投入和制作,会显得像缝合怪?
乔纳森·诺兰
POST WAVE FILM
造成这种看似“科幻缝合怪”的原因,跟两个人密切关联。
第一个人,就是《边缘世界》的监制,也就是乔纳森·诺兰。乔纳森·诺兰乔纳森·诺兰,国际知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作为当下影视内容的标杆性人物,这兄弟俩无疑声名在外。哥哥克里斯托弗以导演身份著称,弟弟诺兰擅长编剧。尽管兄弟俩的职业身份完全不同,但各自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在以编剧的身份,跟哥哥诺兰合作完《星际穿越》(2014)之后,手里接到的项目明显越来越多,独当一面的情况也越发明显。诺兰兄弟尤其是2016年HBO的《西部世界》,诺兰弟以编剧和制片人的主创身份,拿下了艾美大奖。在凭借《西部世界》站稳脚跟后,乔纳森·诺兰也开始尝试和HBO外的其他平台合作,推出更多作品。亚马逊的这部科幻剧集《边缘世界》,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单看这个译名,就能知道它是有多么期望被和《西部世界》放在一起。乔纳森·诺兰在《西部世界》的拍摄片场纵览乔纳森·诺兰的作品履历,尤其是以他为主力的《疑犯追踪》《西部世界》和《边缘世界》的话,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的问题,那就是他不仅喜欢硬科幻的设定,还喜欢玩烧脑的叙事结构,然后在这个过程里,流露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元叙事,及其权力结构的反叛。但所有他使用的那些概念设定,实际上都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之所以觉得新奇,原因在于他讲述故事的方式,营造出一种间离化的效果,把我们熟知的内容,变得陌生起来。《西部世界》(2016)比如《边缘世界》,这个基于“量子穿隧”和“时间桩”展开的对未来世界的遐想,是不是很像把时空穿梭和意识传输杂糅出的新东西?也就是说,无论概念设定还是中心主旨,乔纳森·诺兰并没有在科幻设定的类型上,带给我们更多启示。恰恰相反,他讲述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新瓶装旧酒罢了。就像《边缘世界》里,如果他是在借芙琳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回穿越去拷问人类的本质,那他在这个问题上所能达到的深度和高度,显然远远不及《攻壳机动队》。《攻壳机动队》(1995)又或是他是在借这个问题去探讨真实和虚拟的边界,那《黑客帝国》以此为核心所拓宽的边界,似乎至今都没有人能够超越。这就意味着,前辈们留给乔纳森·诺兰的空间,似乎只有用烧脑去讲述故事的方式了。
威廉·吉布森
POST WAVE FILM
让《边缘世界》变得像缝合怪的第二个原因,是它的原著作者威廉·吉布森。
威廉·吉布森这并不是说,吉布森在创作这个故事时,就让它出现了缝合怪的特质,而是说:他写这个故事的时间实在太早了,很多科幻作品早就把他当年想到的设定拿去使用,以至于如今我们看到吉布森的原著了,反而觉得它是在缝合别人的设定。之所以会在时间问题上变得如此麻烦,在于吉布森的文字,实在太难改编,以至于版权倒是卖出去不少,但实际改编的作品却凤毛麟角,只有上世纪90年代被改编为电影《捍卫机密》《新玫瑰旅馆》。《捍卫机密》(1995)1948年出生,拥有美国、加拿大双重国籍的威廉·吉布森,是科幻亚类型“赛博朋克”的开创人,被人尊称为“赛博朋克运动之父”。1977年,吉布森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全息玫瑰碎片》,开始了他的赛博朋克写作之旅。直到1984年他出版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一举摘得了当年包括星云奖(Nebula Award) 在内的三项科幻小说大奖,成为科幻小说领域第一部同时夺得三项大奖的小说,才彻底奠定他在赛博朋克科幻类型里的江湖地位。在《神经漫游者》之后,吉布森又推出了《零伯爵》 (Count Zero,1986)和《重启蒙娜·丽莎》(Mona Lisa Overdrive,1988),延续了《神经漫游者》中对赛博空间的探讨,构成了“蔓生都会三部曲”(Sprawl Trilogy),也被粉丝成为“矩阵三部曲”。“蔓生都会三部曲”书封一览就是在“蔓生都会三部曲”里,吉布森奠定了我们现在熟知的,赛博朋克类型的基调。人们生活在充满生态建筑群落的高度城市化的大都市中,跨国集团掌握着尖端技术;控制论影响下的计算机、生物基因技术高度发达,人类将自己改造成边界模糊的半人半机械——“赛博格”(Cyborg);“电脑牛仔”(Computer cowboy)热衷于神经接入技术,整日沉迷于赛博空间,游走于法外之地;人工智能开始突破人类所设置的限制,甚至反过来控制人类;拟像逐渐瓦解了现实社会,客体正在实施它们的“致命策略”。《银翼杀手》(1982)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边缘世界》里,这种基调依旧被继承下来。但是,问题就在于,吉布森的文字天然不适合影视化改编,因为他的强项不在故事的云波诡谲,而是胜在概念设定的超前,以及文笔意象的营造。说白了,就是他的文字太抽象、太概念、太抽离,以至于在影视化时,找不到更适合的落脚点。更尴尬的是:他的小说在诞生时间上比较早,可是被影视化的东西却寥寥无几,等到《银翼杀手》《攻壳机动队》等经典的赛博朋克作品大行其道,人们都忘记了这个类型是他开创的。结果就是,我们看到这部根据他的文字改编的《边缘世界》时,满满的熟悉感,甚至觉得它实在太缝合怪,却忘了威廉·吉布森才是这个类型的开山鼻祖。
这部女性题材剧,为什么一开播就爆火?详 细 课 程 介 绍 | 专 业 干 货 分 享
关 注 【 后 浪 电 影 学 堂 】 公 众 号影 视 课 程 大 礼 包 免 ! 费 ! 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