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长期不读书和坚持读书的人,差别在哪里?
问:冯叔,我是一个不怎么爱读书的人。看您的文章,发现您特别爱读书。受您的影响,也开始读一点了。您觉得,长期不读书和坚持读书的人,差别在哪里?
冯叔:这就类似于长期锻炼身体和长期不锻炼身体的区别。
锻炼是对身体的保健,能让身体健康。读书是对精神的保健。长期读书,能让人聪明,并且精神愉悦。所以可以这么说,书是一种精神的保健品。
长期不读书,容易价值观模糊、错乱,对一些事物理解偏狭,遇到问题也常常难以搞定自己,最终导致生活出现诸多不顺利。
如果你想成长,想变成一个有意思的人、精神健康的人、眼光独到的人、生活愉悦的人,那就多读点书。
当然,读书也分很多不同的情况。
有些人把读书变成了一个很急功近利的事情,比如说要考职称、考硕士考博士,或者说考一个别的什么东西,然后才读书。或者要做一个什么事,就看一点工具类的书。只是读这些书,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想要开阔视野,提升认知,丰富自己,得多读一些经典。比如《道德经》,任何时候看,对你都是正面的,没有坏处。还比如四大名著,这些是中国人的符号,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知道《红楼梦》《西游记》,不知道《三国》、《水浒》,就好像不是中国人似的。这类书,我觉得属于生命中必备的书,要多读。
除此以外,能够满足自己兴趣的书、帮助自己思考当下的问题的书,或者纯粹是为了消遣的文学、艺术类的书……等等,都可以看。
拿我自己来说,我比较喜欢猎奇,所以就看一些稍微古怪一点的,猎奇性的书,比如,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特种部队很酷,为什么特种作战变成现在作战最主要的一个模式?好奇,于是我找很多特种部队的书来看。也可能突然好奇怎么这么多人跳楼自杀,我就专门找研究自杀的书来看,比如《自杀论》。这几十年下来,我把好奇的事都弄明白了,这是兴趣,最后都变成了知识。
总之,各种各样的书读得多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会更加多元,于是在我们眼中,这个世界也会更加真实,更加丰富,更加有意思。人活得越长,越得把书当成保健品。但不能把书当成「速效救心丸」。
问:您一般读一本书需要多久?我看书特别慢,只能一字一句地读,我读书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冯叔:读书是件一辈子的事。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景和不同目的,有不同的读法,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
为了考试而读书,有应试的读法,这一点你应该有经验。工作中临时遇到疑问去翻书,这又是一种读法。
如果是因为兴趣而读书,我认为还是应该一字一句地去读。无所谓长短,也无所谓快慢,你只要把它的内容搞清楚,就算是读完了。
另外,有一种读书是为了消遣,比如度假时读一本休闲小说,并不需要想通什么问题,这种读书也就无所谓快和慢、懂和不懂,自得其乐就好。
问:您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以保证有时间读书的呢?
冯叔:我觉得读书就跟喝水、呼吸、吃饭一样,是每天要做的事。
传统的读书是看出版物,但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文字记录越来越多,媒体也越来越多,读书应该变成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把它理解为吸收知识,然后提高自己能力的行为。
从这个广泛的意义来说,我觉得读书是一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事情。尤其是现在手机这么方便,不用手捧着一本书,用手机下载一本电子版的也可以看书。
我现在也没法界定什么时间一定用来读书。以前在机关、在学校工作和做研究的时候,读书的时间特别确定,因为读书是工作的一部分,是「饭碗」,那从上班到下班,就得干这个。现在反倒非常随意,有空时就翻一翻。有时出门也会带本书,可能一路上也没看,但是心里觉得踏实。
问:怎么样才能保持读书的专注度。我发现自己经常做不到静下心来读书,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冯叔:读自己喜欢的书,应该是能专注的。强迫自己看不喜欢的书,可能就没那么专注。
就我自己的经验,过去,理论方面的书,抽象内容的书,我都能看进去,一些哲学方面的书,比如说黑格尔的逻辑学,我越看越喜欢。相比较而言,反而是小说,我不太能读下去,我觉得太浅薄。
但是最近这两年,我喜欢看小说了,我发现很多小说挺值得看,也很深刻,我就能看下去。
另外,在很多时候,读书其实和你当下做的事、你当下的心情有关。
比如说,你正在炒股,我给你一本如何在股市投资的书,你肯定愿意看。或者说,你正在谈恋爱,你又刚好看到了一本《恋爱絮语》,没准你就能看下去。
但是,假如说你正在坐牢,满脑子都在计算还有多久能出去,我却给你一本《恋爱絮语》,或者给你一本如何投资的书,你大概率不会有兴趣。
这时候,假如有人给你一本介绍如何能积极改造,争取减刑早点出去的书,保不齐你会一字不落地看完。
问:怎么样才算把书读好呢?
冯叔:如果你想真正做到把书读好,对人生有所提升,从古人那儿就能得到些启示。王国维曾讲过读书的三个境界:
第一个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大体上是指追求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险峻,也有很多未知,需要耐心。
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读书要刻苦,要像一个妇人思念她的亲人一样用心、专注。
第三个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代表了读书过程中的豁然开朗、开悟、明白和提升。
总之,读书的这三个境界,是一个从未知开始,通过刻苦努力,最后实现自我提升、完善,从而获取新的发展道路的过程。
主编|王滔 编审|陈润江 顾问|王淑琪
合作联系|邮箱 [email protected]
转载联系 | 微信 flfmn00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