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的主线,2017
回顾历史,一个政权做出重大决策的背后常常存在“理论支撑”,即政权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世界观理论来自马克思与列宁。
尤其是列宁同志,他认为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为此提出了“世界革命”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共产国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等一系列组织与概念。
换言之,列宁早期构思里的苏联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国家联盟”,采用加盟共和国的形式不停成长。
为了实现这种成长,苏联搭建起共产国际平台并不断输出革命——理论指导实践。
时间快进至六十年代,当时中国各种决策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按照前两次的规律,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战争之间隔了二十年左右,到六十年代中期恰好又是二战结束二十年。
考虑到东南亚越战如火如荼,世界各地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于是中国提出了“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备战思想。
六十年代中苏论战的一个重要议题,便是关于战争。
苏联认为现代核战争会导致世界大战和人类的灭亡,故和平共处是唯一选项,而拥有优越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经济竞赛中彻底战胜资本主义。
中国则认为新的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在战争中灭亡的将是帝国主义而不是人类,社会主义将获得胜利。
尽管今天看来有些极端,但那个年代革命与叛逆的思潮影响很广,甚至连西方世界都有一句流行语:
The East is Red,and the West is Ready.
OK,以上为引子。
接下来本篇试着探讨有关“当下决策的理论支撑”这一话题,重点放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后一个“十年”。
十年之后会怎样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