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好想去博物馆啊!啊!

好想去博物馆啊!啊!

其他


5月18日,又是一年世界博物馆日。

可是去博物馆,尤其是去世界各地的不同博物馆,对我们来说愈加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

博物馆又是一个能直接感受历史和文明的地方,一件件文物在时间中留存,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段静静流淌的故事。穿梭在不同的博物馆,也总像在不同的时空里漫游。

《记忆》

看理想节目《漫游全球博物馆:100件文物里的文明故事》主讲人姜松是一名“狂热”的文博爱好者,如果没有疫情,他这会儿可能正在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寻找不同文物之间的有趣奥秘。现在对他来说,每天雷打不动的必做事项就是“5点下楼做核酸”。

所以在今天,博物馆对我们来说还意味着什么,如果可以,我们能够怎样打开博物馆呢?带着这些朴素的疑问,我们与姜松聊了聊。


01.

线上博物馆,怎么看?


看理想:疫情进入第三年,尤其在今年,我们不能很容易地去某一个博物馆了,尤其是作为一个文博爱好者,您怎么处理这种情绪,现在的线上博物馆做得如何?


姜松:疫情前的生活,我自认为自己是比较幸运的,有一定的时间,而且本身我也在做国际交流与博物馆的工作,经常有条件可以去很多地方,用最直接最真实的触感,亲眼见证那些让我魂牵梦萦的展品。


现在的疫情状况,导致我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特别能感觉到自己的想法与2020年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不止病毒仍在传播,也能看到整个世界都在变化,战争开始了,各样的猜疑、纷争也都开始了。说实话,我们这样的文博爱好者能第一时间去看各地展品,也正是因为此前的国际化,已经是一种相当水乳交融的状态。


不过意料之外,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也在这样的困境中,摸索出了另一条路来。


疫情这几年,线上博物馆确实做得很不错。比如国外一些博物馆把自己的馆藏用最高清的形式发布在官网上,最典型的就是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荷兰曾经是17世纪最富有的欧洲国家之一,博物馆也收藏了大量艺术作品,其中伦勃朗的《夜巡》,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都在这里。


这些作品高清到什么程度,比如一幅《夜巡》就有几个T的容量,放大之后的细致程度,已经远超你在现场观看的感受了。


另一点也很有意思,因为许多作者都已去世100年,作品进入公共领域,很多博物馆鼓励你去下载这些高清内容进行使用,甚至可以免费用作商业用途,比如印在马克杯上去卖。你可能觉得这么赚钱不好,但许多博物馆却认为这很公平,因为这意味着“你在宣传我的艺术,你在向大家推广最美的东西”。


《纽约的一个雨天


同样的,很多博物馆在互联网和手机时代之后,都开放了照相功能,因为这有助于在社交网络上推广。总的来说,博物馆很适应现状,通过新的社交、科技手段,“尽可能去推广艺术文化”,这其实也是现代博物馆在1753年成立之初的共识,一个典藏人文自然等人类遗产的非盈利机构。


不同手段的复制确实带来了另一种可能。举个例子,我们总说敦煌莫高窟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殿堂,可是493个窟你不可能(都看完),除非像张大千那样在那里住上三年。


对一般的爱好者来说,就算在那住上三天不停地在看,一般也就能看到50个窟。有的窟不开放,有的窟很小只能容纳二三十人,真正到现场也无法事无巨细地看到(所有细节),更何况现在票务预定复杂,有些特窟的门票一个就要数百元。


现在兰州成立了敦煌研究院,做了很多复制窟。拍下高清照片,科学布局、置于相应位置,完全按照窟的真实大小复制出来。


比如我一直很想看但没机会看到的敦煌285窟,它也叫“万神殿”,其中有道教的神,有婆罗门古代印度的神。还有从佛教慢慢蜕变,古印度神逐渐演变成希腊式大乘佛教的神后,又变成西域式的神、中国的神,各种神都有,后来才终于在复制窟得见样貌。


另外,也许以后VR技术真正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我们戴上VR眼镜,就可以尽量感受看现场文物的感觉。


当然,这些复制品跟原作还是差别很大。比如敦煌壁画的原作带有立体感,它使用了许多矿物质颜料,带有的金属光泽,那简直无法替代。不过我觉得即便没有这种最顶级的享受,看这些复制窟,你起码也能知道它的比例、形状、内容、布局构图是什么。


就像也许你没尝过最豪华的顶级法餐,可从快餐式的法餐里,你也大概知道那类味道是什么了。


02.

然而,现场的“气场”无可取代


看理想现在出不去、看不到真品,只能通过复制品或是一些影像来了解,我们损失了什么?


姜松我们经常看展的人说,真的物件它有一种“气场”,它有历史的信息在里面,很像一座仿古建筑和一座真的古建的区别。


比如,真人(和假人)我们可能第一眼能看得出来,也能很明显感觉得到。有趣的是,我之前去山西大同,有好多新修的仿古建筑,我就发现上面一只燕子都没有,可其他的古建筑上面全是燕子,连鸟儿都知道哪个是老建筑,哪个是新建筑。


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那是不是新建筑上面有油漆味呢?其实这些仿古建筑已经建成好长时间了,但燕子就是能分出来。所以在真品和仿制品之间,即便是高度模仿,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现代离婚故事


更不要说照片和真迹的差距,那简直是两样东西。这种真正文物的气场,是其他的媒介很难transform(转移)的。


有一次我去晋东南看一幅宋代壁画,本来只能看照片,偶然赶上了一个特殊庆典开放才得以一睹真迹。本来照片已经很精彩了,可是这壁画运用了沥粉贴金的工艺,照片完全拍不出立体感来。壁画上的沥粉贴金,就像奶油蛋糕最后的装饰步骤奶油花一样,使用的工具也差不多,挤出来的效果也跟奶油花似的立体,最后再贴上金箔,你想想这得有多么灿烂。


很多原作的欣赏,也像这样受到材质的影响,甚至视频都拍不出原作的质感,比如中世纪那些Altarpiece(祭坛画),很多背景也是用金箔或者马赛克贴出来的,你变换一个角度,它也会随着光线不同呈现出流光溢彩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尽可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去看看原作,即便你觉得那就是一幅平面作品。通过媒介去了解文物和亲身接触,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欣赏方式。当然这都不阻碍我们去了解这个文物背后的信息,可是从观看角度来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action(活动)了。


03.

文物也许很脆弱,文化不是


看理想: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去年您谈过的饱受战火困扰的阿富汗文物,您会不会觉得很无力,觉得这些文物很脆弱呢?或者说也许文物是脆弱的,但文化不是这样。


姜松:非常认同,这也是我这几十年来一直绞尽脑汁在想的问题。


我最初喜欢上文博的时候,也有一种激情,觉得这些东西(太少了太脆弱了)要是能多留存一点多好啊。


比如我最近在做的一个唐代艺术专辑,只能通过以往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艰苦努力,那种用生命和经历去寻找国内的唐代建筑的行为来侧面了解它们。


一般来说,现在中国的现存唐代建筑只有3个,或者说3加1/2再加1/4,1/2是开元寺钟楼,当时在修复的时候,二层在修缮中被拆除重建,但建到一半时停工了所以一层得以保存。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敦煌的一个窟里,里面本来有个唐代建筑的小照面,在重建以后就被修葺了。


再比如1972年重修《步辇图》时,当时很随意地把一块认为是脏东西的部分给取掉了,后来才发现唐太宗的手没了。以前的画唐太宗手里还拿了一个白颜色的口袋,叫“鱼袋”,修的时候就给修没了。


以前血的教训真是太多了,我们经常做这种傻事,自己的家底真是很薄,需要倍加保护。


就像张大千已经受过了很多教育,可他去敦煌住的几年,有些敦煌唐代壁画,外面盖着五代壁画,再外面是西夏的,一层一层叠加在一起,都应该保护下来。张大千想看唐画,就把外层的画给撕掉了,他要去看里面那些。


所以保护是需要印在头脑里,要知道这东西是全人类的财产,不是你一个人的资产,即便受过教育、不差钱,可是如果没有这根弦在头脑里时时刻刻提醒你,去主动自觉地保护人类共同的遗产,这些文物保护不下来,或多或少就会在历史上泯灭了。


《夏日时光


我去过很多地方,不管是比我们更富裕更现代化的欧美,还是比我们更穷的东南亚、非洲或南美,他们都非常会保护自己的文物,自己的历史。虽然人类的历史上真正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很晚近的事,也就大约150年前,战争毁掉了很多文物,但也有很多偏远地方由于没被打扰,得以保存。


过往中国的很多古建筑被毁掉,战乱都不是主要的原因,说起来大家可能觉得难以置信,很多时候是因为“风水”,这个地方曾经是敌人居住的,就要把所有敌人的痕迹全部抹平,重新建造属于自己的东西。要用风水去镇压过去敌人的东西,这样的话,建筑能保留下来吗?


所以潜移默化的观念是很重要的,也许一个东西看上破破烂烂的“不吉利”,住着也不舒服,可拆了,就永远不能再生了。


长期来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不能像蒙古帝国那样靠自己的武力去征服别人,一定需要用文化来兴国。可是历史上我们在这方面做得真不是特别好,不止大部分古建筑都被毁掉了,比如唐代绘画留下来的也很少。


后来我去研究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觉得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艺术史教育的缺失,大家能分得清新、旧,可是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把旧的房子给推倒建成新的了,一众鼓掌,可不知道旧房子实际上是一个古老的,包含了很多历史信息的古代建筑。


首先当然除了抱怨和吐槽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去真正地让每一个人了解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应该保存的。


所以,现在有些父母对我说自己孩子感兴趣,要给我钱(讲解),我说不用给钱,只要这孩子感兴趣我就免费带他去,公益去做这件事情。只有让小朋友这一代人认识到,我们的文物有多重要,才会自觉地保护这些东西。


比如不要为了明天吃饭的米就去铤而走险盗墓,现在大家还认为盗墓是很有趣的一个题材,这就是观念出了问题。盗墓是很严重的事情,它不止让文物流失,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原有的“现场”,整个文物脉络都被打破了。


所以我觉得,让大家能够意识到是第一步,当然这个工作是难上加难,不过只要我们在做了,就像愚公移山一样,起码这大山上,我已经挖出一锹土了。


04.

博物馆,看不懂就看不懂了


看理想:知乎上有个提问,去博物馆得到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这真的有用吗?有时候也总会觉得自己看了展没看懂,好像白看了,该怎么面对这种知识焦虑?


姜松:对于去博物馆,我觉得大家可能或多或少有个小误解,就是说到博物馆是去学历史知识的,是为了听讲解后能了解到一些概念和知识,这个就完全走偏了。


你不是在听,不是在读那些文字信息,也不是为了获取碎片的知识,这些都是工具。工具去帮助你做到一件事,你到博物馆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就一个字,看。


为什么要去看原作?为什么要去看现场?为什么要去近距离感受?当中我们忽视太多了,我曾经给学生在教授艺术史的时候,让他们尽可能去回忆上一次在博物馆时观看的次序。得出的结果很让人吃惊,大部分人都是看完了旁边的标签,或是听完解说以后,扫一眼绘画就完了,没怎么注意绘画本身。


《纽约的一个雨天


这种观赏方式是极其错误的,就像你参观一个工厂,光顾着盯着机器看,却不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所以真正去了博物馆现场,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留在展品上面。


你接触到文物的时候,它的气场,一看就真的让人喘不上气来了。因为它很美,因为它凝结了无数的知识,这些些知识已经膨胀了,已经爆炸了。这个展品它已经在用尽力气告诉你,就好像会说话一样,“你知道我有多么精彩吗,你一定要去了解我啊”。


文字标签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去博物馆不是为了听讲解的,那讲解讲得再精彩,它也没有文物精彩,1%都不到


我在任何一次关于博物馆推广的内容中,第一建议永远是三个字,看看看。可能有一种误解,大家会认为“看”太容易了,只要站在那一眼扫过就可以了,但我指的“看”是要慢下来,心平气和地去凝视。从这些展品中,你能够观察和解读出很多,一眼扫过会看错过许多重要的信息。


现在有一个词叫做virtual literacy,也就是你对图像的观看和解读能力,这跟对文字解读的能力是并行的。阅读文字和阅读图像都十分重要,甚至在有些图像当中,它包含的信息量和密度都要远超过文字,只不过以前我们全都忽略了。


我觉得对一件文物的了解一般有两个过程。一个过程是事先预习,完了以后我就奔着这件展品去看了,通过事先的大量了解,能够现场帮助观看和了解,这些通常都是特别有名的明星展品。


当然,我对于看展之前是否进行要“预习”的建议是,不需要刻意去做,不要把它当成一种压力,它只是一些获得后会对看展有帮助的信息,不是必需品。


事先不做功课也没事,不用把看展看得很紧张。因为即使再厉害的人,一个展览上也都会有自己的盲区和空白。我吹点小牛,全世界的博物馆,我基本去了都起码可以做两小时的讲解,最多一次在卢浮宫做了10个小时讲解,中午就吃了一个汉堡包。


《卢浮魅影


即便这样,每去到一个博物馆以后,我就会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每一次,没有例外,一定会有一件东西彻底把我打败了,我都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的,甚至完全读不出任何信息,人都懵了。


所以第二个过程,就是去博物馆看到了一件完全不理解的展品,你可以把它记下来,回来之后进一步去补充去找它的信息。


这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一个是知道信息再去看,另一个是不知道信息回来再查,这两个过程都很重要。你要是觉得很焦虑,去了以后是不是白看了。这特正常,就是再牛的人,也不可能知道博物馆的每个藏品,一个画廊最少几千幅画,一个综合性博物馆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件展品,怎么可能事无巨细全都知道呢?


首先,减少焦虑,不要认为这东西我不知道、白看了,只要你感兴趣,就没有白看一说。观看过程,或多或少已经传递给你很多信息了,而这些信息是需要你在特定时间、特定机遇来解密的。


那什么时候是特定时间和机遇?这就是由你对这件事的兴趣多少来决定的。如果你真正感兴趣,会迫不及待,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一定要在下一秒钟就知道这个信息。所以我觉得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只要能够进一步增加你对这文物的兴趣,就完全是成功的,就是一个百分之百成功的博物馆观赏过程。


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把一件展品看得更详尽,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呢?


通常我会用四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检索,也就是我经常开玩笑跟大家说的“四层检索法”。首先是书籍,它能够给你带来最系统最完整的,也是最严肃的一些知识。其次是视频,纪录片,一般博物馆或者考古发现都有纪录片。第三是专门在搜索引擎寻找论文。最后就是普通网站了,但一些个人言论往往不知真伪,可能需要严格辨析。


如果你通过观看,寻找到了一个你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已经对这一件展品了如指掌了,你会发觉自己就像得到了一个老友。


总的来说,了解展品需要从十个方面入手,作者、作品名称、制作年代、哪种风格、收藏地点、制作目的、具体作品的解读、赞助人,还有一个是它的风格或视觉成分。


🏷️ tips:

·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名称,尤其是原文名称,这样你就可以进一步去检索它了。
·媒质很重要,比如一个佛像它是什么质地,石质、木质还是金属?媒质也能够反映出很多信息来。
·一幅绘画,通过解读它的图像、元素,它会告诉你这是属于哪个艺术风格的。
·解读尤其需要了解时代,如果你大体了解了西方艺术史的话,再进入到西方的美术馆里面,你都不用去看它边上的那些标识,你只要远远地看到这幅画,大体就能解读出来这幅画是画于哪个时代的,因为西方艺术它的变化是相当剧烈的,而且每一个风格都有很多典型元素。
·在了解年代以后,就不用去依赖那种身份证似的文字,那些指示牌了,你只要看文物本身,那些风格、那些历史背景、那些收藏信息,就像符号一样,一一摆在那里了。
·制作的目的很重要,比如教会要制作艺术品,不管是教堂的圣坛画还是壁画,或彩色玻璃,它都会跟宗教有关。再比如贵族要画的这些画像,跟艺术风格和流行有关。
·不同地区收藏的艺术品也是有规律的,比如美第奇家族,收藏的艺术品都在文艺复兴前后,哈布斯堡家族都跟君主的品味有关。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视角,去寻找艺术品之间的关联,就像我说的,每一件博物馆里的展品,或者说是画廊里的一幅名画,它所含的信息都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件作品,或多或少会跟另外一件作品,能够产生联系。这是一种网状概念,因此如果不仅能了解到这些展品的内容,还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就是正确打开博物馆的一门捷径。


记忆


这些联系你从哪些方面去找呢?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关系就出来了,这些激情的想法,不停在跳动,就像打铁的火花一样的,它有的时候是相当炙热的,一下子就灼烤到你了。


你从这个展品的上面找到那些视觉的碎片,而这些视觉碎片是最能够体现你所了解和已经掌握的文字信息的。


最后一个建议,进入博物馆,找到一件你感兴趣的展品,通过这个展品你了解它背后的信息,再找到另外一件跟它有联系的,或者另外若干件跟它有联系的展品。


这样你已经打开了一个专属于你的个人通道,这个博物馆只是为你开的了慢慢组织起来一个庞大的网络,而这个网络是特别富有个性的,只属于你自己的一个网上策展。


对谈人:姜松资深的博物馆达人,能在世界上任何一家主流博物馆中进行现场讲解。中国国家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曾出版《博物馆里的活色生香》《博物馆里的巅峰对决》。

延展阅读:国内有哪些值得一去的小众博物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看理想App音频节目,由姜松主讲的《漫游全球博物馆:100件文物里的文明故事》,可点击“阅读原文”,移步看理想App内收听。


👑 长按图片识别,即刻漫游全球博物馆




采写、编辑:苏小七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i-Refill | 博物馆永远美好而其妙!盘点那些在博物馆发生的趣事我发现了一座400平方公里的博物馆,为什么好多人看不见?博物馆造丑东西,是有什么KPI吗?怎么连这种东西都能放进博物馆?要连夜刷门票才能抵达的“宝可梦化石博物馆” | 东京来信澳洲博物馆惊现身着“奇异”女性服饰男子,引发各地家长不满走回六朝烟水间——六朝博物馆纪实乌克兰博物馆最长的一夜 | 故事FM硬核观察 #679 NetHack 被列入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品我在读这个文章。现代社会,每个人都ALIENATED FROM FAMILY特大喜讯! 拜登签署建立国家亚太历史博物馆法案|财产税/租金返还计划申请截止日期延长至2022年12月31日又一座顶级博物馆开放!但开馆10天被破坏11处设施,管住手怎么就那么难?参观博物馆唯一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喜讯 | 国会议员孟昭文立功 总统拜登签署法案推动建立亚太裔博物馆终于知道专业shi玫瑰园如何让玫瑰过冬的曾获2000万融资,设立万余件古代点心模具博物馆,于小菓如何将“国潮”刻入基因里闲鱼是多少收集控的私人博物馆?硬核观察 #665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恢复了 21 部 1976 年传奇性计算机会议的视频众议院通过孟昭文提案 研究建立美国亚太裔博物馆不一样的博物馆体验,等你来解锁上海观复博物馆7月1日开馆!!!仿真枪的故事华为入局咖啡赛道;德亚牛奶官宣王源;哈根达斯 x 卢浮宫博物馆推礼盒... | 刀法品牌热讯蒙特利尔考古博物馆下周免费开放! 神秘国际大咖现身, $600奖品等你抢~真实盗墓笔记:陵园博物馆内惊现20米深盗洞,盗墓团队竟然还有投资方!【庭院种菜】零失败的莴笋育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门票涨至30美元!成为纽约市门票最贵的博物馆!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出门玩啊!风云突变中俄翻脸,中美开启新尼克松时代【6.29今日折扣】麦当劳99p夏日限定草莓奶油冰雪!自然历史博物馆Silent Disco门票开抢!Lenovo联想夏在华盛顿西郊的涂鸦博物馆,历史保留了最初的样子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开Party蹦迪,IC又整花活了!妹纸做出史上最“污”冰棍~引百万人围观,博物馆争相收藏!【查尔斯河夜话】预告:文化与艺术的化学反应: 博物馆之美独家专访M+华安雅馆长:不容忽视的博物馆业女性力量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