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道创作课(上)丨找到纪录片创作背后的学术方法论
2022新鲜提案·黎里真实影像大会于11月8日在苏州黎里古镇正式拉开序幕,在“新鲜优才计划”板块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开展了一堂主题为“打开纪录片的N种方式——理解世界的方法论与解决问题的工具”的创作分享课。
主讲人:张同道
张同道教授从纪录片的类型和功能展开,探讨创作方法论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多部作品为例,分享了他的探索心得。张同道教授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自己的方法论,因为每人都有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人生经验。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方法论,发现你内心真正的热爱,你才找到了纪录片的发动机。”
本场讲座的精彩内容将分上下两部分以飧读者,本文将着重前者,探讨纪录片的类型和制作模式,以及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方法论意识意味着什么。
纪录片的三大类型
和两大制作模式
Part one
“工业纪录片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不仅是中国,它是全世界市场的主流,就是因为它的品质是可控的,它能够准确地和市场对接,和观众对接。”
我今天先从理论开个头,之后结合我的一些创作实践给大家做一点分享交流。在做这个题目之前,我和主持人都感受到一个共同的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工具,你的工具箱里有哪些工具,决定了你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去怎么解决问题。
现在的纪录片都有哪些基本类型?从纪录片功能来分,我把它大致分成三个类型,第一种是宣教片,这里不多介绍。第二个是工业片,它是以受众为目标,以媒体平台为载体,去完成一种美学传达或者思想传达,最终目的是获取一定观众量,所以称为商业纪录片或者媒体纪录片。第三种叫审美型,所谓的审美型更多指的是作者纪录片,侧重于完成一种个人表达,即“我想表达什么?”
工业片拥有一整套的操作流程,按照一种工业模式进行。在工业模式中,怎样的结构,怎么选题,如何使用视听语言,都有一整套的基本程式。在审美纪录片中,影片与影片之间的差距大于它们的共同性,但在创作方法上却拥有一致的地方。
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纪录片有哪些基本的制作模式?我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纪录片有两种最基本的制度模式,一种是工业模式,一种是作者模式。工业制作模式,如 BBC的星球系列,包括《蓝色星球》《人类星球》等等,从创作风格上整体是比较接近的,包括镜头的美学风格、讲述的基本理念,这就是工业纪录片的一个基本特征。从根本上来讲,它是靠流程控制。不管什么样的导演参加到这样的团队中,你都要遵守工业制作的流程,而不是表现你个人的风格。
《蓝色星球》剧照(图源网络)
每一个工业纪录片都有它的基因,这种基因是什么呢? 这种基因大概包含几个因素。第一,选题的方向。它的基本价值观在每一个品牌系列中是要延续的,不可以随便变。第二,它的制作方式是有流程的。即便是动物纪录片,有那么多的激动人心的场景,其实这样的影片在拍之前都有基础的剧本。拍摄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叫调研,这个田野工作是由科学家团队和创作团队一起完成的。根据实地调研的结果,写出一个基础的剧本。
准确的说,只要具备了基本的技巧技能,跟随节目的模式,一个新手也有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去完成一部具有专业水准的影片,就好像在工厂里做鞋子或者是做某一种产品,它是有模具的,你只能按照模具来做,你不能自己去做一个新的样子。
工业纪录片是目前市场的主流,不仅是中国,它是全世界市场的主流,就是因为它的品质是可控的,它能够准确地和市场对接,和观众对接。除了动物类纪录片,还有关其他类型的工业纪录片,每一个品种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也形成了各自的创作方法。但是对于作者电影,它的方法就不一样了,这里有非常大的探索空间。
纪录片的方法论是什么?
“纪录片不应该只是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打开自己的学科背景,寻找更多的方法论,寻找更多处理现实的方法,让纪录片变得更加有力、更加坚强、更加有能量,能够处理复杂的现实。”
下面我们来研究方法论。方法论是什么?简单来说,方法论是和世界观连接在一块的。世界观是观察世界的方法,方法论是解决如何观看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都需要方法论。那么方法论靠什么呢?怎么才会有方法论?方法论背后是学科。没有学科,方法论就失去了支撑。没有方法论,你的世界观就丧失了行动力。当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方法论的时候,道路就越来越宽敞,越来越多样。
纪录片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解决社会相关的问题。直接电影被认为是最纯洁的纪录片,或者说最纯粹的纪录片。但是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只是一种方法论和艺术手段。假如你要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就不能只靠一种方法。只靠一种方法就注定了很多问题你是无法参与、无法解决的。
假如我们一定要拍直接电影,主要针对正在发生的现实,是靠追踪纪录,以纪实美学来完成对世界的观察和表达。可是你面对历史怎么办?面对一个科学问题你怎么办?你的观察在这儿就失去了表达的可能性,你就没有处理生活的能力。纪录片作为一个片种,假如它的胃口很小,它只能处理一种题材,它的前景就极度危险。我们要处理的生活,就应该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纪录片不仅能处理现实,也能处理历史,它不仅能处理物质的世界,也能处理精神的生活。
纪录片不应该只是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打开自己的学科背景,寻找更多的方法论,寻找更多处理现实的方法,让纪录片变得更加有力、更加坚强、更加有能量,能够处理复杂的现实。
直接电影代表人物之一:理查德·利科克
那么怎么去处理复杂的现实?在纪录片的方法论中,我们能看到,支撑一个纪录片导演走得更远的方法论,是他的学科背景。比如说这些年非常风行、很受市场欢迎的美食纪录片。形成美食纪录片品牌的第一部作品是《舌尖上的中国》,到现在的《风味》系列,是由陈晓卿导演创造出来的。后来虽然又有其他的作品,但是《舌尖》所能达到的高度,《舌尖》的这种开创之功,始终是无法超越的。
陈晓卿如何把纪录片和美食这两个课题连接在一起的?我们知道他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和导演,他还爱好文字,也曾经写过很多漂亮的文章,但他在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爱好,那就是美食。拍《舌尖》之前,他也写过很多关于各种美食的文章,后来这本书结集出版,书名叫《人间至味》。假如他没有对美食的了解,对美食文化的思考,他是不可能拍出《舌尖上的中国》。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把这些片子拉一下。形容食物的味觉、在人体里,特别是在口腔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感受,你看他用到了多少词,有些词是一个普通的食客想都想不到的。
这些年,李成才导演开辟出了一个过去纪录片几乎不可能拍摄的领域,那就是财经。从《大国崛起》开始,他的《华尔街》《货币》,到今年完成的《基金》,他用纪录片去描述一种完全抽象的、理论的东西。他完成了一整套从学术到方法论、到美学的建构。特别是《货币》,我认为这是他这几部作品中拍得十分精彩的一部作品。这片子里,他的视觉传达也做得非常到位。
刘湘晨导演工作照(图源网络)
中国还有一位很优秀的导演叫刘湘晨。刘湘晨老师常年在新疆的大山之中,他顺着山的高度,从高往低拍,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拍,从《大河沿》到《阿希克》一直拍到现在,他还在坚持。刘湘晨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他用的是人类学方法,关注的是社会关系,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文化习俗。这是一种部落和人群区别于另外一个人群的重要的文化属性。他作品的主要价值,不是体现在市场上,而是体现在人类学的价值上。
事实上,我们称作纪录片开山鼻祖的《北方的纳努克》,导演弗拉哈迪其实根本不是一个电影人,他是个探险家。他三次去北极探险,直到第四次的时候,才想起带一部当时刚刚发明的摄影机来去拍摄。他是用探险家的眼光,用人类学的方法,完成了《北方的纳努克》。这部作品成功之后,弗拉哈迪再也没有拍出非常有影响力的、或者说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作品。《北方的纳努克》是他的第一部探险电影,也是他多年学术探讨方法论积累的结晶。可是当他拍《摩阿拿》,拍《亚兰岛人》的时候,他原来的方法论其实已经不能很好地对应了,这也导致了这些作品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
《北方的纳努克》剧照(图源网络)
我们刚才说的BBC的自然纪录片,很多都是牛津、剑桥毕业的学习动物、环境的高材生们,比如标志性的人物大卫·爱登堡,就是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地质动物系毕业的学生。老爷子今年96岁了,还在拍摄。他的作品从《生命的进化》《蓝色星球》《猎捕》到《我们的星球》,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世人追随的经典。他的方法论是什么?他的方法论来自于自然生态,来自于动物。我们看到每一个导演都有他自己的学术背景,这些学术背景为他提供了完成纪录片所需要的方法论。
大卫·爱登堡(图源网络)
人类学有人类学的方法论,自然有自然的方法论,金融有金融的方法论,这些专业不一定是你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有的是在后期的创作中,逐步走上了学术道路,带着学术意识来制作纪录片,就成为某一个领域的纪录片的顶级制作人。
有的朋友说,我想拍什么,我请一个专家顾问不就行了吗?不就解决学术问题了吗?在我看来,专家顾问固然非常必要,但是它解决不了你的学术问题。为什么?学术不是知识,学术是价值观和坐标系,还带着人生经验和审美趣味,这是专家替代不了的。因为归根结底,是你在拍片子,而不是专家去拍片子。
对一个纪录片制作人来讲,爱好非常重要。爱好其实就是你的学术背景,你对哪个领域感兴趣,你愿意在里边投入足够的心力精力,打下学术基础,学术基础就赋予你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带着体温,带着体验。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当你再去拍摄纪录片,它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你的影片。假如这些都只靠别人提供给你,那么你是不可能完成一部好的纪录片。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刚才一开始不是说,一个新手到工业纪录片体系中,也能完成一个好的作品吗?这是两个套路的东西。在工业纪录片中,你所做的是一个技术模式,你没有原创。工业纪录片的品牌是原创,原创是要靠方法论的。而你进去之后,只是去承担某一个部件的工作,这个工作的学术背景要求就没有那么高了,因为你并不是一个类型的原创者,你更多做的是一个技工的工作。当你想开创一个品牌的时候,即便是工业纪录片,它依然需要方法论,依然需要学术背景。假如你不满足做一名单纯的技工,而要做编导、做摄影师等核心角色,你同样需要学术背景。
《猎捕》剧照(图源网络)
张同道创作课(下)将从张同道教授个人的宝贵的创作经验入手,分享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如何通过方法论去进行更好的处理。敬请关注!
凹凸镜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镜DOC
推广|合作|转载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