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洗洁精里也藏着诗
▲电影《死亡诗社》剧照
圣奥古斯丁谈到时间时曾说:“时间是什么?如果没人问我,我是知道的。如果要让我解释,那我就不知道了。”
或许诗歌,也是这样。
当一首好诗睁开眼睛,我们会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搅动,在颤抖,在游向这个世界。诗歌作品不仅是对内在或外在感知的记录,而且能够通过词语和音乐创造新的感知的可能性。当我们用诗的眼光去观看与聆听,一些独特的领域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领域显然是必要的,因为没有一种人类文化能缺少音乐与诗歌。任何一首好诗的深处都潜藏着一种神秘的生命力——它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充满活力。
几乎没有诗歌能解答任何实际问题,也没有一首诗会将一块松动的屋顶板重新固定在房屋上。然而,当危机需要与和人类生命共存的混乱、无序以及丧失的恐怖展开谈判协商时,诗歌就会转向,就像需要光合作用的植物转向太阳。当人们深感困惑时,或被一些外部事件猛然拉离常轨时,这些变形的力量是人们转向诗歌的原因之一。真正的诗歌就像真爱,可以解救我们,让我们远离孤岛。
▲电影《帕特森》剧照
诗人热爱着世间的存在之物,用抽象的、近似无形的语言抒写身体与感官的愉悦。任何能感动我们的艺术,其内部某处都蕴藏着关于勇气和眼泪的知识。
好的诗歌也渴望鲜活而阅历充沛的读者——一个“综合生命”。我们生活、接触和学习的一切都是创造性的时刻所带来的知识——情感体验、伦理、渴望、听见鸟鸣、品尝面包,这些都是知识的宝库。
透过诗的眼光观看,用诗的耳朵聆听,我们将逐渐认识到自己比过去更克制,更自由,并与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相连——如果你愿意,欢迎进入诗歌的世界。
主播 | 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姜涛,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嘉宾 | 张星云,《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本期Talk三联,记者与嘉宾介绍了“用生命写作”的爆破工诗人陈年喜、去相亲角朗读诗歌的艺术家曹再飞,以及翟永明与她的文化空间“白夜”,并共同探讨诗歌之于现实生活、之于普通人的意义。什么样的语词可以入诗?我们的诗歌教育存在着什么问题?人应该用什么方式与诗歌接触与相处?答案在风中飘着,随时等待着我们去思考和抓住,正如诗意一直存在于我们附近——诗歌唤醒人们,也等待着被人们唤醒。
一些关于诗的体验与发现
●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总会感觉诗人和我们其实是很有距离的,那种阅读相当于是一种比较封闭的、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但这些年我们越来越发现,诗歌在和普通人在发生关系。
● 其实诗歌是千差万别的,有的诗歌是要嘟囔的,不是那么大声朗诵的;有的诗歌应该是尖锐的、刺耳的,就像鲁迅所讲“恶声”一样,像乌鸦、猫头鹰的声音一样,不是都是百灵鸟。
● 当时是12月份,他们以“冬天”为题,当时有一位六年级的小女孩写到:雪花们从天上跑下来,像进行马拉松比赛,如果落后没关系,至少不会死去,而第一个落下的雪花,就会融化。
● 很多诗人在写作他的生活的时候,其实是有一种离心力,他并不关心自己俗世层面上的生活,或者说他想超越这种生活。
● 不是说每天高高兴兴的风花雪月,才有诗歌。生活的那些不愉快的经验、孤独感、悲伤离别,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这些东西在诗歌里面都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如果小孩子多读这样的作品,多理解这种情感,直面这种情感,对成长是很有帮助的。
02:45 为什么要在此刻谈论诗歌?
06:34 “白夜”里的小学生诗歌工作坊
12:34 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在不断变化
18:51 个体经验与共鸣,如何在诗歌中处理得当?
26:28 诗歌应该打开生活,生活也可以打开诗歌
32:29 朗诵与声音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48:12 打工诗歌与“青椒诗歌”:我们为什么要写诗?
58:19 为什么诗歌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1:00:50 通过诗歌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
1:11:36 悲剧面前,诗歌何为?
1:16:20 对于诗歌关注的落差,是如何形成的?
1:20:13 中年油腻大叔更需要读诗、写诗
文/艾江涛
打开这期杂志时,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和诗还有关系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或许要辨析一下,你所理解的诗,究竟指什么?关于诗的定义,已经太多,我只想引用两部电影中有关诗歌的说法。在电影《死亡诗社》中,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基廷老师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好玩。我们读诗写诗,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虽然学习医药、法律、商业、工程都是高尚的人生目标,也是人类存活发展之必需,但追求诗与美、浪漫与爱情,却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而在另一部韩国电影《诗》中,导演同样借助一位诗歌班老师的话,说道:“重要的不是写诗,而是要写诗的心。我说过吧,洗洁精里都藏着诗。”前一句话告诉我们,诗歌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后一句则说得更直白,眼前的俗世之中就隐藏着诗歌。
事实上,从荒诞分裂的现实中,发现那种内在深沉的诗意,一直是从波德莱尔到卡夫卡等现代主义大家的追求。用诗人西川的话来说,诗歌不仅抒发感情,也表达智力,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思维方式。诗歌,就是不断唤醒我们日渐麻木死亡的精神感官的事物。这也是我们在这样一个时代,推出这样一组文章重新探讨诗歌与附近、与生活之间关系的想法。我们希望发现那些被诗歌所照亮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使充满了危险病痛、庸俗市侩;我们也希望打开那些被诗歌开启的空间,无论它指向真实的处所,还是精神的天空。
更多专题报道
· 关于诗的书
【美】简·赫斯菲尔德/杨东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一本诗学散文集,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和改变世界的。书中通过十章阐释切斯瓦夫•米沃什、艾米莉•狄金森、松尾芭蕉、辛波斯卡等诗人的创作,告诉我们如何读诗、写诗,并为我们分析一首诗为什么了不起,以及这些伟大的诗人如何运用诗歌描述和改变审美世界。对每一个诗人的经历和诗作的特点,作者都有独到且深入的分析和见解。本书就是一张导航图,跟随它的指引,我们既能细细品味好诗所蕴藏的变革之力,也能见证如何通过阅读诗歌和创作诗歌,来认识自己并实现我们生命的可能性。
《一首诗的完成》
杨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此书原题《给青年诗人的信》,是杨牧对诗歌思考的整体展现。全书结构采用书信体,共十八封信,每封信围绕诗歌的一个主题,比如诗人的抱负、大自然、记忆等等,可以说涵盖了一首诗得以完成的诸多重要方面。从目录中能够看出这些论题“平易近人”。书稿的文风质朴中透着典雅,思想仿佛随着文字自然流淌出来,极具可读性。
由于不理解诗歌,我们筑起一道高墙来抵御它。如今,我们要合力推倒这堵墙,重新爱上诗歌!我们当然要从诗歌中得到乐趣。假如不能尽情享受,读诗又有什么意思呢?
诗的字面意思每个人都能读懂,但它的核心隐藏在文辞下,遵循我们通常不了解的专业规则;我们一直缺乏一套对付诗歌的专业工具,而这本书就是个满满当当的工具箱,读诗所需的知识、技巧尽在其中。毕竟,诗歌是一种可爱的游戏,有时还会合辙押韵。
《纳博科夫诗集》
【俄】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董伯韬/上海译文出版社
《纳博科夫诗集》收录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近百首诗作,跨越了他五十九年的诗歌创作生涯,包括纳博科夫现存最早的作品《音乐》,容量堪比短篇小说的长诗《大学诗章》,以及由其子德米特里翻译的首次面世的新译。
本书由国际纳博科夫协会主席托马斯·卡善撰写长篇导言,他结合纳博科夫的生平的作品,详细分析了作者的诗风特征和创作历程,对理解纳博科夫的诗作大有裨益。诗集中收录的俄文诗由纳博科夫之子德米特里翻译成英文,德米特里是位杰出的译者,曾与其父合作翻译大量俄文小说。
纳博科夫一面在开拓文采如诗的小说,一边也在尝试将故事带入诗中。容量堪比短篇小说的长诗《大学诗章》讲述了诗人与一位姑娘的罗曼史,《俄罗斯诗歌的黄昏》记录了客座教授到在女子学院里的一场讲演。这些诗作别具一格,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创作理念。
撰文:筱诗,编辑:一丁
部分文字出自《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