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公粮」 非彼「公粮」,这段历史,城里人都应该了解一下。三农2022-05-20 14:05 请戳蓝字 “茶狐看世界” 关注。 这几天,我特意去问了几个朋友,「公粮」是什么意思?有人露出邪恶的眼神,「装!你连公粮都不知道?」有人展开诡异的笑容,「有人要你交公粮交吗?」 如今,在大多数人眼里,「公粮」就是那个意思,大家都懂。但那只是公粮的引申义,要说公粮的本意,绝大多数城里人,尤其80后,应该都不知道。我这几天的调查,证明了这个结论。 也许是最近平台更新了更先进的AI算法,强化了管理,很多留言,要么放不出,要么放出之后,马上就被AI算法隐身……这让我非常郁闷,因为我写公众号的最大收获之一,就是接收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留言。有时候,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以给我打开一扇窗,窗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上上一篇文章,收到300多条留言,其中,大约有10个人提到一个词「公粮」。 比如说下面这条留言:还有看到回复中有人说农民没有交养老保险,所以没有资格领养老金。农民交的公粮都被狗吃了?第一次看到有人提出给交过「公粮」的农民提高退休待遇,可喜可贺,农民的天没有完全黑了,至少还有一点点星星光。 就是因为这些留言,让我对「公粮」的历史生产兴趣。交公粮的场面公粮 所谓「公粮」,其实就是「农业税」的俗称。 「交公粮」的农业税,从商鞅变法开始,到2006年废止,在中国持续了2300多年。古时称之为「皇粮国税」。新中国土地国有,理论上也可以理解为,农民种国家的地,向国家交地租。 前几天,我去吃面,店主是湖南人,我问他,以前有没有交过「公粮」? 他说,「当然交过!」大概是第一次和城里人讨论「公粮」,他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对我说了很多儿时的回忆。 他家在湖南西部,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有时候,气候不好,收成低,交完了粮食,自己的口粮就不够了,于是只能吃地瓜,原因是地瓜产量大,边边角角都能种。现在城里人烤地瓜吃得津津有味,而他看到地瓜就想吐,小时候吃怕了,再也不想吃了。 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机器,每年农忙时节是最累的,他小小年纪,也要和家里一起干活,大概要忙个把月,从凌晨忙到天黑。 他们总是提前几天晒好粮食,挑最好的「交公粮」。还得自己找车拖到镇上的粮站,大太阳下排队,好不容易排到了,粮站的人高高在上,他说行就行,他说不行就不行。粮食验收很严格,粮站工作人员拿着专用的铁杆子,捅到板车上的麻袋里,抽出「样本」,用手搓一搓,用牙咬一咬,甩下一句话:「不合格,拉回去再晒!」 他母亲不死心,苦苦哀求:「我一家人晒了三天了,我家娃娃才7岁,天天顶着毒日头,守在晒场上,这是我家最好的稻子,求求你们了!」 最后,好说歹说,把100斤的粮食算成95斤,才算完成任务。 他爷爷一辈子更辛苦,前些年80多岁,还去种地,小辈们心疼他,让他休息,可是他穷怕了,偏要种,目的就是为了不拖累孩子,他一辈子要强,去年刚去世。弥留之际,再三叮嘱小辈们,一定要在城里好好努力,再也不要当农民了,太苦了。 说着、说着,他泪水决堤。 那时候,农民宁愿饿着肚子也要先交公粮,如果不交公粮,后果非常严重。他有一个邻居,家里有四个男丁,以为人多势众,可以赖着不交,结果,乡里派来一群地痞,直接就把他们家的房子拆掉了。让他记忆深刻的是,村里有人非但不同情,反而幸灾乐祸,帮着那群地痞一起拆。现在回想起来,当年底层互害的场面,比电视剧还荒诞。 公粮之外的负担 其实,2006年之前,农民要面对三道税,农业税「公粮」只是第一道。还有第二道,「三提五统」;第三道,各种摊派。 「三提五统」中的「三提」指的是「村级提留」,包括「公积金」、「公益金」和「管理费」。 「公积金」就是村集体的公共积累资金,主要用于村集体资产维修和整治,比如,村委会办公室房子出问题了,需要维修,村集体要修建一个「老年活动室」。「公益金」指用于公益方面的资金,比如,为困难户捐款、慰问困难群众、老模范、老英雄的慰问金,对困难户的救济金或补助金。 「管理费」是指村干部的补助金、办公费等。 「五统」指的是乡镇统筹。包括「农村教育附加费、计划生育费、优抚费、民兵训练费、修建乡村道路等民办公助事业费,等等」。 总之,大致可以理解为,那时候国家困难,基层组织都要靠当地农民交粮、交钱维持运作。村级单位经费,靠「三提」;乡镇单位经费,靠「五统」。 包产到户以后,各地上马搞建设,到处都缺钱,于是「三提五统」被层层加码。比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李达康修路修出人命,就是这一类。像李达康这种,还算干了一些实事,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各路「乡贤」借此敛财。 「三提五统」最混乱的时期,是90年代,由于很多地方收不上税,不得不依附地方「乡贤」(黑涩会)搞包税制,相当于再加一次税。湖北某地,统计90年代农民赋税上表的大约22%,计入未上表的接近30%。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吗?没有,地方基层为了给收税提供依据,农民收入在某些年份竟然暴涨60-80%,这显然违背事实,严重夸大农民收入,因此实际税收可能高达收入的50-60%。这种情况,直到国家出面干预,才得到遏制。2000年,取消农业税的试点,放在江西,原因就是1999年的「X城事件」。江西试点之后,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终结了2300年的中国农业税历史! 税费之外的义务劳动 我还看到网友留言:除了公粮之外,还有很多杂税,比如土地税、棉花税、养猪税,连80岁的奶奶都要交人头税,除了税费,还有各种「义务劳动」。 所谓「义务劳动」,包括但不局限于:挖河道、修桥、修路、修水库…… 今天北京最重要的水源地,十三陵水库,就动用了40万农民大军,仅用160天就完工,那时候,缺乏机械设备,奇迹的背后,是40万双长满老茧的手。如今,某些北京土豪,拧开水龙头,用十三陵水库的水,给自己的豪车冲澡的时候,当年挖水库的农民,可能依然住在河北赤城的山沟里,每月领着100多块的退休金。 有一个词叫作环「环首都贫困带」,有兴趣,也可以自行搜索。千军万马战海河 还有著名的「千军万马战海河」。仅以黄骅县为例子,自 1963 年 12 月到1981 年,累计出工 8.5 万人参加海河水系 37 条河道的治理,在基本靠大锨、大筐、小推车的条件下,挖河 2800 公里,筑堤 2700 公里,累计完成土方 1739.3万立方米。 全国八万六千座水库,几十万公里的公路,防洪大堤,人工天河,千万亩良田改造,河道的梳理,成渝铁路,长江封洪区,红旗渠修成,等等。这一切全靠农民们肩挑背托,他们对国家贡献之巨,吃苦耐劳之巨,世界罕见! 火耗 网上有读者留言:90年代家里种了2亩多水田、5亩多旱地,产出交完公粮(公粮确实给钱,但剪刀差的缘故,价格非常低,而且必须卖够规定的斤数,卖的过程中公家还会跟封建时代一样除火耗!),一家人经常不够吃,要不是我爸妈去城里打工,我和我姐根本就读不起书、吃不饱饭! 应该有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火耗」?我来解释一下。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人们,想必都会记得雍正即位后推行的新政策:「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所谓「火耗」,是指地方在征税时,会要求纳税者额外多交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在雍正之前,往往落入私人的腰包。 当时,地方衙门从百姓手里得到的大多是碎银,因而需要以火熔化铸成银锭才能上缴国库。在重铸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损耗。故而这种因为铸银而产生的、需额外缴纳的税款,就被称为「火耗」。所谓「火耗归公」,就是要将这些落入私家口袋的「火耗钱」,统一上缴国库,归公家所有。 解放后,俗称的「火耗」,应该就是农业税征收过程中的各类成本,在某些地方,某些时间,这部分成本,也要农民负担。比如前面提到,交公粮的时候,以各种借口,把100斤折算成95斤。 后来我们取消农业税,一方面,当然是国家体恤农民辛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回馈农村。另一方面,也是没有拿到台面上说的原因,其实就是「火耗」。 现在交「个税」,几乎是神不知鬼不觉,很多单位的会计,就替你做好账了,只要鼠标一点,你的个税就流入国库。货币数字化之后,征税成本大大降低。 但农业税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那是一种「实物税」,要养一大批人负责征税,其中,有领导、会计,有大量一线工作人员,负责称重、评估、讨价还价,此外,还有大批「执法队伍」。除人力外,还要维持大量基础设施,比如,粮站。 2011年的时候,国税总局的退休领导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说出废除农业税的重要原因——征税成本太高。当时的农业税,全国征600亿,成本有多少都算不出来。比如,北京在废除农业税前,能收约8000万农业税,征收直接成本就有6000万,早就没有什么征收的价值了。 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这样,工业起来后,发现农业税收起来太费劲,「火耗」太大,决定通过化肥厂,农药厂,种子企业收税,方便快捷,还不用和低素质的底层打交道,火耗还少,嗯,我这里说的是现在的印度。 剪刀差 当年,新中国和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一样,普遍实行「工农业剪刀差」。所谓「剪刀差」,简言之,就是国家通过其强制力,低价收购农产品,高价出售工业品。作为农民,低价出售农产品,为国家做了一次贡献,然后,又高价购入工业品,为国家再做一次贡献。 经济学领域叫「剪刀差」;商品流通领域叫「价格双轨制」;行政政策上叫「统购统销」;国家战略叫「以农补工」;资本主义叫「剥削剩余价值」;讲人话就是「再让老乡多贡献一点!」。 国家用「有形的脚」死死地压住农产品价格,而工业品却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推动下,随行就市一路上涨,于是就形成了「剪刀差」:一双袜子大于5斤小麦的价格,一件衣服高于一亩稻谷的价格,一台电视机高于一头牛的价格,一辆普通的小车超过普通农民家庭10年以上的农业产值....... 又比如,土地上的大米要生长三个月,1斤2.5元;流水线上的饮料只要几分钟,0.5升2.5元。张象枢等,计算出1952~1986年的剪刀差额为5823.74亿元,年均166.4亿元(《中国农业巨变与战略抉择》,中国物价出版社,1993)。 总结 如今回头看,我们的路走错了嘛?没有。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是这么来的,需要大量农业原材料去支持工业发展。只不过西方是通过海外殖民的方式向外掠夺。而新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处于和平时期不能对外殖民,也没能力殖民,要完成原始积累,那就只能向内了,也就是向农业、农村和农民。 中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的原始积累有回报,工业化成功了。与此同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依然在工业化的道路上,艰辛探索。最好的反面教材就是,70年前,起点比我们高的印度——和我们的差距至少还有25年。这里,我就不想罗列数据了,让我举几个例子吧。 贵州高速公路 中国人总喜欢说,要想富先修路,反过来理解,就是,路都修不好,谈什么致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基础设施是一切发展的前提!!我去了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我可以拍胸脯保证,中国的道路,无论是铁路,还是公路,都是全世界一流的,妥妥的发达国家标准。有了路,才可能去拼夕夕卖农产品,有了路,才可以去抖音直播带货,有了路,才有游客,才能开农家乐……我们之所以能成为基建狂魔,原因是,以前,牺牲一部分,发展另一部分。也就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当工业成功后,自然而然要开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正是当前阶段国家的任务。 能做到像中国这样,不惜成本,修桥打洞的国家,也许只有瑞士。我上次去瑞士自驾,体验了瑞士最长的Lötschbergtunnel 洛茨堡山底隧道,34公里,耗资764亿(人民币),挖了17年!一辆轿车的过路费是29.5瑞士法郎=203人民币。贵也就算了,问题是效率极低,为了节约成本,隧道没有公路,只有铁路,你必须把车开到火车上,你坐着汽车,汽车坐着火车,排队通过隧道。瑞士摆渡火车 疫情前,我去西部自驾,国家的扶贫房到处都是,连传说中最难走的318国道,也越来越平坦,很多垭口,也陆续被超长的隧道取代,咱们西藏的隧道难度一点都不比瑞士低,而且是免费的。 我们的农民,虽然没有第一时间享受到工业化的红利,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工业化时代,青山绿水才是金山银山。小时候,在我眼里,上海就是宇宙的中心,坐一天一夜的轮船,都要去上海。而现在,上海近在咫尺,我已经很久没去上海了,就算周末有空,宁愿去乡下发呆,也不愿意去大城市人挤人。 总之,回顾这段历史,就是希望我们的国家发展越来越均衡,曾经付出过血和泪的农民,日子越来越好。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喜欢的话,请在右下角点一下“在看”,谢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