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回曾经的美好城市生活?
过去几年,也许是人们活动范围减少的一段日子,漫长的居家时间里,人们学会了用看吃播代替品尝美食,看旅行vlog代替追寻诗与远方;过去几年,也许是人们对城市感知更深的一年,有人选择“下沉”生活、回乡“隐居”,也有人选择回到北上广,享受大城市生活的丰富与便利。
当我们说起“北上广”,说起烟火气浓厚的“重庆”“成都”,已经不仅仅是指一个地理空间,更是指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随着各地逐渐放宽防疫政策,人们是否还能唤回曾经的美好城市生活,又该如何唤回?
我对这个城市的感觉,变了
在北京待了近4年,李琉觉得自己对北京“祛魅”了。2008年时,她还是一个小豆丁,满怀憧憬地在北京的姑姑家看奥运会,“那会儿特别喜欢看高楼大厦和高架桥,坐公交车都舍不得收回眼睛。”
毕业后与北京“近距离相处”后,李琉对这些巨大的建筑失去了兴趣。风光是给游客看的,而久居其中,李琉越来越在意的是“陪伴感”,比如下了班能不能来得及和朋友小酌一杯,遇事想见朋友时是否要跋山涉水动辄几小时,在住所周边是否能有充满人情味的摊贩或小店。“也许是这几年一个人居家的时间变多了,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的很重要。”
这一点在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近期发布的《2022美好城市指数 城市线上繁荣度白皮书》(以下简称为《白皮书》)中也有体现,比起城市的“颜值”,社会安全、可持续、人文等非硬件方面的城市特质,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抖音】城市相关概念关注度增速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2022上半年VS2021上半年
而相比起李琉,壮壮对城市的感受则纠结得多。几年前因为深圳的offer薪水高,她毅然选择了深圳,后因身心压力大愤而辞职。过去两年,她在深圳与大理之间飞了十几趟,始终无法抉择,直到成都向她抛出了橄榄枝——看到成都的青年活动与文化活动相对密集,和自己所感兴趣的教育行业也有一定程度相关,壮壮很快搬去了成都。
“这两年我都在寻找一种深圳和大理之间的平衡,这个平衡会比较难找:深圳太‘卷’、大理太‘躺平’,我觉得成都是兼具了这两个城市的优点。”对现在的她来说,城市的大小和薪水高低依旧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自给自足且活得快乐。
当城市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它不再可以用GDP和宜居排名来衡量,每个人各有侧重的私人体验。这也同样意味着,选择城市、认识城市、理解城市的复杂程度直线上升。
穿越混沌,
重新认识“我的”城市
作家卡尔维诺曾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写道:“对于一座城市,你所喜欢的不在于七个或是七十个奇景,而在于她对你提的问题所给予的回复。”在出游受限的几年里,很多年轻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城市对话,重建自己的城市生活。
一场小型崩溃发生在小雪节气那天。那天李琉下楼去小区排队做核酸时,发现几乎所有排队的人穿的衣服都是黑色的,“当时我就觉得特别没有活力,怎么每个人都一模一样。”这个画面一度让她情绪低落了好几天。
若不是舍不得现在的工作,李琉说不定已经搬到了上海,“虽说上海容易让人产生‘潮人恐惧症’,但那样的文化活力和艺术氛围真的很吸引我。”几次去上海的行程,她发现,见朋友不用动辄坐一小时地铁,即便是在市中心,大型商场也可以和裁缝店、水果店等街边小店有机融合为一体,而在北京大多数时候只能“二选一”。
最重要的是,她喜欢上海的“古灵精怪”。这一年,时不时刷到的有关上海的视频,对她来说,“就像电影里的戏剧性冲突,能够让你瞬间感受到这个城市的腔调所在”——缀着丝巾的老太太在街边合唱音乐剧、路上骑着单车的女孩戴着翅膀道具、一群年轻人在书店门口有序地蹦silent disco……线下的走动让她对上海的“时髦”与“创意”有了感知,而这一年线上看到的这些视频与信息则是夯实了她对上海的喜爱。
毕业五年,李琉对城市的需要,从能否让自己经济独立变成了能否激发自己的活力
由于暂时没有换城市的计划,最近,李琉准备用线上得到的灵感以及搬家“打卡”的方式展开对附近的探索,从丰台搬到海淀,体验不同区的氛围,以及定期去逛一些展览和独立书店。“有时看看别人发的东西,觉得还是自己探索得不够。北京其实很大,我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
如果说,疫情前对于一座城市的感受主要来源于双脚的丈量,那么这几年由于出行的不确定,线上已经成为塑造城市记忆与激发好奇心的主要途径。据《白皮书》,在出行受限的特殊时期,超过8成的用户表示自己增加了通过抖音观看城市或旅行相关内容的频率。在内容线上化趋势加速的时代,人们的关注也随之线上化。
在出游受限的特殊时期,超过8成的用户表示自己增加了通过抖音观看城市或旅行相关内容的频率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N(有效问卷 / 样本量)=5306,2022年8月
这也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据《白皮书》显示,线上内容的获取方式不仅为人们观看城市内容提供渠道,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从线上种草到线下体验的转化。
亚丹便是其中的一员,时隔多年重新认识家乡,是从消费开始的。两年前,亚丹硕士毕业,回到土生土长的苏州,在一所学校担任思政老师。由于职业不便去外地游玩,喜欢旅游的亚丹无奈之下展开了对这座熟悉的城市的“云探索”。
宅在家里“发霉”时,亚丹在网上“种草”过石路新开的东北菜馆,于是出门去探店打了卡;花了39元团购过海洋博物馆的门票,即便儿时被父母带着去过,冲着价格依旧兴致勃勃地坐了一个多小时地铁,去玩了一整天。还有一次,刷到别人在西园寺取景拍汉服视频,她也被新鲜的观景角度吸引,顺路去拜了拜姻缘。
“线上种草,线下体验”已成为当下年轻人重新认识城市的一大常规途径
过去三年,随着大环境、集体情绪、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与城市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也许我们无法唤回曾经的城市生活,但可以在新环境下找到新的平衡,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
让生活“美好”一座城市
据《白皮书》,“美好”是2022上半年,人们在抖音平台提到城市相关内容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这意味着人们对理想生活和居住空间的期待一直存在。
在这个防疫政策逐渐放开的节点,人们对未来既有忐忑,也有憧憬。李琉很高兴附近的商贩们都可以恢复正常的营业,她期待着能够早日摘掉口罩,呼吸到北京的气息,可以随时看见朋友的笑脸;亚丹准备忙完手头的事情就找个悠闲的城市休假,只是还没有定好城市;而更多的人已经在线下体验的路上。
防疫政策放开后,人们对用双脚丈量城市有了更多期待
防疫“新十条”发布后,某出行平台上的机票瞬时搜索量猛增160%,其中,春节前夕(腊月二十五-除夕)的机票搜索量暴涨至3年以来最高点。
唤回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抖音始终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窗口:即使没去过西安,你也大概率会听说过大唐不夜城里的“不倒翁小姐姐”;几年没去重庆,可能你会为抖音里时髦而现代的“山城”而感到震撼……据《白皮书》,抖音平台“城市”相关概念播放量超20,601亿次,并且在2022上半年呈现增长,城市相关内容播放量对比去年同期增长38%。城市内容在线上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几年人们对于人文需求的渴望,促使人们对未来理想生活空间有了更多思考。
城市内容在线上的传播,一定程度弥补了近几年人们对于人文需求的渴望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2022上半年VS2021上半年
为了帮助人们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城市、选择旅行目的地、考虑定居城市,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梳理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餐饮、商业综合体、酒店、景区及泛休闲娱乐等生活领域,以传播度、影响度、推荐度、好感度、吸引度为五大核心评估维度,并评估播放量、投稿量、互动量、分享量、转化量等指标,拟合为繁荣指数,综合呈现一幅不限于个人视角下对于城市的认知,而更关乎城市经济状态、城市企业发展、城市生活活力等综合维度的美好城市画卷。
2022城市五大模块线上繁荣度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2022年3月-8月
(可点击查看清晰图片)
社会学家桑内特在《公共人的衰落》中指出,并不是所有生活在城市的人,就都是城市人。“城市人”概念所包含的不仅仅是生活地理坐标,更是个人对城市的理解力。这样的城市画卷,进一步助力了美好城市形象的传播,丰富了城市的内涵。这样的“双向塑造”,也拉近了人们与城市的美好关联,帮助人们更好地在新的时节找到生活的平衡。
2022全国美好城市排名中的前10名城市
数据来源: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2022年3月-8月
过去,人们常说,“better city,better life”,这句话反过来看同样成立。正是有滋有味、充满连接和流动的生活,使得城市变得更加多元丰富。
不用害怕失去与城市的连接,也不必恐惧未来城市生活的改变。如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所说,生活是不可思议事件的轮播上演。
那些支撑着我们走过寒冬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那些透过屏幕传递而来的安慰与活力,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坚韧与对美好的憧憬,是照亮我们来路的光。迷雾之中,它也终将守护着我们,重建自己的美好生活,让生活“美好”一座城市。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监制丨沈艺超
微信编辑、设计排版丨毛思雨
作者丨芬航
图片来源丨 巨量引擎城市研究院、视觉中国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