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网红界的流量密码,许多人首先会想到传说中“家庭条件优越、颜值出众、身材姣好、打扮精致”的李雨晴妈妈——虽然未见其人,只是“随随便便”去接了个孩子,就成了人们争相超越的对象。有人花3个小时换衣服化妆,表示“这一次势要艳压李雨晴妈妈”;有人发布美食视频,也要来一句“李雨晴妈妈来家里做客,这些菜怎么样”……一时间,“李雨晴妈妈”俨然已经成了精致、仪式感爆棚的代名词。随着李雨晴妈妈带火的精致内卷风席卷全网,“接个孩子要全副武装,下楼买菜也要撸个全妆”的弄潮儿,遍地开花。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被这场精致的互联网狂欢席卷,他们认为:生活嘛,就应该随性自在、不精致也没什么不可以。比如沉迷上班带饭的打工人,有人使出洪荒之力,四菜一汤是“低配”;也有人另辟蹊径,榨菜、老干妈配米饭,“又是美好的一餐”。说起上班带饭这件事,许多朋友首先会想到的场面可能是这样——营养搭配均衡的彩色,配合精致养眼的摆盘,开盖的一瞬间,便能治愈工作的疲惫。再或者,也可以是喷香美味的家常便饭,吃上就是满满的正能量。
不过可惜,想象和现实总会不一样,现如今,风靡全网的“带饭上班打工人”早已是另外一种画风。
比如这位每天带饭的朋友,听着平平无奇:今天是味增汤,明天是咖喱饭。
你说她是糊弄,偏偏每道菜都能做出成品,你说她认真做饭,味增汤的精髓却变成了一锅乱炖,还是黑化版。
四个大字概括:能吃就行/图源:@大力天王,已获授权而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好处:自己带饭一个月后,我肉眼可见地瘦了10斤。此情此景,很难不让人疑惑,到底是吃瘦的,还是饿瘦的。图源:微博@大脑切片
除了乱炖黑化版,还有其他组合搭配一起组成了带饭菜单——
想带一盘美味的炒饭到公司,饭是前一天吃外卖的时候剩下的,但还是不够怎么办?
整体看着还不错?左下角那块才是啦/图源@123,已获授权
“还能把馒头切成丁,足见我对这顿饭真的是诚意满满。”
在小红书搜索带饭话题,有高达46w+条笔记,但在茫茫笔记大海中,总有那么一些带饭小天才让人过目不忘。
有人走的是“文化风”,吸取范仲淹“断虀画粥”的方法,一顿做出一星期的量,每次拿出来加热就是一顿饭。
有人则走的是极简风,一碗米饭,两颗梅子,简简单单就是一餐。只不过,这一颗梅子到底应该就几口米饭,实在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些朋友放在一个食堂当厨师将会怎样?/图源:小红书
金枪鱼罐头配咸鸭蛋也是不错的选择:罐头是现成的,开盖就行;鸭蛋也是现成的,开壳就行……图源:小红书@伍桦,已获授权
看到这,有的朋友或许会感到丝丝不解:实在不行咱们考虑带带饺子、蒸饭啥的呢?
对此带饭人们通常会给出答案:带饭的尽头就是糊弄啦!
一开始,他们也曾仔细准备,讲究搭配,精心摆盘。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带饭热情,终于还是错付了。
看着糊弄但是肉蛋菜都有/图源:小红书@我吃面用大碗,已获授权
拿绝大部分人都尝试过的饺子来说,当煮饺子、煎饺子、炸饺子、酸汤饺子出现无数次后,带饭人也就自然而然领悟了“大道至简”的真谛。问就那也是关键材料/图源:小红书@盐水鸭,已获授权首先,食材的准备上,就不需要花太多功夫,糊弄带饭人们坚信,简单的食材,也可以升华出惊艳的味道。另外,烹饪方法上,也讲究步骤精简再精简为好,餐具能少用一个就是一个,做法也要大声对复杂说不。
注意,这里说的糊弄,并不等同于随便。
而是用心中带有几分草率,糊弄中还夹杂着几分让人期待的小创意。
这也正是糊弄式带饭走红的重要原因:你明知道他做得没有那么好,却还是能品出一丝奇妙的创意和仪式感。网友们甚至还会经历“没有那种世俗的欲望”到“看多了竟然还有些跃跃欲试”的转变。感觉好玩之余,糊弄式带饭的爆火,无疑为许多苦于“上班吃啥”的人们打开了思路:居然还可以这样?曾几何时,对于职场人而言,带饭,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2021年一次关于“平时在公司如何解决午饭”问题的调研发现:除有48.2%受访者会在公司饭堂解决午餐外,有36.8%受访者主要通过外卖解决午餐问题,35.4%受访者选择外出就餐。为什么非要自己带饭?省钱、健康、安全,都是相关话题中经常出现的答案。每到午饭时间,微波炉就开始超负荷工作,在等待的时间里和熟悉的同事闲聊几句,看看对方今天中午带了什么饭,已经成为了职场社必选项。但与此同时,带饭相关问题也给职场人带来了不少困扰。“带饭真的很丢人吗”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带饭“抠门”“小气”“丢人”,都是带饭困扰的重灾区。这也让许多本有打算带饭的人望而却步:带饭真的会成为职场鄙视链底端吗?但如今,在糊弄带饭人手中,这个问题应迎刃而解:“别想拿那些绑架我。”一方面,带饭的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前期准备和后期收尾工作,买菜、备菜、炒菜、洗碗、洗餐盒等都需要大量时间。
年轻人真的爱做饭吗?从他们对于相关器具的追捧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据DT财经调查显示,许多年轻人的厨房已经从蒸炸煎煮,逐渐简化成了两个功能:持续性“加热式烹饪”,间歇性提供“美好生活想象”。
2019年、2020年厨房小家电经销售额快速上涨,但到了2021年,行业开始下滑。年轻人喜欢做饭,只是短暂的幻觉。
另一方面,其背后的原因,与愈发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不无关系。
个人原因也好,客观因素也罢,不方便点外卖、不能点外卖,是很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加上打工人午休时间大多不长,想争分夺秒个午休,吃什么就成为了打上班卡后想的第一件事。
一位感受过糊弄式带饭的网友也给出建议:很多时候,不妨试着把格局打开。
吃什么,吃多少,前一天晚上准备好,一次搞定两顿、三顿,甚至更多顿的量都可以。已能平静面对风吹雨打的人们,自有一套朴素的带饭学:食物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果腹,吃到嘴里觉得好就是好。图源:《孤独的美食家》
相比别人的评价,他们更注重自我感受,以及眼下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和自己的生活节奏适配。
事实上,这并不是“糊弄”一词第一次火起来。
此前,糊弄式社交就曾在网上爆火,只不过那时更偏向于对无效社交的反击。
比如当时被糊弄学人奉为圭臬的聊天背景图,就总结了各种糊弄学话术——当你不想听牢骚时,就回“我也是这样觉得”“好家伙”“谁说不是呢”;当你不想回答,就说“笑死”“哈哈哈”“有道理”……
适用于任何场景,还好学易会。
彼时,从各个方面给你无效社交的回应方式,成为了一种应用于成人世界的逃避魔法。而今,糊弄式带饭再次吸引网友,有趣之余,折射出的转变所在大概是:
从逃避和柔性应对,到直面与自我融洽。
现如今,各种充斥海量信息的社交平台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的长视频、短视频也逐渐占领眼前的方寸世界。下了班回家,随手打开短视频想放松下,结果看到各路网红大咖告诉你“一个人也要认真生活”“要精致生活,才不会被辜负”。接下来,就是包装起来的上下班穿搭,一盘娃娃菜也能煮成米其林三星大师的水准。时间久了,总难免在一个个内卷的60秒中迷茫,深夜反思:现在的生活,真是我想要的吗?于是,当即决定“改头换面”,下单好看的饭盒、餐具、餐盘。第二天下班后买了一堆菜准备改善伙食,有肉有菜有汤,色香味俱全,摆盘还要好看……但当菜都洗切完,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想想接下来的程序,再想想明天还要上班,已经感到疲惫,更别说天天坚持了。至于花样繁多的餐盘什么的,更多时候只是点缀生活的元素,而不是必要的组成部分。
过度的精致只会让自己感到疲惫,被堆砌起来的仪式感往往徒增烦恼。每个人站在厨房里围着围裙、拿着锅铲,都觉得自己就是“中华小当家”,但做出来的菜只有加上拍照滤镜才会冒着精光。图源:《中华小当家》
看似“潦草”“敷衍”的态度,与其说是糊弄,不如说这是夹杂在生活缝隙中的常态。
精致带感的生活当然不错,但根据自己的感受,调整节奏的生活也不差什么。
有人问,如何在繁忙的日常中给自己找到一个出口?或者是仅仅只是一个能满足矛盾自我的答案?豆瓣糊弄学小组简介中写着:人生苦短,糊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
“糊弄大师”们的出现,给了长久以来被仪式感、精致感绑架的年轻人们一个另类答案:
其实,你可以放低一下那根无形的标准线。
有时间的时候,就认真做顿好吃的饭菜;没太多时间做饭,就偷个小懒,糊弄一下。偶尔做饭“翻车”,也不要紧,拍照发圈,自嘲、玩笑以后把食物全部吃掉。“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反而觉得忙碌的生活中,仍能做到自我关切不容易。”生活就像装在盒子里的那份便当,打开并吃下它那一刻的心情,只有你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