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眼科是短视频的亲爹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924篇原创
0
我越来越觉得眼科医院是个好生意。
为什么?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被手机给控制住了。
很多人半夜了还在刷短视频,也不注意用眼卫生,近视度数biubiubiu地涨。
比基金净值涨得快多了。
而且考虑到度数这东西你不干预的话,只能单方面涨。
简直是痛打基金。
互联网时代你会发现,无论是手机厂商,还是互联网厂商,卷到最后,实际上都是在给眼科医院打工。
眼科医院,短视频时代的金矿“卖水人”。
实际上,眼科医院的本质也是一个“买流量,卖流量”的互联网公司。
1
1984年,湖南少年陈邦考上军校。
意气风发的他,在入学体检时被发现是“红绿色盲”而遭到劝退。
社会毒打就是这么热情,且迅速。
陈同学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选择下海,成为一名商人。
同一年,比他大五岁的辽宁学霸何伟刚刚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辽宁省人民医院担任医生,并在三年后被公派到日本九州大学继续攻读眼科。
好学校,好单位,还公派留学。
大好前程,一片坦途。
一个灰心丧气,一个春风得意。
人和人之间的机遇实在是差别太大。
造化弄人,谁能想到命运会有一天将两个毫无关系且机遇千差万别的人联系在一起。
2
时间来到1994年。
陈同学这几年没有闲着,通过鼓捣各种东西发了大财,成了那个年代极其稀缺的百万元户,而何同学已经拿到了博士学位,并在日本的福冈大学医学部担任眼科医生,从何同学变成了何老师。
这个时候,国内一些地方上的公立医院科室开始被私人承包,即大家所熟知的“院中院”。
莆田系这个词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浮出水面。
莆田人最开始选择了男科和皮肤科。
梅毒、淋病、牛皮癣。
因为羞于启齿,病患很容易被割韭菜。
即使发现受骗,也会打掉牙咽进肚子里,不好意思和人说。
毕竟你一张嘴,不仅显得上半身不好,还暴露了下半身也不好。
莆田系靠着对人类下三路的冲击,疯狂收割,因此突飞猛进,快速崛起。
国内民营医疗机构的历史就此开启。
1995年,何伟学成回国,并没有选择去公立医院继续当医生。
而是选择了下海:在沈阳创建了自己的眼科医院——沈阳何氏眼科医院。
既当医生,又当老板。
与莆田人更为擅长的那些羞于启齿的病相比,眼科疾病并不是什么难言之隐。
并不需要偷偷摸摸去把广告贴电线杆子上,正大光明地去做义诊筛查眼病就能收获一大批客源。
所以说选好赛道,非常重要。
同一年里,陈邦也开始介入了眼科这门生意。
并没有任何医疗背景的他,最开始选择的模式就是相对容易的“院中院”:他承包了长沙第三人民医院里的眼科科室。
陈邦下海十几年,知道做生意一定要先花钱,先投入。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他花了三十万买了一台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仪,但是没付清全部,只付了10%的首付款。
陈邦的运气很好。
当时,一线城市的顶级三甲医院的医疗器械是齐全的。
他们有最好的医生,国际医疗器械巨头的销售代表也会主动找上门来推销最先进的设备。
但低线城市的医院或者高线城市的基层医院却没有足够多的预算。很多医院甚至没有专门的眼科。
你要不做这个生意,那么就让我来做。
这种设备上手容易,并不需要资深眼科医生就可以操作。
陈邦的运气也不好。
他的生意刚刚有了起色,但刚做了几年,就受到了爆锤:公立医院的“院中院”开始被整治。
但给民营医院留了一条口子。
不允许开院中院,允许独立办院。
2002年,陈邦投资的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正式成立。
可能连陈邦都没想到,他因眼睛而错失一段际遇,但因眼睛又会得到一段际遇。
他在三十年后成为了世界最大连锁眼科医院的掌舵者。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魔幻。
3
本世纪初,眼科医院里的核心业务是【白内障手术】和【屈光手术】,每年增速在40%-80%之间。
但作为非营利机构的公立医院的决策系统反应很慢。
即使市场上已经需求猛增,出于流程和预算原因,并不会快速做出足够及时的反应。
这个难得的窗口给了陈邦和他的爱尔眼科猥琐发育的机会。
老天给你机会,你就要抓住。
你不去占领市场,市场就会被别人占领。
白内障听起来很吓人,其实上是一个和年龄相关的疾病。
白内障的发病,就和人到了年纪一定会长白头发一样,属于机体老化的表现。
只要活得够久,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得白内障。
年纪越大,患病率越高。
在2019年,国内白内障患者人数就已经达到了1.26亿人。
由于老龄化趋势,白内障患者数量在未来几十年里也会持续增加。
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手术的方式植入人工晶状体。
客户不上门不要紧,可以主动去找。
爱尔眼科去全国各地农村扫一圈,设个点,支个摊。
打出“义诊”旗号,免费筛查白内障。
“免费”这两个字有很大的威力,而且百试不爽。
这是一个老龄化病,基本上一筛一个准。
只要检查,就能查出病来。
人对失明的恐惧是很大的。
老人很容易会被说服,跑到医院去做手术。
等眼睛治好了,回到村里就会跟别人到处安利,成为免费的自来水。
源源不断的客源如活水一般,涌入到爱尔眼科。
以长沙为大本营,爱尔眼科先后把触角伸向了成都、武汉、沈阳以及衡阳、常德、黄石和株洲等地级市。
4
在2006年,陈邦和爱尔眼科遇到了自己最大的贵人: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
这家金融机构一直在新兴国家给企业放贷,利率不高,而且有点公益性质,偏向于一些可以提升当地居民福祉的医药公司。
爱尔眼科由于长期治疗白内障,也得到了IFC的垂青。
后者给爱尔眼科提供了800万美元贷款。
拿到贷款后,爱尔又在哈尔滨、合肥、济南、广州、南昌和太原开设了分院。
这800万美元的意义,不仅仅是为爱尔的跑马圈地提供充沛的子弹,更重要的是阴差阳错地帮助爱尔提前铺平了上市的道路。
IFC这笔钱虽然也只是一笔银行贷款,但由于是国际贷款,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要求非常高。
每一笔收入,每一笔利润,每一项资产都需要被列入到财务报表里。
美元,是那么好白嫖的吗?
为了拿到这笔钱,爱尔眼科把自己的财务收支做了规范。
好巧不巧,这一步规范,反而为之后的上市铺平了道路。
很多股民都知道,在科创板推出之前,想要在A股上市,需要达到非常严苛的财务要求。
至少需要持续三年赚钱,并且营收和利润都得达到一个门槛,才能获批。
为了防止这些财务数据造假,必须对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做审计。
很多人做生意,一开始只想着怎么活下去,怎么赚钱怎么来,哪怕慢慢做大了,收款付款都没有那么规范。
十几年前的时候也没有移动支付,收款都是现金,我怎么证明你收了钱,不是在报表上动了手脚。
没有证据啊。
所以很多公司准备上市的时候,发现自己还得老老实实按照上市的规范要求准备三年才行。
这一步最关键的步骤,对于别的眼科医院是难点和门槛。
对爱尔眼科,却已经是现成的。
在A股上市,是有窗口期的。
有的时候,监管部门突然开闸,批准一大批公司上市,结果你还在规范财务报表,你说你是不是个大冤种。
提前的财务规范动作,虽然对爱尔眼科来说,可能是个短期麻烦,却没想到成为了上市的助力器。
人生际遇,就是如此玄妙。
相当于你参加高考的时候,你的老师在模拟考试的时候押对了题。相当于你参加短跑比赛的时候已经就位,而其他人还在热身。
2009年中国推出创业板,已经提前规范好财报的爱尔眼科成为了创业板首批上市企业。
爱尔的这一次领先,直接决定了此后十年的眼科医院格局。
一步对,步步对。
等其他眼科医院反应过来的时候,爱尔眼科已经凭着上市公司的身份疯狂跑马圈地。
2010年,政策就开始收紧。
从2012年开始,A股又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次IPO暂停。
其他民营眼科医疗机构悔之晚矣。
华厦眼科、何氏眼科都比爱尔要早,但却没有成为第一个上市,也就错失了成为民营眼科医院第一股的机会。
很多时候,大佬成为大佬,巨头成为巨头,有的时候靠眼光,有的时候靠实力。
但,大多数时候,还是要靠运气。
不然为啥大老板们都是如此迷信。
5
一步快,步步快。
医院的本质是一门牌照与规模的生意。
而且很多低线城市,人口并不多,也就并不需要开那么多眼科医院。
你要是占住了地盘,别人就没有办法进来。
同时眼科医院是有规模效应的,并购的医院多了,医疗设备的大宗采购会有价格优势,也会有病例库的共享。
做大,是任何一个有野心的眼科医院的宿命。
而最简单的圈地方式,并非另立山头,而是收购存量医院。
存量医院是稀缺的资源。
需要抢。
光靠自己的三瓜两枣不行,光靠已有医院的现金流回血太慢,等你自己有开新医院的钱的时候,地盘早就被人抢了。
需要争分夺秒地抢。
需要融资,需要杠杆。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爱尔眼科提前一步上市的优势了。
成为公众公司,让爱尔眼科得到更方便的募资渠道。
在2009年上市时,爱尔眼科旗下仅有20家医院,在2020年末已经拥有了146家医院和88家门诊部,共计537家眼科医疗机构。
爱尔眼科甚至还在中国香港并购了亚洲医疗集团,在欧洲并购了拥有76家眼科医疗中心的CBAV集团。
这个扩张的速度,瑞幸看了都流泪。
股市的一个逻辑是,如果你业绩超过预期,市值大概率会涨,然后公司就可以把股票质押给金融机构,或者可以借着股价大涨的时候来一笔定增,拿到足够的钱。
拿到钱再去做并购。
并购过来的医院提供了营收和利润,又会让股价进一步大涨。
为了做并购,爱尔眼科用了一个表外杠杆工具:并购基金。
爱尔眼科在基金里只需要出资10%-20%,再找一些金融机构认购基金份额。基金退出的主要方式就是被并入上市公司里,所以并购基金要去买哪些医院还是由上市公司爱尔眼科说了算。
如果基金规模是10个亿的话,那么爱尔眼科只需要出2个亿就可以了。
以小博大。
只需要付出一点点代价,就能够先锁定它们,快速扩张。
如果它们在基金到期后表现很好,就会被并入到上市公司里,为业绩和股价添砖加瓦。
如果表现一般,就会被爱尔眼科抛弃。
爱尔眼科通过并购基金,就锁定了303家医疗机构。
堪称海王养鱼。
在眼科医院这条赛道里,爱尔眼科跑得太快,很多区域性的眼科医院都望尘莫及。
从厦门起家的华厦眼科目前是全国第二的民营眼科医院,拥有51家眼科医疗机构,只是爱尔眼科的1/10。
有时候快,并不一定是坏事儿。
毕竟这是眼科,不是男科。
6
需要抢的,并不仅仅是市场,不仅仅是稀缺的医疗牌照。
更重要的是,稀缺的眼科医生。
在国内,一位临床医生如果想要进稍微好一点儿的公立医院,需要至少八年制的时间。
高门槛和长时间的培养周期,让医生成为绝对的稀缺资源。
2020年,眼科注册医生的数量不到4万人。而这里面的大多数医生并不会离开公立医院,留给民营医疗机构可抢的人非常有限。
医生又是一个很稳定的职业,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是体面的工作,是一个很难因为晋升加薪而跳槽的职业。
一个医生一旦定居在某个城市,很难被挖墙脚去别的地方执业,即使放开异地执业的限制以后。
每个好医生都是一个知名IP,都有自己的客户群体。
知名医生走到哪里,患者跟到哪里。
越是低线城市,好医生的数量越少。
这种特殊性,让医院的扩张要尽早。
而且越早抢到资深的医生,还可以尽早建立起医生培训体系来。
前期重金请医生,后期可以让已有的医生对新来的医生指导培训。
抢市场,抢地盘,其实也是在抢医生。
需要拿出真金白银才能抢到医生。
医生如果招不到,跑光了,你还干个屁。
一边招人,一边跑,你也没有办法去复制这门生意。
但每个科室的这种属性又不太一样。
有的科室对医生的科室就相对弱一些。
眼科相对来说,就更倚重设备。
白内障和屈光手术标准化程度很高,而且屈光手术现在几乎是全机器操作,对医生的个人依赖度没有那么高。
如果把外科比作传统中餐馆的话,那么眼科的屈光手术业务就是肯德基和麦当劳,并不需要厨师,只需要熟练操作工就够了。
所以它更好复制。
但这也只是相对,手术毕竟是手术,眼睛是精密器官,需要一人一策。
即使是全飞秒激光手术,遇到低度近视高度散光的疑难案例,也非常考验主刀医生的技术。
快速膨胀、快速扩张的策略,除了让爱尔眼科的财务数据更好看以外,也让爱尔眼科这个精密运转的体系时刻处于一个非常“紧崩”的状态。
消化新并购的医院,消化新招聘的医护人员,都需要时间。
但显然,资本还嫌不够快。
7
说到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屈光手术和视光业务。
如果说白内障手术是“过去”,那么屈光手术就是“现在”,视光业务是“未来”。
白内障的客户是老人,屈光手术的客户是成年人,视光业务是未成年人。
屈光手术是指矫正视力的手术。远视、近视、散光,都可以通过屈光手术来矫正。
我们熟悉的飞秒手术就是角膜屈光手术的其中一种。
这类手术在过去十几年不断升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技术出现。最早的时候只有LASIK(半飞秒)、EK手术,这些年技术不断升级,又出现了EPI-LASIK、SBK和全飞秒。
价格呢,有几千的,也有两万多的。
从低端手术升级为高端手术,客单价也会不断提高。
严格意义上,这并不是一种“治病”。
更像是一种“医美”。
眼镜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颜值封印。
职场太卷,摘掉眼镜可能就会在求职和升迁上更有竞争力。
再加上社交网络上的即时传播效应,屈光手术这几年的增速非常快。
中国本身就是近视发生率非常高的国家,近视发生率达到48.5%。
很多小朋友从五六岁就戴眼镜了。如果接下来,上学、考试越来越卷的话,近视的人也会持续变多,近视发生的年龄也会提前。
目前做手术的人很少,每两千人里只有1个人做了近视手术,但美国有3.4人,而更爱美的韩国人有5.8人。
有需求,只不过是被压制了。
矫正近视,可以不靠做手术,可以靠配镜。
非手术的屈光矫正,在眼科医院里被称为【视光业务】。
视光服务的核心盈利项目是验光配镜。
验光配镜里最赚钱的是角膜塑形镜(OK镜)。
OK镜能够缓解近视的进一步恶化。晚上睡觉的时候戴上OK镜,可以使角膜中央变平,改变角膜曲率来矫正近视和低度的散光。
很多人从近视一两百度到近视五六百,几乎就是半年的时间。
一般成年人会选择飞秒,青少年会选择OK镜。
OK镜需要每年换镜片,一直换到十八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项业务要比一次性的屈光手术和白内障手术都好得多。
而且有一说一,家长给孩子花钱的意愿度要比给自己做屈光手术高多了。
OK镜的渗透率还非常低。即使到了2019年,也只有142万例,而同时间国内青少年近视人数就有1亿人。
视光业务和屈光业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如果大家配OK镜的多了,那么成年以后也不用去做屈光手术。
国际上成熟的眼科医院,收入最大也是视光业务,可以占到一半以上。其次才是白内障手术,最后才是以近视激光手术为主的屈光手术。
屈光手术和视光业务都属于消费医疗,就是那种自带消费属性的医疗服务。
钱少,你可以买几十块的眼镜,钱多,你可以做几万块的飞秒手术。
监管政策上并不会对这种“丰俭由人”型的手术做出价格限制。
因此,消费医疗的毛利率都非常高。
在2011年之前,爱尔眼科屈光部分的毛利率甚至超过了70%。即使到现在,这个市场已经非常卷了,爱尔眼科的这部分业务的毛利率仍然有58%。
打开大众点评,你能发现很多眼科诊所就只做屈光手术的。
暴利啊,暴利。
8
除此之外,眼科还是一个资金门槛很高的生意。
资金门槛太低的话,会遇到一个问题。
医生会跑出去自己单干。
别小瞧这个特点,很多生意做不大的原因都是因为这个。
比如剧本杀行业为啥做不大,就是因为太依赖剧本主持人了,剧本主持人稍微培养起来就去自己开店了,根本不会给人打工,开个店才多少钱啊,不如自己当老板。
牙科/齿科医师也是一样。
一般来说小几百万,也能搞出来一个规模不大的牙科门诊,投入成本跟开家火锅店差不多。
你要开的工资不是和市场上的医生来比,而是要和其他诊所的老板(医生自己当老板)比。因为你要哄住一个资深医师不跑出去单干,必须得给人家股权才行。
在齿科医院的龙头通策医疗2020年年报里,人力成本占营业成本比为55.65%。
大部分都用来养牙医了。
最好是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才能保证可复制性。
开一家眼科医院的资金投入就很高。
相比牙科来说,眼科的设备更贵,投资要高,A/B超、角膜曲率仪、手术显微镜,林林总总,老鼻子钱了。
单单是一台治疗屈光手术的准分子激光手术系统,就需要三百多万。
资金门槛在这里,很多医生就会非常安心地给人打工。
创业成本太高了。
一个中型牙科诊所资金门槛是500万能搞定,但一个眼科得需要2000万。
眼科医生其实要比牙医稀缺多了。
2020年,全国注册口腔医师的数量是19.5万人,但注册眼科医师的数量不到4万人。但爱尔眼科人力成本占其营业成本的比重只有30%。
相对牙科来说,眼科医院并不需要“哄”眼科医生。
我查阅了几家上市眼科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华厦眼科给眼科医疗业务人员近三年的平均收入是11.55万-13.75万,这里面应该是包含了护士和助理医师的薪酬。普瑞眼科给“住院医师及以上级别”开的薪酬是21.7万、22.35万和23.7万。
这个收入比起牙医来说,太低了。
所以通策医疗作为全国齿科医院的扛把子,也只是拥有1381名牙医。占全国口腔医师数量的0.69%。
太贵了,请不起啊。
与之对比,爱尔眼科拥有的眼科医生的数量则占了全国眼科医师的1/8。
爱尔能高速扩张的原因有“天时”(提前上市)、“人和”(医生“便宜”,跑不掉)。
还有“地利”。
9
“地利”是指医院的扩张路线。
同为各自专科领域的老大,牙科里的扛把子通策医疗和眼科里的头号选手爱尔眼科走的扩张路线并不相同。
通策医疗走的是“公立医院路线”,直接收购公立医院,被收购的医院也不改名,继续原有的名字,以至于很多人会误以为这仍然是公立医院。通策医疗最核心的资产就是杭州口腔医院,这家杭州老牌口腔医院为通策医疗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收入和利润。
华厦眼科和通策医疗一样,走的也是类似的路线。
华厦眼科最大的营收主体和利润来源是厦门眼科中心,是一家三甲专科医院,对外的正式名字是【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这么做的好处是获客容易,不愁客源,销售费用率低。
老百姓还是更信任公立医院,哪怕是挂了公立招牌的私立医院。
但坏处也很明显。这些医院的知名度也仅限于本地。
这种带有明显地域名的医疗品牌在异地扩张就不太好使了。
爱尔眼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另起炉灶,从头开始就是自创品牌。
这样做的坏处就是需要更多的营销费用。
自己搞品牌,需要砸大量的钱来获取消费者的关注和品牌认知。
但好处也很明显。
将来扩张的时候很容易扩张,你可以给1万家医院和诊所都取一样的名字。
时间越久,这种可以跨地域扩张的品牌也会越值钱。
一开始是hard模式,但到了后来就是easy模式。
10
为了跑马圈地,爱尔眼科发明了一种非常适合扩张的“三级连锁模式”。
所谓三级连锁,是指虽然所有的爱尔眼科都是统一的招牌,但却区分等级和功能。
很多人以为做连锁医院是一个和连锁餐饮一样的乘法游戏,收入=单店收入*门店数量。
其实并不是。
餐饮是低决策成本的高频生意,你每天都要吃,大多数人不会为了吃一顿饭请个假跑几百公里以外的城市。
但医院不是。
做手术是高决策成本的低频需求。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一生的手术量极少。手术也不能凑合。要做就选好医院,选好医生。
由于医生的稀缺,大多数优质医生还是在高线城市。
患者对此的印象也是如此,
即使低线城市人口多,他们也都会选择去省会城市及更大的城市去做手术。
我们山东人去治病,也就是济南和北京。
所以,对于连锁医疗集团来说,低线城市的诊疗机构并不是手术的主阵地,从人口基数上划不来,只能做一个流量入口。
爱尔眼科把建立在地市级城市的医院作为三级医院,侧重于眼视光及常见眼科疾病的诊疗服务,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稍微复杂的手术,就输送到上级医院就诊。
何氏眼科也是类似,低线城市的诊所并没有手术室。
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诊疗,而是承担了一大部分销售职能。
临床及科研能力最强的上海爱尔是一级医院,被定位为爱尔眼科的技术中心和疑难眼病患者的会诊中心,并对二级医院进行技术支持。
立品相,撑门面,负责提供品牌价值。
医院嘛,品牌价值来自于顶级的诊疗水平,顶级诊疗水平往往体现在对疑难杂症的处理。
为什么协和医院是中国医院品牌里价值最高的医院,就是因为大家觉得如果协和都治不好了,那可能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位于省会城市的连锁医院作为二级医院,定位为开展全眼科服务、代表省级水平的疑难眼病会诊中心,并对三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
这些是用来赚钱的。
大多数患者的手术都是来二级医院来做。
爱尔2020年报显示,利润前五的眼科医院分别为长沙(1.69亿)、武汉(1.42亿)、成都(1.07亿)、沈阳(0.87亿)和东莞(0.54亿)。
都是二级医院。
一级医院表面负责技术,实际上是门面,是品牌部。
二级医院是做业务的,做产品的。
三级医院最重要的功能是筛查,是销售。
爱尔像一个互联网公司,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是用来买流量,二级医院是把流量变现的。
至此,爱尔眼科已经具备了快速跑马圈地的所有条件:用上市公司以外的并购基金收购市场上剩余的眼科医院,用上市公司身份募集钱来买设备、招医生,标准化不断提高的手术,以及像互联网公司一样的三级连锁模式。
11
眼科是个特殊的医疗品类。
它有很重的消费属性。
并且随着这几年眼科器械的升级,这种消费属性会越来越重。
疫情后时代,几乎所有人都生活在网络上,都生活在屏幕上。
过去只有白领和网瘾少年才会长时间用电脑,现如今连保洁阿姨在休息的时候都会刷短视频娱乐。
人人都活在屏幕上,对于眼的使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
也是时代给予眼科医院的红利。
所以给了爱尔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这些眼科连锁医院不断扩张的机会。
但这种跑马圈地未必是好事儿。
因为它终究还是一个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医疗产品。
2020年年底,武汉抗"疫"医生艾芬在爱尔眼科治眼病导致了视网膜脱落,质疑爱尔眼科选择的手术方案不是最合适的,而是两种治疗方案里偏贵的那个。
在高速扩张下,不断有医疗事故出现。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太原爱尔眼科、重庆爱尔眼科、贵阳爱尔眼科、玉溪爱尔眼科、黄冈爱尔眼科、曲靖爱尔眼科、兰州爱尔眼科、沈阳爱尔眼科都有涉及医疗损害诉讼。
(摘自:胡志峰、太原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虽然爱尔眼科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它的分院多、手术多、医生也多,所以纠纷自然也就上来了”。
但这仍然不能忽视一个“既要又要”的困境和悖论:既要保证自己的业绩高速增长,也要保证自己的医疗服务精细。
当各个分院有KPI的业绩压力时,它们的医疗服务怎么保证不变形?
销售和治病,有时候确实会有冲突。
上面说过,爱尔像一个互联网公司,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是用来买流量,二级医院把流量变现。
这给他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问题。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公司的流量总会到头。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永续的增长游戏。
当你卷起来的时候,互联网那些行业,其实没有多大真正的物理损害。
那,医学呢?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李琳、陈鑫,眼科硝烟起:千亿黄金赛道里正在发生一场巨变,八点健闻,2021.12.13
【2】.王莹,他三万块起家,靠一双眼睛一年赚五六亿利润,华商韬略,2017.5.2
【3】.林掌柜,投资人说|为什么我劝你别再投眼科医院,林掌柜,2022.2.17
【4】.章遇、邓宇晨,旋涡中的爱尔眼科,猛犸PLUS,2021.1.6
【5】.普瑞眼科招股说明书
【6】.华厦眼科招股说明书
【7】.何氏眼科招股说明书
【8】.爱尔眼科招股说明书
【9】.爱尔眼科2020年年报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你将感受到一个朋克的灵魂,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5月31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1888元,666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我爱这个魔幻的世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