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赛道「孔雀东南飞」,何处安家?各有小算盘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全球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都在寻求商业化落地。这些企业在不同的场景构建、测试和部署自动驾驶车队,从配送小车、环卫清扫到港口集卡以及干线物流运输,多场景的应用扩展成为新的竞争力要素。
而对于人类驾驶员和自动驾驶来说,无论走到哪里,驾驶的基本原理基本上是相同的。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除了成本之外,就是技术能否应对各种不同类型场景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包括特定的场景规则以及不同的道路条件。
尽管短期内市场前景并不乐观,但在过去几年,众多自动驾驶公司仍在努力寻求更多的融资,上市,并购以及在车规级进程中实现成本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整个市场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周期。
比如,过去适配单一场景的基础软件和硬件,能否快速实现场景扩展?随着私人消费市场推动芯片、域控制器、下一代感知组件以及线控底盘技术的导入,也为L4级自动驾驶赛道带来成本下降的空间。
不过,在继续加快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护城河”的同时,自动驾驶公司也在承受巨大的财务压力。
作为美股自动驾驶上市公司的代表,Aurora在去年11月冲上每股17.11美元的高点后,便一路下行,截至5月20日收盘,股价已经下挫78.02%至每股3.76美元,市值跌至42.9亿美元,而在上市前,该公司的估值达到130亿美元。
去年第四季度,该公司的运营费用为2.56亿美元,而从丰田的合作中获得的2700万美元收入显得微乎其微,而整个第四季度出现了2.29亿美元的运营亏损。
从2021年全年来看,该公司亏损7.31亿美元,营运支出8.13亿美元,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在过去的一年里,支出水平不断上升,在21年第四季度达到了10亿美元的年增长率。
同时,从公开数据显示,这家自动驾驶公司每年的现金支出在6亿美元左右,基本上和此前Waymo、Cruise公布的数据接近。如果二级市场股价持续低迷、再融资受阻,加上商业化收入不及预期,则意味着现金流将持续吃紧。
在过去几年时间,这家公司通过收购进行了快速的团队扩张,同时,业务从早期的Robotaxi不断延伸至干线物流、城区配送等多个载人载物细分场景。
这是全球自动驾驶行业的新常态。
在最新发布的财务报告中,Aurora公司预计,物流自动驾驶将于2023年底推出,Robotaixi出行服务将于2024年底推出,其余的场景也将陆续推出。但在正式商业化产品和服务发布之前,该公司仍需要至少两年的资金来不断维持不断增加的研发和其他支出。
“在2026年之前,商业收入不会超过1亿美元。”Aurora公司做出最新的预测,尽管目前公司已经与Uber Freight、联邦快递、沃尔沃和PACCAR有签署的合作协议。
有机构指出,如果自动驾驶商业化没有能够在公司预期计划时间点实现落地,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家处于不稳定收入、并且是持续亏损状态的自动驾驶公司来说,可能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而从商业化进程来看,进入“状态”的自动驾驶公司正在寻求真正的难题破解。“如果今天还会有企业只是谈深度学习、数据驱动,这显然已经是过去时。”业内人士坦言。
实际上,在自动驾驶赛道,基本的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网络信息安全以及更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已经成为关键要素。同时,在感知、芯片以及底盘控制上的量产化准备,也是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相比于硬件可以依靠成熟的供应商,软件安全则只能依靠自己。这方面,目前行业内主要有两种方式实现落地,一是通过有人监督的自动驾驶量产来实现开发全流程验证;二是通过一系列的流程验证来实现开发的规范。
近日,聚焦重卡干线物流场景的智加科技宣布,获得UL颁发的ISO26262:2018汽车功能安全ASIL-D流程认证证书,也成为首家获得UL颁发认证证书的自动驾驶公司。在此之前,这家公司拿到了TÜV南德颁发的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按照计划,双方还将继续推动包括ISO26262功能安全、UL4600自动驾驶安全评估标准,ISO21448预期功能安全、Automotive SPICE、道路车辆网络安全以及全球市场准入法规研究,这是自动驾驶量产落地的关键指标。
此前,智加科技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已经开始参照汽车行业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汽车行业要求,并实现硬件符合车规和功能安全要求,采用符合功能安全ASIL-D的AutoSAR架构基础软件,中间件和QNX安全操作系统。
同时,通过与主流OEM的合作(比如,助力一汽解放打造的自动驾驶J7超级卡车在行业内率先量产,并于2021年内完成下线交付),共同定义和开发面向自动驾驶应用的车辆平台,车辆平台与自动驾驶系统正向开发与集成,提升整个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这些认证以及相应的开发流程规范,也反映在具体的系统安全设计上。
比如,智加科技的PlusDrive自动驾驶系统实现在ODD(设计运行域)内的自动驾驶系统安全功能,并且实现功能降级和安全停车,以及针对潜在系统失效的MRM(Minimal Risk Maneuvers)最大程度降低安全风险;
此外,通过实施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功能安全测试,实现包括对传感器(失效和遮挡)、执行器和控制器以及软件故障注入测试,系统功能误用、滥用测试,验证系统在失效或误用情况下仍可满足功能安全目标和最小风险策略。
结果就是,PlusDrive自动驾驶系统在实际商业运营中的性能和安全性指标,实现百万公里0事故运营和测试,客户实际运营线路自动驾驶比例>95%以上,平均车速>80km/h左右,自动驾驶功能车道居中控制性能和稳定性更高;同时实现10%左右的节油。
另一家自动驾驶公司轻舟智航,则是在乘用车赛道寻求市场“下沉”,这被视为L4级自动驾驶公司另一条商业化路径。
“将无人驾驶带进现实”,是这家公司官网的宣传口号。在过去的几年时间,这家公司尝试了各种场景,从Robotaxi、无方向盘的接驳车、城市微循环自动驾驶小巴再到智能网联公交。同时,还涉足自动驾驶仿真工具链(联手火山引擎),寻求对汽车产业链的B端业务突破。
但显然,寻求稳定可持续的收入,倒逼这家自动驾驶公司做出改变。这个核心团队来自Waymo、特斯拉等行业头部的初创公司,还是选择了特斯拉路线。
5月18日,轻舟智航宣布与地平线达成战略合作,将基于地平线自研的征程®系列车规级AI芯片,以及轻舟自研的行泊一体解决方案,联合进行开发与适配,打造高等级自动驾驶前装量产解决方案。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还将围绕前装乘用车量产领域的高级辅助驾驶(ADAS)、自动驾驶、智能人机交互、AI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重点合作。到2023年,双方基于征程5芯片联合研发的高等级自动驾驶方案将达到量产水平。
同时,双方还将积极开展联合市场推广,基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实现更多乘用车前装量产项目的落地。在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看来,这也代表了自动驾驶赛道的另一个风向变化。
这意味着,对于技术、产品、场景、收入等几个方面,所有的自动驾驶公司都要在当下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