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与父母和解的路,我走了 32 年

与父母和解的路,我走了 32 年

公众号新闻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3016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Gemma Evans on Unsplash.

作者:我叫克莱尔,90 后新诺友,加拿大卡尔加里生活近十年,现坐标广州。一个来自普通女孩的力量,通过一生的自我探索,愿愈己,亦愈他人。

作者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源自于#感激父母#的觉察日志,这次觉察给了我第一次系统梳理自己从小到大与父母关系的机会。


在整个创作的过程中,我又哭又笑,悲喜交织。我在另一个维度上看见了自己,看见了我的父母,看见了那个小女孩,看见了那段关系,那段我与他们的关系,或者更重要的,我与我的关系。


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与“自我”的和解。



01

惊恐发作

周五上午十点,又到了跟我的心理咨询师每周一次的对话时间。打开视频前一分钟,我快速走到镜子前,捋了捋凌乱的头发,甚至还涂了一点口红,为了让自己气色看起来更好一点。


这几个月的时间几乎被焦虑、抑郁的情绪淹没,开始高频地出现失眠、心悸、厌食、起不来床的现象。我产生巨大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认定自己这三十几年的人生一事无成,令自己恶心,令所有人失望。


我走到沙发跟前,规规矩矩坐下,打开摄像头,开始了我今天的咨询。


下面是咨询过程中的一段对话。


咨询师:怎么样?聊聊这一周的感受吧。

我:我这周不太好...

咨询师:怎么了?

我:我发生了一次惊恐发作。

咨询师:是在什么情境下发生的?

我:我正跟家人在饭店吃饭,周围环境很热闹。我突然开始胸闷、心悸、喘不过气、视觉模糊、浑身出汗。我大汗淋漓,一直在颤抖。当时我还拿着勺子喝粥呢,我不知道那一口粥是怎么送到嘴里的。我很痛苦,我无法呼吸……

咨询师:你的家人什么反应?

我:他们没发现。

咨询师:没发现?!

我:对,我忍住了…

咨询师:你,忍住了?!

我:对。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用手按住自己的腿。我不停地在位子上扭动,佯装出汗是因为餐厅太热。当时环境也很嘈杂,他们看不出来。他们只是说感觉我吃得很少。

咨询师:你忍住了惊恐发作?

我:对。我忍住了。

我:嗯……我忍住了。我不能让他们担心……


我很镇定,我在描述自己这段无比痛苦的经历的时候那么镇定,似乎就像转述了一段别人的故事。


我看向镜头里的她,她突然抹了一下鼻子,红了眼眶,盯着我说:“我有过这么多来访者,你是我遇到的第二个会选择忍住惊恐性发作的人。第一个人他发作时正在开车,他几乎没有选择,而你是在理应给你最大安全感、最亲密的家人面前。为什么呢?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你自己呢?”


我呆住。


我嚎啕大哭。如同悬崖坠落。


 photo by Francesco Ungaro on pexels


02

童年故事

我是山东人,那种受儒家文化影响,非常传统的中国八线小城市,标准双职工工薪家庭出生的普通小孩。我从小就还挺听话的,爱独处,爱看书,爱学习,不爱说话,形象大概就是学霸版小龙女。我有个姐姐,她性格外向,神经大条,爱张罗爱表达,家里的话都被她说光了,导致我就越来越不爱开口了。


姐姐比我大 7 岁,自然比我懂事很多,因此我的父母经常会把我们进行比较,比如“你姐的旧衣服怎么不能穿了?!” “你姐当年可没要这个!” 之类。


一方面,我觉得这很不公平,你把一个小屁孩跟一个即将成年的人比较,有意义吗?另一方面,我几乎从一次次的对比中认定,他们是更喜欢姐姐的。


我很内向,因此从来不跟他们反驳,你们说啥就是啥吧!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就好了。这样的习惯导致我逐渐养成了对不适环境的超高忍耐力,越来越不愿与人争辩,似乎也不懂得如何争辩。


每次亲戚们问我要什么生日礼物,我都说要书。从小学就开始看各种世界文学名著,《茶花女》《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信手拈来,上厕所都是书不离手。


我似乎想要把自己藏进那个感情充沛又丰富的世界里,不要出来。


▲ photo by Lisa Fotios on pexels


我的爸妈不会表达爱,他们不对彼此表达,跟子女更不会表达。我学习好,性格好,还不惹事,但在我的记忆里,我没听过他们当面对我的一句夸赞。我根本不知道我好不好,我不知道他们爱不爱我,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值得好的东西。


记得小学的时候,爸妈有时候晚上要出去串门,姐姐在住校。我是那种让爸妈特别放心的孩子,所以经常就是脖子上挂着钥匙一个人在家看门。我会乖乖先把作业写完,然后打开电视,在静静的夜看我喜欢的动画片,然后在片尾曲的时候默默流泪,也不是被情节触动,不知道为啥子哭。


现在回忆起来,那种哭应该是一种生理性流泪,一种对某种陪伴结束的身体反应。一个小朋友的夜晚,动画片结束了,爸妈还没有回家。那是我身体的一个信号,我渴望温暖的家庭的爱。我那个幼小的身体里大大的需求,无法被满足,于是它哭泣了。


初中的时候,我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两名。记得有一次我考了个全年级第二,那次我特别开心,回家赶紧跟爸妈分享这个好消息,我得到的回应是“你是第一吗?开心什么?别咋咋唬唬的了,不要骄傲。”


那个时候我明白,我不是第一,我就不够好。我为什么得不了第一?我是不是笨啊!爸妈是不是因为我不是第一而不喜欢我……


从很早开始就有不少男生追求我,明着追,暗着追,有天天往家里打电话的,还有把花送到家门口的,但我都坚持以学习为重,希望能讨爸妈的欢心。


有一次开家长会,老师让我爸去讲台上分享他的育儿经验,是怎么教育出一个这么优秀的女儿的。我记得我爸当时特别骄傲地走上台说:“我的女儿,不用怎么教育。她都很自觉的看书、学习,从不分心。”


我当时听到这样的话,内心是无比挣扎和失落的。身体里有一个好微弱的声音在说,“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教育我呢?为什么不关注一下我呢?是我不够好吗?” 同时,又有另外一个声音对我说“是不是当我更加努力地学习,你们就会更喜欢我了呢?”


他们越是觉得我不够好,我就越努力学习,越想获得认可。发现得不到之后就沉迷看书,希望在那个拥有浓烈情感的世界里找到心灵寄托。越沉迷看书,爸妈也就觉得我越不需要他们操心,然后我就更加孤独,加倍沉迷看书学习,循环往复……


03

出逃少女

这样的家庭成长环境导致我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我迅速长成与我的家庭氛围格格不入的人。但同时还有另外一座性格大山压着我,我害怕冲突,不知道如何当面表达和反抗。所以我就像一株很奇妙的植物,原来可能就是一株含羞草,不争不抢,悄无声息地,在没有任何人察觉的情况下,逐渐长成了一棵芭蕉!


高考后报考志愿我的唯一愿望就是出省。大三的时候,我开始独立申请国外的研究生,我要出国,我要逃离我的家,我的童年。我迫不及待地,要离开“”。


对于我出国的想法,又是一个女生,爸妈一开始自然是极力反对的。我不知道如何跟他们争辩,因为我觉得他们听不懂,我只是默默地考了雅思。


我当时的男朋友也打算出去留学,我觉得这个对我爸妈有很大影响,因为当我告诉他们的时候,我清楚地记得我爸第一次产生松动,说:“嗯……其实出去看看,也挺好。” 他应该是觉得,有人照顾我,他放心点,这样我就不是一个人了。


然后我爸开始在亲戚朋友中打听谁家有出去的经历,恰好我有一个远方亲戚当时移民了加拿大。于是我爸突然就爱上了加拿大!不停在我耳边吹风说:“加拿大好,比美国和英国安全,又不像澳大利亚一样在南半球,跟咱这里季节相反。加拿大好,要不就去加拿大吧!” 他应该是觉得,有个亲戚在那边,好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爸妈不在身边的时候遇到急事,也能有个照应。


然后我就开始了忙碌的学校申请之旅,联系导师,申请做教学和研究助教,没有找中介帮忙,全部独立完成。2012 年的 8 月 17 号,在我出国前的那个晚上,我跟当时的男朋友因为未来方向不合分手。我没跟爸妈讲。


▲ photo by Kelly on pexels


全家人来到首都国际机场送我,在安检口他们对我说了什么话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我跟他们一一拥抱,那应该是我跟爸妈第一次相拥。我记得他们红了眼眶。我记得通往国际安检口的那个长廊,我走了好久好久。我一步一回头。每次回过头去赶紧把眼泪擦干,然后再转过身去咧着嘴跟他们挥手再见。


直到今天,十年了,我爸还是坚持每次都把我送到机场安检口,看我消失在安检门才离去的习惯。那就是他表达爱的方式吧!是吗,爸?


爸妈,我走了。我要去到一个遥远的,在太平洋彼岸的国度。我,要去做我了。你们,会想我吗? 

04

割线的风筝

在物理上彻底离开我的原生家庭后,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经济上和情感上与家庭的剥离。我在研究生期间做助教的工资几乎能够支持我所有的学费和生活费,我的家庭条件其实还是蛮好的,但我从那一刻开始就没有再愿意要家里一分钱。


很快,爸妈想赞助我在那边买房子,我以“你们不要还是秉持着中国那一套一定要买房子的传统价值观念”为由拒绝,其实我就是内心深处不想跟他们有过多的牵绊。


那个小时候被忽视,被压抑,那迟来的叛逆急需要出口的幼稚的、残破的我,只想要一个人,构建我的全世界,告诉我自己,我不需要任何人!


 photo by .M.Q Huang on pexels


后来我买了自己的第一套公寓,每月还房贷。我爸还是偶尔会说:“给你打点钱呐?” 我习惯了冰冷的拒绝:“爸,我有钱,不用的。”


远在天边的他多么想要尽为人父亲的责任,他不知道如何表达,也不知道如何帮我,只能说我给你打钱呐!我连这点机会,也不愿意给他。


内心深处那个破碎的我,不停地在喊“太晚了太晚了!你既然小时候觉得我不需要被教育,我可以自己看书学习,那我就让你看看,我究竟是有多么不需要你!”


我爸真是没有办法了,他有一次说:“我不小心换了一些加币,我给你打过去哈!都换好了,放我这里也不生利息,没用。” 我勉强接受了这个理由。从那之后,他似乎不定时地就会不小心换一些加币。


成年以来,我交过不少“不以结婚为目的”的男朋友。这些交往过的男孩子应该都是想长久跟我走下去的,但我的内心深处存在着太多对长久亲密关系的恐惧和不知所措。


由于童年在原生家庭中没有感受到情感的流淌,我不知道如何表达需求,如何健康地表达爱意。我对亲密关系的理解还停留在小时候读类似《安娜·卡列尼娜》那种炙热的、全然的、不顾一切的身体和精神的碰撞。


我无比渴望伴侣对我的关注和全然接纳,但我又害怕进入稳定的家庭关系。我害怕失去自我,失去那个我花了好大力气以为找到了的自我。我经历了很多在外人看来无比般配可靠的爱情,最后纷纷无疾而终。


我的父母对我的另一半一点也不挑剔,我妈经常跟我说的就是“人品好,对你好就行”。人品好,对我好,是他们对我另一半的唯一需求。每次跟他们介绍我新认识的人,他们也不过多评价,态度基本就是“你喜欢就行”。我常把这当作是他们急着把我嫁出去的表现。


有一次,我谈了一个 cbc,就是加拿大出生的华人,他完全不会说中文。我本以为我爸妈这么传统,一定会极力反对,没想到我妈自我安慰说:“反正你们也不会跟我们住在一起,倒也不用经常交流。”


每次我妈问我跟男朋友怎么样了,什么时候定下啊,结婚啊,我都会冷冷地回复:“你为什么只想着结婚!目前我俩还没走到那一步,还没有那样的想法。”我把责任推给“我们没有”,其实只是“我没有”。


而现在想想,我的另一个潜台词是:“妈,我不知道怎么走进婚姻。你和爸,没教过我。”


我似乎在用拒绝金钱、拒绝婚姻的方式惩罚着我的亲生父母。因为这些,是一个传统中国家庭父母最最看重的家人之间的链接。我一点机会,也不想给他们。


05

看见微光

 photo on pixabay


2018 年 5 月 20 日,我发了一条朋友圈:“今天早上醒来,我大哭了一场。在这个山清水秀、鸟不拉屎的地方,我一个人拼命地走,我努力地走,我不回头。跌倒了我想爬起来,输了我想赢回来,累了我想还能再撑一撑。这么长的时间,我越过山川,迈过河流,穿过树林,我在某一刻突然回头,看见了自己。看见了那个渺小无助、衣衫褴褛、却还是愿意坚信自己是个巨人的小姑娘。我满含热泪,对着她说,祝你早日看到,下一个自己。520 ,送给你。”


20 分钟后,我收到妈的微信:“闺女,妈妈也祝你 520 快乐!妈也帮不了你什么,累了就歇歇。妈相信,你一定可以拥有属于你的幸福。”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是我第一次,看见了我的母亲。


2020 年 3 月,疫情来了,我再次回到单身。那一年,我 30 岁了。


分手四个月后,我才告诉他们。理由简单总结为“性格不合”。


一个人居家办公的生活开启。那一年,我其实挺快乐、挺高光的。我自学烘焙,当时在朋友圈和同事圈里掀起过一小阵“腥风血雨”。无法进行室内运动我开始转战户外,每个周末在爬山、高尔夫、滑雪中度过,不断地挑战自己曾经惧怕尝试的东西。


我应该一直都想跟爸妈证明,我一个人也可以很好。


爸妈偶然看到我在朋友圈分享的烘焙或滑雪的照片会评论说“真棒啊”、“像专业的一样”!他们也偶尔会给我发的一些他们其实看不太懂的状态点赞。


记得有一次我妈跟我说:“你以后朋友圈少发一些英文呗,妈看不懂。” 我觉得说这话的她真可爱。这些迟来的、一点一滴的交流和肯定,也逐渐将我内心筑起的高墙慢慢动摇。


那个时候我已经快两年没见过父母了,我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我也不知道下一次见到他们是什么时候。疫情来了,一切都停摆,我原来用来构筑自我的那些东西轰然崩塌,而我的爸妈,还是我的爸妈,他们依然在那里,一动没动。


我无比强烈地感受到,他们虽然没有像我期待的那样走近,但他们也从未离开。


06

风筝转向

2020 年 11 月,我开始找国内的工作,12 月我同时拿到两个 offer 。跟我爸汇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说:“你看别人都是找工作难,咱能一下拿到两个。”我相信,那是他表达肯定的方式。


跟爸妈视频问他们工作如何取舍的问题,我妈会说:“妈不懂这个,让你爸来跟你聊吧!”然后就把手机给我爸,她就在旁边坐着不说话看我。我爸的回应通常是:“你决定吧!你最了解。家人都支持。”


2021 年 2 月,在加拿大生活了九年的我,踏上回国的旅程。身边很多人说,我从决定回国到回国,行动力惊人得可怕。


因为那个时期的我,从未如此坚定,我想要回家。


▲ photo by Harm Jakob Tolsma on pexels


回国后,我先后在杭州和广州工作。我没有找离家很近的工作,因为我确实需要一些自己的空间,跟爸妈无时无刻在一起也是不现实的。


距离产生美。一定的距离还是必要的,但我几乎保持着每隔两个月回家一次的频率。前十年无法随时见面的遗憾,我要使劲地补回来。彼此之间的话并不多,共同语言也没有,但似乎就是呆在一个空间,就能安慰到彼此。最起码对我而言,就是如此。


有一次探亲结束,我要飞回广州了。出了家门,我咧着嘴跟我妈说:“妈,我走啦~” 我妈并没有抬眼看我,她啊啊应了两声,开始关门,我也往电梯走。


在门快要关上的那几秒钟,突然传来一句轻轻的“早点回来”。


找对象、结婚这些关键词,从我 27 岁后,就变成了家里最敏感易爆的话题。回国后,我谈了个恋爱,爸妈特别开心,应该是有种家里的老闺女终于要嫁出去的感觉吧!我把一个男朋友带回家跟他们见面,这应该是第一次。


他们一开始表现地特别无所谓,说咱就是跟女儿的一个朋友随便吃吃家常饭,不代表什么。男朋友从另外一个城市过来,来之前我爸就开始狂列计划清单,每一天干什么,每一顿吃什么,打算得明明白白,甚至打算亲自陪他去逛公园。我直冒冷汗,我说:“爸,你这样给他太大压力了,吃两顿饭就好了啦,逛公园这种事还是留给我们自己去安排吧!” 我爸这才罢休。


那天晚上,我姐夫和我妈一起亲自下厨,准备了一大桌子菜。我爸作为一个山东爷们,全程没有灌酒,我知道他是在意我,不想让我男朋友不舒服。山东人吃饭有轮番领酒的习惯,我妈以茶代酒,她一拿起茶杯,眼睛就红了。


我记得我妈用带有浓重山东口音的普通话说:“我这个女儿从小就善良,没有坏心眼,孩子有时候挺傻的。我就希望你对她好就行。”


那一刻,我不敢看我妈。

07

风筝回家

2022 年,我 32 岁。我又分手了。


这如同一个魔咒,我太崩溃了,我的爱情怎么了?我怎么了?


我迟迟没有告诉爸妈,我不敢,我真的不敢。我害怕看到他们眼中的失望,我害怕再一次确定我无法令他们满意。我这个女儿太差劲了!我对自己太失望了!


那天约了一个朋友吃饭,不知不觉聊到我的原生家庭问题。我跟她说我好羡慕她的家庭十分亲密,可以跟家人无话不谈,而我连分手这样的事情都无法坦然张嘴告诉他们。


那个朋友后来跟我说的话我永远都不会忘。她说,“以前你是小孩,爸妈是成年人。现在爸妈老了,他们反而像一个孩子了,而你,变成了这段家庭关系里的成年人。那作为一个成年人,你是不是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主动走近他们,而不是还在抱怨他们小时候对你的疏离,期待他们现在向你走近?你为什么,不带领你的爸妈,向彼此走近?”


我五雷轰顶。


从小到大,我带着那所谓原生家庭的伤,一直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子,等待着父母的救赎。他们给我关爱,我就快乐;他们对我不理解,我就封闭。


我已经 32 岁了,竟然还在一次次苦苦等待他们,主动向我示好……


▲ photo by PhotoMIX Company on Pexels


第二天,我拿起手机,给我妈打去了视频电话。


我:妈,我最近有点累,想回加拿大。

妈(沉默了五秒):哦…这样… 你要是真的想回,想好了,就回去吧!你应该也是知道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我:哎……我也不确定,我就是最近特别想。你什么想法,妈?

妈:我肯定是不想让你回去的啊!你说你一走,又是一年半载看不着了。你离得那么远,爸妈也照顾不到你啊孩子。


我鼻子酸酸的,眼泪在眼眶里疯狂打转。


我:哪会一年半载看不见啊,疫情都快过去了,我还是可以经常回来看你们啊!

妈:回来你还不是只能住一两个星期又要走……哎,不过爸妈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干涉你的人生。你想好了就行哈!


我妈真的很少跟我说这些,她就是在一旁默默做那些妈妈该做的事,我甚至一度认为她对于我在哪里生活是全然无感的。


我妈把脸移出手机屏幕,我猜她不想让我看见她的脆弱。过了一会儿,她说:“那你男朋友呢?他什么想法?他也打算过去了?”


我:我们分手了……


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脊背发凉,我太害怕看到她眼中的失望或者她语气中的指责。我甚至不敢看她,我的心跳加速,我觉得我快要晕过去了。


我妈平静地说:哦……什么原因啊? 


我再也忍不住了,开始嚎啕大哭,不是因为伤心,而是她的回应。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骂我,不是表达她有多么失望。她想听我说,还愿意听我讲我的想法和我的故事。


那一刻,我不再是那个脖子上挂着钥匙一个人晚上看动画片哭泣的小朋友;我不再是那个只能埋在书里不愿意面对真实世界的女孩;我不再是那个渴望逃离他们的世界,要跑到国外才肯罢休的出逃少女;我不再是那个在他们面前忍住惊恐性发作不敢说话的破碎自我;那一刻的我不再被抛在空中,我被接住了。


我一边哭一边跟她说我们分手的原因。我妈听完后,说了下面这段话。


“妈觉得分了也挺好的,咱也没耽误多少时间,没事哈!虽然结婚也挺重要的,但是咱们不能为了结婚而糊弄。女生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首先要有自己的工作,这个一定是第一位的,你记住了。行啦,你别哭啦。去休息下,睡个午觉吧,妈挂了哈!”

后记


我经常十分在意自己的原生家庭问题,在跟心理咨询师聊天的过程中也不断提及这个话题,这些年来整个社会大环境也有这种趋势。大家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并愿意追溯到社会、家庭、教育层面,本身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但我慢慢发现,其实我对原生家庭的感激是远远不够的。爸妈给我的爱,远远大于他们给过的伤害。只是我,一直选择性地去看、去听、去想。到底是谁关闭了这扇沟通的大门,到底谁才是受害者?


我的父母虽然几乎没有正面称赞过我,给我足够的肯定,但他们也从来没有贬低过我。他们那一辈人不善表达、不善鼓励,他们有他们的背景局限和原生家庭问题,我有什么资格拿我现在的教育和价值观,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他们,甚至指责他们。


我的父母虽然在我的成长、事业、人生方向上无法带给我巨大的帮助,但是他们也从来没有真正阻挠我去做我坚持想做的事。


当年一个女生坚持要出国,一呆就是将近十年,爸妈并没有抱怨过。如今我再次提出要回去,爸妈说,咱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去干涉孩子的未来,人生毕竟是她的。我的父母帮不了我,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已然在过一种他们无能力插手的人生。


我能过上这样的人生的前提,难道不正是因为我一直所痛恨的他们的“不作为、不反对”吗?


我的爸爸妈妈,我欠你们一个很大很重的谢谢!我能如此自由、独立,甚至幼稚、任性,都是因为你们。我恨过,我逃过,我拒绝过,我伤害过。但回头再看这发生的一切一切,爱,从来没有离开过。


谢谢你们!




诺言 5.0《财富通识课》已经上线,用一年时间认真理解财富运行的底层规律,建立起健康的金钱观。

加入诺言不仅可以听 5.0 全部课程,还可以解锁诺言 1.0-4.0 的所有内容。




-  END  -

推荐阅读

郝景芳:我们真的能和童年经历和解吗?


朋友说,你曾经好几年看上去都不快乐……


找回缺失的父爱


各位读者朋友,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投稿或者商业合作的朋友,请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记得点一下在看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人生最长的路是套路,多伦多最长的街是什么街?“我走过最温暖的路,是回家的路。”这一生,总该与父母“闹掰”一次为了落户,我走了一场马拉松学习语言,成人的困惑与儿童的困惑四通桥、海瑞上书和《大明王朝1566》孩子出不出色,与父母的性格关系太大了这些年我走了200多个地方,去拍摄这些因为城市化而被遗弃的荒村|郭国柱 一席第949位讲者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拜登国情咨文演讲,邀请尼克尔斯父母和亚裔英雄布兰登·蔡参加从神救世人普渡众生到为了人民资治通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新冠疫情下成年子女“回巢”与父母同住 亚裔接受度最高他说,最美的路是航天员回家的路!45岁黄晓明近照曝光,变化惊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设计院的加班套路!乌托邦的四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咖啡乳酪蛋糕(Coffee Cheese Cake)放弃鸡娃后,我终于与父母和解我们该如何与父母相处?匿藏学生2年!15岁少年与父母吵架 离家出走 竟被老师包庇藏起美国裁员潮愈加汹涌,H-1B的路越来越难走了与自己和解的第一步:不p图10月21日:创业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他走了吴京的路,让吴京无路可走禽兽养父母!华裔女孩从小被鞭打虐待!奴役! 被锁在地牢数年!长大后怒告养父母和这些机构...川普不是分裂美国的罪魁祸首死亡154人的韩国梨泰院血色万圣节,提醒我们:人以为正的路,至终会成为死亡之路!我们好像并不怕自己病,都只怕父母和孩子病痛心!纽约22岁闽籍华男 从自家窗户一跃而下身亡 与父母同住 事前未发生冲突【分享】澳洲华裔妈妈倾心分享:我走了很多弯路,总结出这5点教育启蒙经验未来的路,书终究会活过我们去香港读研的路,正在变拥挤尼科尔斯父母和亚裔英雄布兰登蔡受邀参加拜登的国情咨文好物推荐:这款手机支架,是懒人和脊柱和解的最好证据了吧!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