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萨提亚实用心理学”关注我,加★星标★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江苏无锡的一位妈妈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在她极度劳累之后,晕倒在三个孩子面前。然而,目睹这一切的三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关心,直到几分钟之后,二女儿才慢慢走过去看着倒地的妈妈,却没有伸手去扶一下。就算开玩笑也不能这么冷漠吧,三个孩子都这样,只能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我每次在厨房做饭,突然东西掉了或者我被油溅了喊一声,我女儿都会关心问一句你怎么了,然后还会嘱咐我要小心点。这几个孩子一点都不会心疼父母。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抱怨:对他掏心掏肺,最后却养出了白眼狼。尤其是父母在这四件事上的态度,决定了你的孩子未来会不会心疼你。01
孩子想帮你时
拒绝vs给他机会
《中国青年报》曾经对2014名初中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一项关于“会不会帮父母做家务”的话题讨论。不是我不想干,是父母不让我干,他们总让我抓紧时间学习;
不是我懒,是父母太勤快,我找不到可以干的;
不是我不行,是父母万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安排了……
我们总是心疼孩子,怕他苦怕他累,却不知道我们正在亲手切断孩子的独立能力,还让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就该为自己“服务”。不忍心让他们从小体验生活的艰难,也不懂得适时向他们索要,最终导致子女们一辈子的艰难,一辈子向父母索要。
不让孩子体验生活的苦,他就永远体会不到做父母的有多不容易。在教育上,我们要多次强调“付出感”,它不是父母为孩子的付出,而是孩子的付出。看见父母累了,会过来关心;看见妈妈做家务,会过来帮忙。如果此时父母拒绝: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冷漠,让他觉得“我的父母不需要我的帮助”。倘若父母能顺手接受孩子的帮助:孩子学会的不是劳动,而是付出,他会想“原来父母平时这么辛苦啊”。10年前,他赤裸上身,一手扶着肩上扛着的重货,一手牵着年幼的儿子。10年后,儿子长大了,在经历了父亲的艰辛之后,格外心疼爸爸,甚至抢着帮爸爸扛货。“我非常感谢您用扛货扛来的钱养育了我14年,我现在很想对你说一句,爸爸,我爱你。”最真诚的爱不是被迫给予,一定是经历过,感受过,才能表达出来。我们培养的不只是孩子的学识能力,还有一种品质是:付出、感受和感恩,从而会心疼和敬畏父母。02
当你累了时
假装坚强vs示弱
她说,小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认为:她妈妈对她“很溺爱”,把她惯出很多毛病。以前她想自己洗衣服,妈妈总说她洗不干净还浪费水,不要她洗;妈妈生病时,她试图关心妈妈,妈妈却说:“你看书去吧,不要管我。”她乖乖去看书,妈妈却又怨道:“白眼狼,白养活了!”
在孩子面前总喜欢表现得像“超人”,生病的时候都想着“不让孩子担心”。殊不知,父母伪装出来的坚强,其实是一种溺爱,亲手切断了孩子想关心人的能力。因为父母的“假装坚强”就是在变相地告诉孩子:父母是不需要关心的。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一个良善之人,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是一堂必不可少的课。正确地向孩子表达“我累了,我生病了”,让孩子知道原来强大的父母也是会累的,也是需要关心的。一个小姨带小男孩去商场逛街,小男孩逛着逛着走累了,就在一旁撒泼“要抱抱”。这时候小姨突然哎呦一声大喊“脚受伤了,好疼”,拖着受伤抬不起来的脚慢慢拖行。他的注意力立马放在小姨走不动的脚上面了,脸上一副我很懂事的样子,不哭不闹乖乖地牵手继续走。适度的“示弱”不是妥协和让步,而是了解孩子并懂得传递情感的体现,这是一种从身体上和精神上感同身受的教育。父母生病了,累了,不要怕让孩子知道,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难”,才会懂得将心比心,才能激起孩子的责任感和保护欲。03
当孩子提要求时
无限满足vs讲究原则
李玫瑾教授说过一句话: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要啥给啥。一个女孩有5个姐姐和2个哥哥,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从小到大父母和哥哥姐姐都非常宠她。却想不到,最终养成了女孩心高气傲、自私自利,后来连父母生病了也不回来看一下。溺爱,就是挂在孩子头顶的“一把刀”,最终伤人伤己。我们总会听见父母说:现在条件好了,就尽量满足孩子吧,我们也不缺这点钱。话虽在理,但是你满足一次,孩子的胃口就会变大一次,到有一天你喂不饱孩子的时候,他就会把獠牙伸向你。在无原则地放纵抚养方式下,很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自私自利,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每年高校开学的时候,最常见的场景就是孩子趾高气昂,空着两只手在前面走,而父母气喘吁吁在后面扛着行李。“你最悲惨的不是累着了自己,而是惯出了逆子这颗心。”
被惯大的孩子,只会关心自己能不能被满足,他们享受的只有父母带给他的好,体会不到那种心疼别人、关心别人,为别人付出而产生的真正的幸福感。网上有一位妈妈,她好不容易买到了女儿想要的粉红色文具袋,结果女儿却把它扔进垃圾桶里,因为她班上的同学人手一个,她早就不想要了。妈妈看见了没有阻止,而是拿了一个透明塑料袋,写上女儿的名字递给她说:“这就是你的新文具袋。”我希望女儿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她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孩子的有些需求,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而不是父母的无限给予。得来的东西越容易,越不愿意珍惜;越不容易得到的,孩子会越珍惜与感恩。04
当孩子和你分享时
拒绝vs接受
因为女儿特别喜欢吃,所以她从来没有舍得吃过一整颗。每一次她都用勺子将果肉一勺一勺挖出来给女儿吃,自己啃剩下来的果皮。话里话外都在说:“自我牺牲”的爱,最终都会养出自私的孩子。妈妈习惯了牺牲、而孩子习惯了享受,慢慢地孩子就会对妈妈所有的付出感到受之无愧。如果有一天,妈妈想给自己留一点的时候,孩子就会问“为什么今天你要留给自己”。妈妈省吃俭用,孩子却因为买不了最新款的手机而对母亲拳打脚踢;自己舍不得穿好衣服,孩子却要次次要求名牌鞋;......这些孩子享受着父母用劳力换来的虚荣,内心却毫无愧疚感,早就变成没有血肉的冷漠人。“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天才,而是让他心中有父母。”
爱不是独一份的给予,而是让孩子在取舍之间懂得别人的给予与不易,从而看到他人的好。婆婆讲过,老公小时候每次吃橘子,她都会要求老公说“先分给她”,那时候有看见的邻居总是笑话她“一个大人,还和孩子抢吃的”。婆婆说:她们不懂,这叫“分享”,只有他每次先分给我,以后才能记住我。父母没有理由一直为孩子牺牲,有时候要给彼此一个平等的阶梯,把自己的分量放在孩子的心里,他才能永远记住父母的好。也许孩子给你的微不足道,父母都有理由收着,久了以后孩子才会真的在乎你,爱你。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周围的人。
我们不仅要承担孩子未来的一半责任,也要教给孩子馈赠父母的心。当孩子还小,我们也要让孩子去承受“痛苦”,他的未来才能站得住;每个父母都不是超人,理应让孩子看到我们的不容易,即使他站在一旁什么也不做,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艰难;孩子在物质上的享用,不是父母的全部给予,有一部分需要孩子去获取。所谓:付出、舍得、收获,让孩子有了这份品质,他才能全力地去看到父母的好与不易,最终做一个良善之人。-END-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我们的视频号开通啦!欢迎大家收看和关注,也请点在看和转发支持!
记得关注视频号,欢迎关注和点赞留言参与讨论!
注萨姐,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