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小乐的2022年度书单

小乐的2022年度书单

文化


           2022年度最佳书单

作者  |  小乐


过去的这一年,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疾病、死亡、动荡、撕裂、恐慌、愤怒,委屈,压抑…? 


我自己的年度关键词是disoriented。韦氏字典对这个词的解释是having lost one's sense of time, place, or identity。无论是个人的职业发展,身份归属,还是大时代的蛮不讲理,都让我觉得迷失方向,难以理解,无法跟上。


但乌云再大也有金边。经过自己或他人的苦难,我们也会加速蜕变、反思、成熟、带着与一年或三年前完全不同的自己走进2023。比如我愈加觉得“希望” 的可贵,却厌烦以“但愿”开头的句子以及说出这个词时无力的自己。比如在当下“好好生活” 而不是等待被允许好好生活,不再是一种形而上的正念哲学,而是一种强悍的反抗。


能看到这些金边,阅读的作用无法替代。今年非绘本类的书籍我大约读了135本,比前两年略少,达到了少读一点的目标。重要的是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书的陪伴:每天听和读书,每周去一次书店,两周去一次图书馆。无论是进入或逃离生活,向内或向外的张望沉思,书都在。书籍是记录,是思考,是意义的创造,是相互的连接,更是拒绝遗忘。


尽管花了很多钱,家里到处都是书堆,但看到它们我就觉得幸福、踏实、有盼头。而在书店为全价书买单,收获的也不只是书籍本身,而是书店人的心血劳动和眼光,几个小时绝对自我的高质量时光,和随之而来的安宁和充盈。这也许是我在出行受限,经济动荡,精力匮乏的2022年买的最划算的奢侈品了。 


面对前所未有的原材料、物流和人手紧张,以及不同形式的内容审查,图书创作者和出版人竭尽全力,排除万难的把最大限度展示人类思考、感受、想象、创作力的作品一本接着一本的摆上书架。今年我特别想感谢她们,通过买书、读书、谈论和推荐书。


以下是在过去的2022年,在我的脑中掀起剧烈风暴或吹拂温柔微风的30本书,排名顺序住要按照内在逻辑联系,不按喜好程度。



非虚构类


1. Career & Family 

by Claudia Golding 

宏大,严谨又平实。从百年以来美国五代受到高等教育女性的特征演变着手。归纳总结每一代女人的特征和背后的社会变迁。


身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的Claudia指出:直到今天,哪怕人们的观念已经有巨大改变,各行各业的女性收入和上升通道也有了显著前进,但离性别平等和夫妻平等还有很长的路。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但Goldin教授人们常说的职场的性别歧视并不是主因。企业一再更新性别政策,很多好心的上司也会把更重要且辛苦的活派给别人。但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整体的家庭基本都会选择让男性牺牲家庭时间而赚钱,女性(半)退出职场一段时间,直到孩子足够大再复出。但也正因为因为产假+减少工作时间 (养娃),让和男性在同一起点出发的女性逐渐掉队。这是女性和丈夫合计以后,做出家庭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哪怕是男女平等非常好北欧国家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起点一样,15年以后再调查,母亲的每小时收入和工作小时数都小于父亲,收入更低。


高端教育的人进入职场的年龄越来越晚,越来越多的JD, MD, PhD 30出头才入职场,如果要建立家庭和生育孩子,最需要职场辛苦的时候和生育的时候矛盾,只能二选一。而密集养育又进一步加重负担,在过去的30年,父亲和母亲投入家庭的时间都大幅增加了。


更重要的原因,是贪婪职场的运行方式。贪婪行业,例如律师、医生、投行和咨询行业因为对oncall,和维护个人关系的要求,也是男女最不平等的行业。这些行业人员的收入增长不是线性,而是指数级。工作时间越长,收入翻倍增长,所以为了获得巨大的经济回报,就要不计成本的投入, 随时on call, 长时间出差,忠诚的献身工作,才能获得上司信任,赢得大客户。 职场妈妈显然难以做到。 这样的规则逼迫家庭中有一方必须退出,选择更有灵活性,更规律工作时间,对家庭而非办公室on call。


相比而言,药剂师、工程师等等岗位人际交往需求低,容易相互替代,基本上男女小时收入差不多。 尽管这一部分听起来我感觉也挺复杂的。原来美国的药房是社区小商户,药剂师们都认识居民,关系难以替代。但医药巨头们大面积收购了以后药房之后,在技术上标准化配药流程,药剂师就不用和客户搞关系了,谁上班都行,于是大家工作时间灵活,收入也高。但这是否也意味着,越容易被机器化,被技术替代,没有人际互动的职业,男女越平等呢?


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改革职场结构,改变有毒的工作文化,国家提供育儿支持,文化范式的进步。我们已经接过了长跑的接力棒,脚下的道路仍在继续,且更崎岖。


2. Of Women Born 

By Adrienne Rich 



女性主义关于母亲角色的经典书籍。


很多女性成为母亲的纠结在于想要孩子,但不想当妈。这听来矛盾,但其实合理。因为女性抗拒的并不是有一个孩子,而是一个角色,一个被重度社会构建,被理想化,道德化,神圣话,继而用来剥削和压迫女性的角色。这个角色和今天的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到目前为止的生活经历和价值观念非常不一致,这让她们疲惫,无力,愤怒。


不像其他明显的社会构建,家庭被很多人认为是与政治和社会斗争无关的场域,但其实家中发生的事情很大程度上是被公共政策,社会文化,个人和公共历史所影响的。疫情以来现在很多人在家工作,但对于妈妈而言,家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工作场所。


而妈妈的“无名火”,不是通过情绪管理来解决,而是找到其源头,表达,理解,解决,消融。责怪一个妈妈,无论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自己,还是其他妈妈,都何其容易。但看见这个母亲身上种种导致她变成这样的作用力并一起改变,又何其艰难。


愤怒是对“母亲”这个角色建构的威胁,如果我们要抵抗建构,就不要拒绝自己的愤怒。 而破除建构,不等于废除母亲的角色,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创造,选择,来代替被安排,被规定,被要求。


这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不断学习,反思,行动和写作的作品,是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她对自己经历的体验,思考,和外界力量进行交流,辩论,寻找,并创造的记录。


3. The Feminine Mystique 

By Betty Friedan 


美国女性主义发展历史经典之作,在美国的地位可能相当于《第二性》之于法国。着重于讲述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婚后呆在家里养儿育女,明明衣食无忧,却空虚痛苦的“女性迷思”。依然适用于今天社会中的全职妈妈。


文风犀利酣畅,带着历史视角去看很有意思。 但书中的一些观点,后来也被一些学者质疑证据不足。当然这不妨碍Betty Friedan在女性主义运动中扮演的核心角色。美剧Ms. America里Betty是女主之一,推荐结合看。


4. Vagina Obscura: An Anatomical Voyage 

By Rachel E. Gross



有朋友问我今年如果只推荐一本书,会是哪本。这就是我今年最喜欢的非虚构。


科学记者Rachel gross 从解剖学角度入手,写出认识女性生殖器官八个组成部分的科学史,从而反映科学届对女性生殖部位了解之滞后之匮乏。


结合了生理科学,科学史,女性主义等层面,读来不但知识上有所收获,对女性的性器官和与之关联的各种文化暗示都有了全新认识,非常liberating(echo一下come as your are ),也为突破重重阻力认识自己,为打破禁忌,推动科学和对女性认知的科学家们深深感动。


其中主角之一,MIT的Linda Griffith是队友申请博后时给他发offer的教授,当时就对她印象很好,没想到是这么有故事的一位生物学家。要是当时选择去跟了她,队友这些年就在研究子宫,造福女性呢。啊,竟然有了一丝后悔。


5. Let’s Get Physical: How Women Discover Exercise and Reshaped the World 

By Danielle Friedman 



好看!一步美国女性的运动文化史。 从运动是怎么进入美国女人的生活,和科技,时尚,商业发展联合演化,到如何主导,部分定义女性审美,很多有趣的关联信息。


上世纪上半叶,女人还被不被允许参加运动,被认为是孱弱的,一旦跑步子宫就有可能掉出身体的物种。1967年,雪城大学的女生Kathrine Switzer 成为第一个参加波士顿马拉松的女性,在参赛过程中不断被拉扯,骚扰,幸好固执的她坚持跑完,她当时的男友也在赛程中坚定的捍卫她。 


接下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的女性经历了健身练力量,运动舞蹈,瑜伽普拉提,练Bar等等运动潮流,每个潮流的崛起和退去都是社会文化,城市规划,科技医疗、时尚审美、商业发展的联合演化。当然也缺不了那些倔强又不安宁的一个个女人。 


Friedman的写作融合了社会时代和自己家庭的故事,毫不回避阶级,种族,商业反噬等问题,写的周到丰富,读起来非常满足,并且对中国这些年兴起的女性健身潮有很妙的映照。


6. Of Boys and Men

By Richard V. Reeves



因为有一个男孩,这几年我看了很多关于男孩和男人困境的书。之前印象很深的是Jared Yeats Sexton的The Man They Wanted Me to Be,Peggy Orenstein的 Boys and Sex, 而今年出版的这本由布鲁金斯学会的政策研究者Reeves写作的这本of Boys and Men 让我赞不绝口。


很多关注男孩养育的书籍其实都有大量的内容重复,所以当初看到这本书时,我是不以为然的。然而荐书人在此时总算发挥了作用,Jonathan Heidt, Anne-Marie Slaughter, Andrew Yang, Joe Henrich, Even Osnos这些我很喜欢的作者们的站台,让我端正态度抖擞精神,再次翻开男孩主题的一本书。身为三个男孩的父亲和一个研究社会阶级变迁,平等问题和家庭变化的学者,Reeves博士对男性在社会变化和男孩在性别平等的文化成为主流中遭遇到的问题,用数据和研究说话,做出了非常理性和扎实的论述。 


作者拒绝对任何政治派系战队,他既批判进步派的纯社会构建论,也批判保守派拒绝性别问题,要开历史倒车的错误。那六亲不认,只认事实和严谨分析的劲儿完全就是另一个Jonathan Heidt,怪不得后者推荐这本书呢。 


这是一本我决定新年第一篇会单独开文章的书,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敬请期待。 


7. Different 

By Frans de Wall



哈哈哈哈动物学届的Jonathan Haidt , 理性又科学的给你讲对于性别的政治正确有哪些问题。作为性别平等的倡导者,作者强调平等不需要强证无差异,并不是啥都是社会化造成的,承认生物性的不一样和主张性别平等并不矛盾。


有一种烦死了这种常识还要我掰开了给你讲的苦口婆心又气鼓鼓感。这个二元对立思维大行其道的时代对不起这些理性科学,拥抱复杂性的您们!


8. An Immense World

By Ed Yong


每一个动物都有独一无二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经过上亿年演化而来,使其得以生存。也因为这样,我们生活在同个地球上,却生活在绝然不同的世界中。


人类是绝对的视觉动物,在社交媒体泛滥的今天更加是。但也因此我们失去了用其他方式感受和理解世界的能力,但动物有。Ed Yong 写的不是一本通过动物了解我们是谁的书,而是放下我们,走进它们世界的书。


于是,我们看待和体会生活的方式再也不一样,更好奇了,更多层次了。最后一章的感官污染的确是被忽略的问题,从其他动物的感官考虑设计建筑,规划城市,视觉动物的智人做得到么?


9.The Rise and Reign of the Mammals 

Steve Brusatte


精彩,从3亿多年前哺乳动物的祖先开始写,到哺乳动物和恐龙的分支,恐龙灭绝哺乳动物崛起,经过6千多万年,期间森林草原出现,大陆分离,火山喷发,冰河世纪,气候变暖一个个阶段的演化。哺乳动物们如何适应,演化,体型、器官、牙齿、大脑不断变化,直到人类出现,智人胜出。从今天回望感觉一切都是偶然但也必然,人类是几十亿年演化的产物。


作者上一本《恐龙的兴衰》出版时,正值在在开始对恐龙上瘾。我抓起来临时补课,读的如痴如醉。这本书是恐龙时代的后续,一开始听的磕磕绊绊,因为有很多古生物和物种的名称听不懂,就像一块布上破了好多洞,整个织物撑不起来结构。但用读的就好很多,尤其配图以后。一度觉得废话多,但看到最后冰河世纪和人类出现的两章就完全不觉得啰嗦。反省可能是因为和我有关的,和原来知识有衔接的内容就能听进去,反之自己知道的较少的部分就会觉得啰嗦,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0. The Invisible Kingdom: Reimagine Chronic Illness

By Meghan O’ Rouke 

跟着作者体验她不明疾病的发展,求医问药的折腾过程,十几年来时好时坏的昏沉,疲乏,刺痛,在不明慢性病,自免疫疾病,莱姆病,肠道微生物问题之间打转。在这个过程中,现代医学消灭病而非治愈人的主旨,保险公司的绑架,替代性医学对情绪、全人的接受和不靠谱的治疗手段被一点点展示。


当科学沉默,人需要叙事。但仅有叙事并不能救人。直到最后,二十年过去,明确的病因仍未查明,也没完全治愈,但至少她的身体感受不再被忽略,被标签为臆想。特别要说的是,新冠后遗症的确存在,从医学研究到临床也都趁此机会快速补上了对慢性病和covid后遗症的关注。这些都是慢性病人的希望所在。


写作非常诚恳细腻,中正平和,像溪流般渗透到细小曲折不易到达的内心深处。读的时候想到安德鲁. 所罗门,那种对带病生活的细致描述和深入思考。然后发现扭时的书评果然就是所罗门写的。


阅读过程中也让我想起前年住院期间种种无法言说的痛苦和恐惧,吗啡注入身体时的瞬间解脱,和对药物成瘾者的理解。


11. All That Moves Us

By Jay Wellons

医生回忆录类别的佳作。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好的非虚构,一定会让读者爱上作者。超级wholesome的一个人,英语系本科毕业的神经外科医生,南方大红州成长的医学院毕业生。跨越一切标签、理念分类,要做的就是在生死边缘把生命夺回来,而且手术对象还是最脆弱的儿童。


语音书是作者自己念的,超级迷人,平静和缓,虽然透着累和丧,但满是对人性的慈悲和宽容,理性和感性的完美平衡。身体器官的描写精准如手术刀,手术过程中的惊心动魄,他面对病人和家属时的复杂情感,以及手术失败后的悔恨眼泪,还有最后一章的宽容和慈悲,都太好了。


12. Women in the Picture

By Catherine McCormack 

开眼,从西方艺术史中维纳斯(完美女性的化身),母亲,情人,巫婆/monstrous women四类女人如何被制造、呈现,解释女人如何被男人凝视,物化,轨训,惩罚。着重说到了少数族裔女人在艺术作品中如何被动物化,去人性化,而强化了白人女性才是美好女人的范式。同时也介绍了女性艺术家,有色人种女艺术家,以各种艺术形式创造的作品来进行的反抗。Be an unruly woman!


13. Picasso’s War: How Modern Art Came to the America 

By Hugh Eakin

毕加索的画是怎么到美国来的? 回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回答了现代艺术的主场是怎么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来的。前半本书贡献给John Quinn, 后半本中心人物是MOMA建馆馆长Albert Barr,以及他们两个人的得力助手,红颜知己/伴侣Jeanne Robert Foster和Marga Barr。


穿插其中的几位重要人物有roserberg, kahnweiler, roche。现代艺术的出现在欧洲和美国都不受待见,若不是德国和俄罗斯在1920年代对现代艺术的开放,若不是巴黎艺术界小圈子对让毕加索,马蒂斯有了容身之地,若不是Quinn和Barr怀揣一腔热血的顶着压力为几位当时并不受主流认可的画家摇旗呐喊并拼命收画,若不是二战期间美国没有迅速开放庇护把欧洲的一批画家和作品打包转移到美国,若不是毕加索…


14. Ten Masterpieces of Music 

By Harvey Sachs


从莫扎特到斯特拉文斯基,通过对十个大师的人生,所属时代的介绍, 剖析十部作品。柯蒂斯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授Harvey Sachs 用这本书将深深影响他一生的音乐,和他对这些音乐的爱与理解带给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


Sachs的写作达到了很美妙的平衡,音乐理论,音乐史,时代背景,作曲家个人经历和情感以及作者自己与这些乐曲的故事都被恰好的描述。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那章读到落泪。打开了通往更多凝听,阅读和思考的一扇门。值得再读。


15. Major Labels: A History of Popular Music in Seven Genres

By Kekefa Sanneh 

《纽约客》乐评作者对欧美,主要是美国流行音乐的七大门类分别梳理,贯穿讨论的是所谓分类背后的文化品位,音乐技术、产业的发展。


很有意思,从十几岁买磁带,打口碟到Ipod, 和现在的spotify,再一次用新眼光重新打量曾经带来感动的那些歌和歌手。每种音乐背后的文化,政治,社会属性,和相关的目标人群都很有意思。


最后竟然发现,原来印象最深,读起来最兴奋的种类竟然是乡村乐。性别,政治,种族等种种问题都让看似不争不抢,歌词里透着阳光草垛乡间路的乡村音乐圈里充满了争议和斗争。 


结尾几页很精彩,布迪厄的区隔被带入讨论,听歌唱歌评歌的,都有深植于人性的需要用差异让自己感觉更优越更高级的秉性。最后,流媒体平台真毁音乐,要慢慢弃spotify。


16. This is What It Sounds Like 

By Susan Rogres, Ogi Gas


今年增加了对艺术和音乐类书籍的阅读。乱世中,这些书带我逃离现实却靠近心灵。十月从Joan Koening的The Musical Child,Adriana Barton的Wired for Music,读到了最喜欢的这本。这些文字带我重新亲近了音乐这个我从小就离不开,这些年却日渐退出生活的人类瑰宝。 


Susan Rogres是曾经的少女妈妈,放弃早年婚姻后进入音乐行业,成为巨星Prince的录音工程师,制作人。后来又回到McGill大学读神经科学,现在是伯克利音乐学院认知科学系教授。丰富的经历让她这本书格外饱满。从自己听音乐的体验,到音乐工业,音乐教育、音乐文化的经验,再到神经科学的研究,这本书将音乐品味和我们的个人身份关联。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 “听众档案”,我们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容易被怎样的音乐打动和大脑对歌曲的真诚度,现实度,新颖度,旋律,歌词,节奏,音色七个关键维度的独特反应密切相关。 


为何我们一生会喜爱听什么歌住要由我们的青春期的音乐喜好决定?为何音乐和情绪,记忆的关联如此密切?为何我们曾经可以投入的反复聆听一首歌,现在却逐渐把音乐都当成了做其他事情时候的背景音? 为什么有些人的嗓音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冒鸡皮疙瘩?这些我曾好奇,却没意识到自己的好奇的问题,都在书中找到了解答。


不仅于此,我又开始重新认真听歌,重拾我和音乐的联系,刷新了我的播放列表,也学会从一个人的音乐品味了解他是谁。


17. 余英时回忆录

余英时


一次补课,映照出的全是短板。曾经抗拒,后来不敢学历史,尤其是中国史,更尤其是近现代史。抗拒是因为知道教科书里的不想背,不敢是因为体量太巨,成系统学工程浩大。


因为这几年的现实,逼着自己去读老先生们的文字,历经沧桑又学贯中西的知识分子在古今中外,个人和理论之间旁征博引,如数家珍的叙述让人觉得遥远又入心。遥远是因为这样的叙述我更多是在英文阅读里感受到,入心是因为余先生思想脉络里重视的是人性,理性,求知,MZ, 自由,真的能和我们产生回响。


从五四的真正意义,抗日真正起到的历史角色,香港对华人知识分子思想的庇护,哈佛燕京学社对亚洲,尤其是中国研究的影响等等都有清晰的梳理和论证。值得一读再读。今年其实还读了另外几本回忆录或中国政治的书,既有撕开伤疤的痛,也将我带到更远更高处看待今天,从而感到平静。


18. Kingdom of Characters

By Jing Tsu


百年以来中国从一方水土说一方话,大部分人不识字,到确定官话,打字机,简化字,拼音,数码输入法等等一步一步的历史以及其中的人物故事。作者为耶鲁大学东亚和比较文学系教授,内容扎实且文笔好看。


虽然讲述的是历史,但在当下阅读尤其应景。一方面推动每一步前进的人物都多少扮演中西方文化桥梁的作用,在科技文化方面师夷长技,但他们的个人命运却常因此飘荡在两个世界之间,难以找到归属。另一方面,感慨百年之后,高速全球化已经几十年,看似教育科技商业水平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之后,巨大的交流障碍依然坚固的存在,且有日益恶化的趋势。 


19. 重读二十世纪中国小说

许子东

从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 到2006年的《三体》, 讲解百年以来中国大陆文学的代表作家70多位,小说近百部。是文学史,也是思想史,发展史。尽管这些作家或者作品名听起来都很熟悉,但却是第一次系统性了解脉络,写作背景,情节大纲,社会影响等等。再一次认识到历史不是线性前进,而是不断重复,螺旋上升的。晚清,五四时候的小说写作已经深刻的触及到今天我们依然目睹并为之困惑的问题,五四新文学的鲁迅,郁达夫,丁玲,沈从文,巴金,茅盾的写作也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女性主义已经那么先锋了。动荡的17年没有什么深刻的文学创作留下,可见文革对知识分子和作家毁灭之彻底和深重。 


以前看小说,主要是当故事看情节,看完会抱怨结尾不完美,人物让人喜欢或不喜欢。但在许子东的讲述中,人物和情节当然重要,但他们都是为整体服务的,而整体,是写时代,写历史社会政治,写人性。那些动辄跨越三四十年,家族三代的故事,作者要做的背景研究丝毫不亚于非虚构,但相比较于把了解的知识重新结构化表达出来,建造出一个新世界,创造出一个个细节丰富真实的人物,这太厉害了。 


也看到了那么多好的不得了的中文。那些文字,段落,叙述风格,都是很久没有见到的,而我们曾经有过,今天也有。这些年经常有中文已死的文章被转发,我当然理解这样的观点。但还是反对这个结论。特定前提下的中文变糟糕是事实,但如果就把这些等同于中文,那未免太狭隘。只要有华人还在自由真诚的写,中文就不会死。让语言溃烂的,是目的明确的propaganda 和流量体。 但他们再强大,也不能彻底毁掉这个曾经写出过那么多伟大作品的语言。


以前只是在锵锵三人行这样的访谈节目看许子东东扯西拉,这本上下两集的大部头终于看到许教授的厉害。我向来抗拒看文学评论,其实是因为心虚,因为觉得没看过原著就看评论又剧透,又隔靴搔痒。但这本光看讲解和评论就已经深受震撼,当然也想去看那些原著。对于自己,多少也有一种文化寻根的意义。 


20. Sandy Hook

By Elizabeth Wiliamson

之前发过较长的读书笔记,就不再写了,笔记在这里。


虚构类

21. 女孩,女人,其他

By 伯娜丁·埃瓦里斯托 


英国的非裔女人群像谱,跨越了百年的波澜壮阔,语言酣畅淋漓。特别的句法读起来犹如诗歌般澎湃美妙。除了个体故事,这些女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另一个层面。母女,朋友,恋人,师生,同事,祖孙,他们之间历史的流变,创伤传递,控制或支持,都在书中形成了奇妙的张力和情感网络。


作者对性向,种族,阶级等变量花样组合,充分呈现了多样性身份,但也的确造成了因为标签化的深度欠缺,但这不是问题。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内心活动常有幽默,嘲讽,非常真诚不做作,哪怕不是生活在英国,作为在美国的异乡人读来也常有灵犀。


整体社会图景,当代文化,以及语言风格都对翻译有很大挑战。我是中英文对照着看的,中文版的还原度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感谢编辑和翻译。


22. A Girl’s Story 

By Annie Ernaux

新晋诺奖得主的一本小书。读这本书的初衷和文学无关,获得的巨大救赎则难说和文学无关。这可能是很久以来读的最私人的一本书。很有趣,在性侵这个话题上,几本小说/自传给我的帮助比深度调查,学术研究的非虚构多的多。具体说起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我们没有秘密》和这本A Girl’s Story基本上构成了我对过往人生中最耻辱经历的认知和解放过程,


“explore the gulf between the stupefying reality of things that happen, at the moment they happen, and, years later, the strange unreality in which the things that happened are enveloped”。

23. A Woman’s Story


By Annie Ernaux

还是同上作者的书。像是自己的一场回忆,对自己和母亲关系的回忆,也是一场预习,对妈妈衰老,孤独和死亡的预习。


看的她的第四本书,一直惊奇为什么明明时间空间距离遥远,她写的每本书都像在写自己,有那么多抽象或具体,宏大或精微的感受被她的文字表达出来,并且是在这么短小的一本书里。每一句话都带着力量和可以想象的空间。


看这本书是,我妈妈的飞机即将降落。四年没见,她刚70岁,经历了自己的人生剧变,要来和女儿团聚。我一边忐忑的收拾家,一边思绪万千的看这本书,看她写妈妈老年后住到自己家后的存在主义危机,和转去看护中心的风烛残年,心有戚戚。


24. The Book of Goose:

By Yiyun Li


李翊云真是很勇敢的写作者。这本书有各个角度的出其不意。从故事设置,叙述方式,故事主题,都避开了理所当然的、更容易的路。上市之前和初中的好友打了很长的电话,聊我们曾经历的侮辱和损害。正聊着,就看到这本书简介中的一段话,发给她看,收到一个流泪的表情回复。


表面上是两个14岁女孩的友情故事。在二战后充满贫穷和苦难的法国乡村,她们合谋编出故事,双簧演出,把一个人推向欧洲名利场,一个人留守原来的生活。而中间两人的性格明暗冷热发生切换,谁是更狠心的那个,谁又最后通过写下了这本书掌控了叙事。

为什么要写作,文学的意义是什么,一切故事都是真的又是假的。如果不写作不创造叙事,人们的生命还剩下什么?李翊云好会写,词句之间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封面真美。


25. The Beatrice Prophecy 

By Kate DiCamillo

一开始用听的没听进去,可能因为中世纪的设定有很多不熟悉的语境。但很快进入情节了就顺畅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故事,少年的颂歌,政治的语言,女性力量的高昂,对理性和知识的呼唤,更是爱与慈悲的信仰。


我能想象如果我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这本书确实能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充满了对人性善和美的确认。文字也不疾不徐,缓慢但充满力量。在黑暗动荡的时代,要教人民学会认字,给孩子一切他们愿意学习的知识,这些是愚蠢的统治者和他背后邪恶的军师最恐惧的东西。


26. 斑马

By 傅真


老眼昏花的看到夜里两点,看完才能放心睡。喜欢傅真一家子好多年了,而且越来越喜欢。想着自己在两个国家不断迁徙的这十多年和她平行成长,关注她和铭基的重大选择和日常生活的碎碎念。在传播平台不断切换的时代读她一如既往的长文加多图的文章形式,也是我自己在写作上有所坚持的其中一个底气来源 — 至少还有傅真和黎戈那样认真生活和思考,不按照日更周更月更的游戏规则,按照自己的节奏写作的女性啊。


从《斑马》这本书能看出来她这些年对性别,文化,宗教,社会,政治的很多经历和思考,所以显得东西塞得有一点多,前半部分有一点唠叨,但后面节奏加快,悬念迭起,最后尘埃落定万物都得到妥帖的承接。干扰最大的是作为老粉丝,总会把对她和铭基的了解带入苏昂和平川,然后大脑不停的发现错位的地方,再不停告诉自己这是小说呀小说呀!


27. 一把刀,千个字

By 王安忆

不容易读,语言看似日常,但包裹的情感和信息密度很大,很多话都有多层内涵。是倒叙,但时间空间都在不断切换。哪怕故事主要发生的南方和北方城市,法拉盛都是我还算熟悉的地方,也跟的吃力。但耐不住不甘心忽略上部撒下的勾子,疑问实在是想得到解答,只能往下看。


到了后半部分,慢慢适应了语言风格,在北方发生的关与妈妈的一切也都似明似暗的铺开,回应了之前的问题,情绪一路拉扯,好疼。睡了一觉起来以后,还是想着妈妈下落始终始终没有写出的力量。在今天书写上世纪6,70年代发生在国内的历史本来就充满挑战。而对母亲的选择和下落的巨大疑问又何尝不是今天的我们对那个年代说不清,无从说,又不能说的黑洞呢。然而母亲不可能被遗忘,成长中妈妈的缺席对家庭中每一个人的塑造就像那段历史对这个社会深刻又不被允许说清的影响。


28. The Day No One was Angry 

By Toon Tellegen 

和在在一口气读完,文字体量很大的故事书,在他主要还是读绘本的年纪。12个森林动物关于愤怒情绪的故事。像是相互纠缠的短篇小说集。


第一个故事关于蹄兔。它一生最大的渴求,就是太阳不要落下山,但这个愿望当然永远落空。蹄兔于是日日夜夜活在失望和愤怒中,因为这么卑微的愿望,太阳为什么一次都不能满足它?每一天,他都远远的对太阳喊话,直到嗓子嘶哑,脚跺到筋疲力尽,都没有人听他说话,没有人。蹄兔的内心戏那么丰富,它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在和他作对,没有人在乎他。 它一定极少被人善待,总是焦虑、自卑,愤怒,感觉不安全。我绘声绘色的读出来,内心却被一只手紧紧攥住,攥的生疼。


接下来的11个故事,没有一个放过我。我的心就在这些动物的失意, 忧伤,无力、惶惶然又偶尔幽默的境遇和对话中,无法安宁却又喜欢的紧。奇妙的是,在这些情感复杂,哲思丰富的故事面前,在在丝毫没有退缩,他如饥似渴的享受其中,一个一个的要求我继续读下去,还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经常点读此书。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仿佛既活在两个平行世界,又在说不清道不明的节点相遇,达成某些默契和理解。 


这是一本可以跨越年龄界限,苍老和天真的灵魂都爱的“童书”。


29. 想飞的熊

By 佐野洋子

一个在浅语轻言之间,让人思绪万千,久久难忘小故事。小熊和老鼠的友谊让那个我想起温暖妥帖,尽管完全不同却永远尊重对方,同时也保持真实自我的那些朋友,比如乔治和玛莎,青蛙和蟾蜍。


佐野洋子是神奇的瑰宝。能写出这样故事的她,一定也体会过并深深懂得怯懦和勇敢的相依相伴。


30. The Rupture Tense 

By Jenny Xie 


因为看见一本记录了五十多年前荒唐年代的影集,4岁随着父母来美,现在大学教授诗歌的Jenny Xie 再也无法忘记那些画面中人们的姿态和眼神。更吸引她的问题是,这段暴烈喧嚣的历史为何不再被谈论,家中的老人为何对此如此沉默,而所有这些未被审视的创伤又如何混乱了时间,刺痛又伤害我们?


阅读这本诗集对我而言是一次情感复杂的体验。另一本关联的诗集是Gewirtz的Your Face My Flag,以及这位作者是谁,他的另外一本书是什么。感兴趣的盆友可以自己搜索细节,我就不展开了。 




新年快乐,照顾好自己


今年写了很多字,但大多没有以原创的形式发在合作社的公号上。感谢在这个短视频占据了人们注意力的年代,还在读我文字的你们。


在2022年的尾巴,祝大家新年快乐,明年一切都要好起来。我也想带在在回家看太奶奶,吃小馄炖,逛小书店。


今年写了很多字,因为各种原因大多没有以原创的形式发在合作社的公号上。感谢在这个短视频侵蚀注意力的年代,还在读我文字的你们。


在2022年的尾巴,祝大家新年快乐,日子一点一点好起来。我也盼望带在在回家看太奶奶,吃小馄炖,逛小书店。


最后想说的是,哪怕时代的惊涛骇浪再高,也要在自己的小生活里努力做一点点让自己开心踏实的事情,比如专注的读几页书、听一首歌、睡个好觉,或者和亲近的朋友聊几分钟天。 


回想起来,今年对我帮助很大的,是几个人数少少的小群。我们都需要彼此信任、相互支撑、放松的倾吐,有节奏的呼吸。同温层的温暖在此刻弥足珍贵。你不需要不分时间地点,不讲前提条件的兼容并包。照顾好自己,在这样的时刻,是一切的根基。


看到这里的朋友,记得留言和转发哟。


1

END

1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那么你可能也想读:

2022年对书单:绘本篇

小乐的2021年度最佳书单

小乐的2019读书总结



- 版权声明 -


文章版权归成长合作社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请联系我们


- 关注我们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书单推荐|郑戈教授的2022年书单《人世间》送给三位班长,懵懵,胡大帅,高僧,叉总,银总2022年度书单:不能遗忘的10件“小事”2022年度中国一级市场融资事件数量下降52% ;红杉中国、腾讯投资最活跃|2022年全球投融资年报道往以明来:2022年度好书20种 |《财经》书单BetterRead 2022年度书单上新!麻省理工商学院年度书单发布,第一本刷爆外网(附PDF)2022年度书单,8本让我和孩子爱不释手的书疫情这一年,幸好还有阅读|36氪编辑部2022年度推荐书单最新!斯坦福、芝大年度书单出炉,名校学霸们寒假都在读什么?爆了!麦肯锡联手金融时报发布年度书单,这6本商业书太有料了《纽约时报》2022年度十大好书|书单是灵魂的编年史精选好书!给家长的年度书单原调《燕无歇》用阅读,见证勇敢新生|华为阅读发布2022年度书单回归经典:比尔·盖茨的2022年度假期书单这些好书,带你阅读音乐!爱乐2022年度书单国海研究 | 我们的行业,我们的2022,我们的2023!2023年已开启!快来领取老齐为大家选出的年度书单!遛狗与作文:人生两小乐趣《经济学人·商论》2022年度书单 | 一起读懂未来乌云装扮者年度书单 | 来自作者、译者、编辑、书奖和读者世界纷纷扰扰,他们为何日益笃定?|混沌学园三期同学年度书单小鸟年度书单|去年,我时常想知道那些人……全网首发!摩根大通2023年度书单发布,忍不住一口气看完…道往以明来:2022年度好书20种 | 《财经》书单《金融时报》2022年度书单发布:这15本英文书太有料了!《声声慢》送给仙班,辛苦了!2022年豆瓣年度书单发布,快来查收!全网首发!摩根大通发布2023年度书单,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万圣节前夜~真相终于大白了2023/2024年度匈牙利互换奖学金遴选工作启动,网申时间为2022年12月20日-2023年1月10日在阅读中,与勇敢者相遇 | 2022蓝狮子年度书单日本鸡头花,苏州鸡头米2022年度精选书单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