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挑战下的ESG之道
文 | 《财经》记者 郭楠 张欣培 张云 黄慧玲
编辑 | 杨秀红 陆玲
前所未有的复杂多变环境与气候挑战下,全球绿色转型在2022年艰难前行。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中国该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绿色转型?各国统一的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标准能否早日形成?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如何推进?围绕这些话题,2022年12月20日,由《财经》杂志主办、华夏基金战略支持、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提供研究支持,以“多重挑战下的全球绿色转型”为主题的2023《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暨长青奖颁奖典礼(下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减碳与增长的矛盾是绿色转型中的最大挑战。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应该,也必须走一条‘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表示。
“ESG中的‘E’是环境角度,‘S’是社会责任角度,但更多要通过‘G’的治理,来反映环境的诉求、社会责任的担当。‘G’不仅是公司治理,还有向下延展至每一个家庭、个人、社会行动人的行为治理,以及向上延伸的社会治理。”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在发言中表示。
在微观主体层面,ESG实践已经在实体企业和投融资等领域全面展开。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在发言中表示,践行ESG理念对于提高公司治理能力意义重大。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以 ESG 评级引领和促进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将成为上市公司协会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抓手。”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在《2022年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报告》(下称《报告》)序言中指出。
“过去一年,尽管质疑和争议不断,ESG投资依然稳步前进。全球ESG市场热度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降温,但依然保持净流入。中国ESG生态的参与主体日趋多元、活跃度提升,ESG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在论坛上表示。
绿色转型的挑战与应对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是经济发展、社会包容和生态平衡,但当今世界经济困境、社会矛盾、生态危机等各种力量绞合在一起,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旅程发起了猛烈的冲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目标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主席、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董事长马蔚华在论坛致辞中表示。
在《报告》中,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撰文指出,全球可持续投资的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分别是规模、“漂绿”以及全球分布不均衡。
“解决上述挑战需要各国政府及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詹晓宁表示,“中国在全球发挥着引领作用。中国可持续、绿色发展战略为可持续金融的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
政策层层递进,方案不断出台,中国展现了在可持续发展上的决心。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了“双碳”目标;202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1+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均重点提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政策指向清晰明确,中国的绿色转型该走出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刘世锦在论坛上给出了他的建议,即“增量优先、以新代旧、激励创新、市场驱动”的转型之路。刘世锦认为,创新型碳替减是实现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由此出发,应加快制定以碳排放双控为目标、减碳与增长双赢的五年规划和远景规划。
“减碳与增长的矛盾是绿色转型中的最大挑战。这个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现实经济运行和决策中经常以尖锐的方式呈现出来。” 刘世锦强调。
他建议应该实施进取型的减碳战略。该战略有三大支柱体系:一是建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的创新型碳替减市场;二是形成区域自主减排责任体系;三是加快以碳核算、碳账户为重点的绿色微观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投公司原总经理、中国证监会原副主席高西庆看来,全球经济贸易摩擦、疫情、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下,一种新经济范式正在形成,这将带来一些中长期影响。而在新范式下,ESG投资改变了此前仅考虑经济利益的局面,同时法治、德治、开放是投资成功的重要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一点必须非常重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否则,我们所讲的ESG投资就会有偏颇。”高西庆强调。
“ESG发展是全球趋势,也是共同诉求。但是ESG的发展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在遵循全球大的规律和共同特征的基础上,中国的ESG发展也一定会反映和体现中国特色。”屠光绍在论坛上表示。
“‘G’是ESG的底座,是ESG得以实施、实现的保障。”王忠民在论坛上表示,“‘G’不仅是公司治理,还有向下延展至每一个家庭、个人、社会行动人的行为治理,以及向上延伸的社会治理。”
对于“G”模选择,王忠民表示,第一步是解决先立后破的社会机制,根本是确立资产负债表、会计核算、可定价的产品,将外部性、无市场机制的东西从经济角度内部化,变成有市场的机制。在王忠民看来,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发挥了机制作用。
“如果有把外部性转向内部的市场机制,有CCER和碳配额交易市场,有完善的数据、指数、参数、标准和碳侦查等维护机制的社会力量,相信碳中和的目标会按时、高质量地有效完成。”王忠民表示。
“积极发展绿色投融资等绿色相关的服务,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是北京绿色交易所重要任务和使命之一。CCER市场重启以后,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以通过北京绿色交易所进行集中交易,实现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更好地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在论坛上表示。
资本市场的ESG探索与逆流
推动高质量发展,践行ESG理念,资本市场已经推出了行动路线图。
2022年11月底,中国证监会制定《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部署未来三年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重点工作。12月初,沪深交易所又分别制定《推动提高沪市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和《落实<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5)>工作方案》,明确未来三年“提质”工作重点。
2022年12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在论坛发言时表示,上交所采取了多重举措全面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大力引导上市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充分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大力支持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持续完善ESG信息披露规则,强化上市公司可持续信息披露;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引导国际投资者增配ESG中国市场。
实际上,中国一直在积极探索ESG的实践,构建ESG体系。早在2018年,中国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已纳入ESG信息披露框架。尤其是2022年以来,证监会与沪深交易所在推进ESG相关政策方面明显加快。
4月15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该指引在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首次纳入“公司的环境(E)、社会(S)、治理信息(G)”。这是中国证监会首次将ESG信息纳入管理指引,有利于加快国内ESG信披与ESG投资的发展进程。
此外,沪深交易所更新了《上市规则》,首次纳入了CSR(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上交所要求科创板的科创50企业单独披露ESG报告,深交所也推出了国证ESG评价办法。
可以看出,2022年证监会、沪深交易所等对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提出了更显性和规范化的要求。不仅对上市公司在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与披露、环境信息披露、重大风险情形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ESG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更显性和明确的要求,在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内容中也要求增加有关ESG方面的信息。
根据上交所数据,在2021年报中,770多家沪市主板公司主动披露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所有科创板公司专节披露ESG信息,90多家公司单独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
“证监会研究健全ESG信息披露制度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年9月,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表示,ESG信息披露既要积极也要慎重,要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稳妥进行。
强调ESG信息披露早已成为全球浪潮。目前,全球各地ESG信息披露要求陆续提升,新加坡、英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均已有ESG信息强制披露要求规定。
2022年11月28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该法案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不同,导致全球无法按照统一标准对ESG绩效进行统一评价。
尤其在2022年全球市场出现反ESG思潮。“主要原因是现阶段国际ESG信息披露准则仍尚未统一、ESG评价体系各异,导致ESG投资理念与投资回报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呈现出一定的短期超额收益。”中信证券认为。
不过,这种反ESG潮不会成为主流。
“基于反‘ESG’产品的‘负外部性’特征,叠加在国际ESG信披准则逐渐走向统一和ESG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的趋势,长期视角下,‘反ESG’产品的超额收益来源并不能获得保证,ESG投资理念与投资回报之间的矛盾会随着全球ESG投资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而消除,切实推动绿色金融及可持续发展。”中信证券在研究报告中表示。
透视A股上市公司ESG现状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ESG表现如何,各行各业的领头羊在可持续发展中有哪些实践?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与盟浪共同编写的《报告》对头部上市公司的ESG概况做了深入的跟踪研究与量化分析。
“时至2022年,面对气候恶化、疫情持续和俄乌冲突等,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出现了整体倒退。放眼全球,中国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贡献者。A股上市公司同样也是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报告》指出。
根据《报告》,2021年有121家沪深300上市公司在非财信披中提及SDGs,其中有87家公司主动与SDGs框架对齐,73家公司对照SDGs开展了行动,有51家公司已提出将SDGs的相关目标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具体来看,SDG3(良好健康与福祉)、SDG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SDG12(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和SDG13(气候行动)是目前最受国内头部上市公司关切和积极对照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报告》同时根据3A可持续发展价值评估模型,以2022年6月沪深300成分股为评估对象,以财务、创新、价值准则、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FIN-ESG)综合表现为评估内容,得到可持续发展价值得分排名居前的99家公司,即“义利99”排行榜。
2022年“义利99”排行榜中前十名分别为:中兴通讯(000063.SZ)、宁德时代(300750.SZ)、迈瑞医疗(300760.SZ)、长城汽车(601633.SH)、伊利股份(600887.SH)、隆基绿能(601012.SH)、贵州茅台(600519.SH)、国电南瑞(600406.SH)、恒瑞医药(600276.SH)和中国建筑(601668.SH)。
此外,《报告》指出,2022年“义利99”榜单上市公司对“双碳”目标的实践行动比上一年更为积极,碳绩效、信息披露等各方面表现均有所提升。与沪深300上市公司相比,“义利99”上榜公司作为A股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先锋队,在“双碳”目标实践议题上的积极性显著高于沪深300平均值。
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CEO(首席执行官)、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创始秘书长白虹在论坛上用“饺子-桌子-房子”的隐喻,阐释了“经济-社会-环境”发挥的不同作用。“‘饺子’代表着经济发展,‘桌子’代表着社会治理,‘房子’代表着环境生态。如果桌子塌了饺子就吃不成了,如果房子塌了,不要说吃饺子,人的安全都受到了挑战。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和环境必须协同发展,秉承长效机制,实现‘义利并举-义利转化-义利双升’”。
作为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在政策、市场等合力之下,争相发力探索ESG理念的本土实践路径。
在2022年12月20日的论坛上,招商轮船(601872.SH)董事、总经理王永新表示,推动“双碳”战略,倡议“三少三多”,即少一些投机,多一些实干;少一些概念炒作,多一些理性发展;少一些单打独斗,多一些系统构建。
王永新介绍,招商轮船在ESG方面的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向:易增量、减存量和控变量。具体包括,以能源结构调整为核心推动甲醇等动力船舶的应用示范,签署甲醇订单意向,向新能源革命迈出了第一步;逐步处置高耗能船舶基础上加大了船舶减排技改的投入,风帆助推30万吨油轮探索已经从第一代升到第二代;以数字化运营为核心,通过优化航速、航线和有效运力,提高船舶精细化能源管理和碳管理的水平,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
作为中国科学院环保产业平台,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为主业的中科环保(301175.SZ)则更聚焦于自身的环保科技开发。“世界经济都在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依赖型转变,中国要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巨量的市场空间还需要去开拓。”中科环保董事、总经理栗博在论坛上表示。
“研究显示,中国每年的固体废物产生量超过100亿吨,如果不加利用、变废为宝,将带来严重的污染,比如工业固体废物、养殖垃圾、市政污泥等。此外,100亿吨的固体废物中蕴含了大量的能源和与能源相关的资源。”栗博表示,市场机会也正在固体废物的减污与降碳的协同增效上。
“使用合成生物学创新技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有助于打破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构建新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业化道路,助力碳中和。”中科欣扬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董亮在论坛上表示。据董亮介绍,中科欣扬是一家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的研究与开发的公司。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利用生物资源在细胞厂内进行物质转化,通过系统性的设计和改造,可实现碳元素对闭环循环,降低原材料成本。
“合成生物学大部分反应在微生物或酶的作用下进行,反应条件更温和,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工业过程能耗15%-80%,减少空气污染50%-90%,减少水污染33%-80%。”董亮说。
ESG投资如何坚持长期主义?
资管机构的ESG实践同样是一场马拉松。
回望过去的2022年,“黑天鹅”事件轮番上演,可持续投资也经历了许多严峻考验。主流ESG评价体系受到质疑,油气公司股价攀升,而新能源、ESG主题指数走势一度不及大盘。可持续价值观、ESG投资是否依然有效?对于资产管理者,ESG原则是否依然值得坚守?
“尽管质疑和争议不断,ESG投资依然稳步前进。”李一梅说。
根据晨星的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受到能源价格飙涨、各国中央银行提高利率等影响,全球传统基金出现了2498亿美元的净流出;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基金的资金流入相对2021年同期也大幅放缓,但依然实现了1340亿元的正增长。
晨星解释,可持续基金之所以仍保持正增长,是因为在乎ESG的投资者反而不那么在乎短期的净值波动,比受收益驱动的传统投资者在市场波动下的“黏性”更强。这也体现在不同绿色程度的基金的表现中。欧盟的SFDR把基金分为深绿(Article 9)和浅绿(Article 8),晨星发现,Article 9基金2022年实现了净流入,而Article 8基金净流出,但比普通基金的净流出小很多。
ESG投资也在顶层设计和政策推进中日渐主流化。
在本届论坛上,《财经》杂志联合华夏基金与社投盟共同发布了《2022中国ESG发展创新白皮书》(下称《白皮书》)。据《白皮书》总结,中国ESG生态的参与主体日趋多元、活跃度提升,ESG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内地PRI签署机构的资产管理规模从2017年时的3248亿元,增长至2022年9月末的14.78万亿元。
“五年间占公募行业总规模的比例从3.54%跃升到55.91%,这表明中国公募基金市场的半壁江山都主动遵守PRI原则。”李一梅表示。
大型资产管理者对于可持续投资理念的接纳程度上升,为ESG投资体系提供更多长期资金支撑,其中全国社保基金会面向国内启动可持续投资产品招标尤为引人注目。
“ESG投资有助于养老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帮助培养投资者的长期投资意识,而大体量、长周期的养老资金也有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国养老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已经率先开展了ESG投资试点,给我国的养老金ESG领域投资开了一个好头。”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说。
刘建平认为,养老金的避险属性、长期属性、公共属性使它更倾向于稳健的投资风格,更关注社会效用。“未来中国养老金也可以在ESG投资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养老金投资者在争取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可以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天然伴随着长期主义。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表示,风险投资天然伴随着长期主义,因为VC从项目投资到退出,周期多为十年以上。碳中和是未来二十年的投资大主题,既有经济效应,又有社会效应,呼吁长线资金的加入。
对于未来的投资机会,刘二海认为,碳中和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是解决能源问题,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科技和规则毋庸置疑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从电动汽车引发的汽车、能源、人工智能三场大变革中,可以看到,市场的力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美绿色基金首席投资官、合伙人吴竺认为,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碳达峰过程中需要大量清洁能源的引入,不是简单的不再用煤。能源全生命周期包含能源生产、储运、利用和最终循环回收,四个环节都应该发生巨大的变化才有可能综合实现碳达峰目标,而不是不再使用高排放的能源”。
“2020年我们通过制定全球私募股权ESG政策。通过评估和管理ESG、监管与地缘政治问题,我们致力于达成更强大、更优异的业绩,同时对被投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带来积极影响。”KKR ESG团队副总裁Erika Leung Rodriguez对《财经》记者表示。
ESG投资的长期理念和投资收益是否能匹配?中诚信集团首席执行官马险峰认为:“投资(ESG)的财务回报和环境效益回报,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可以兼顾的,不是矛盾的。”
中诚信集团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建立了上市公司ESG数据库。“有ESG评级数据库以后,我们能够引导公募基金、券商资管朝向ESG评级好的方向去配置资源,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回报和环境回报基本是一致的。”马险峰称。
(《财经》记者冯奕莹对此文亦有贡献。本文刊于2023年1月2日《财经》杂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