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该遵循的与该警惕的
回归常识,就是用确定性的观念气垫去兜住不确定性的从天而降。
撰文 | 佘宗明
当我们学会朗诵「时代的一粒灰,落到……」的时候,时代往往会前来打断,说我给你表演个沙尘暴。
戴老板的这段话,或许言表了很多人对刚逝去的2022的真切感受。
一句「往事不可追」,显然没法将2022轻易从我们的记忆U盘中格式化。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的古代人类面临的三大毁灭性灾难——洪水、瘟疫和战争,2022年一个都没落下。
亲历的很多情形,则让许多人在「大时代刺穿小时代」中体会到了马克·吐温说的那句:让你遇到麻烦的不是未知,而是你确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
既然如此,那在趟过2022的泥泞后,人们该从中长些记性。
以往课本没有教会很多人某些常识,疫情该教会他们了。若是疫情都不足以教会他们,那只能说,他们白白挥霍了自己所承受的那些际遇。
在2023年,我们该遵循那些该遵循的,警惕那些该警惕的。
不确定性不会因为岁序翻篇就自动消散。迎击不确定性的方法论也许有很多,但有一条绝不可少:回归常识。
哈维尔说的「人和社会的出路,是生活在真实中」,是回归常识。
胡福明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回归常识。
回归常识,就是用确定性的观念气垫去兜住不确定性的从天而降。
01
2020年3月8月,美股熔断,股神巴菲特说:我活了89岁,也只见过一次。
但随后10天内,他就见到了4次,不少人当时借此玩梗:巴菲特才见过5次,我就见过4次了。
而这类见证历史的既视感,在之后的近3年时间里来得更频密和强烈。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像是海啸般汹涌而至。太多嘘的一声,成了嘭的一响之后的尾音。
随便在时间轴上截取几个横切面,上面的纹理都复杂得如同集合了N个编年体史书的主线。
在六七年前,面对着特朗普当选、英国脱欧,许多人还在「怀旧乌托邦主义」的河流里溯洄。
没曾想,那只是全球大变局的序幕。这两年的新冠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外加经济危机、地缘冲突、能源困局等,都让人目不暇接。
▲眼下各地云开疫未散,减少感染潮对脆弱人群的冲击是防疫重中之重。
冲击接踵而至,很多冲击波还因为向尾端的传导而被人们深切地感知,比如贸易摩擦,比如对华为断供,比如制造业回流现象,比如供应链迁移。
这背后就是大陆架碰撞:世界第一强国(以科技等为指标)与大国(以人口论)在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长达30年的分工合作(裴培语),随着双方既有平衡的打破而出现变化。
而疫情的改变之力,也让人们对贾雷德·戴蒙德们的预言有了贴身感知。
大变局跟大变局嵌套,又会串起一堆小变局。它会影响经济社会的运行轨迹,也会浸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
2023年已至,可就在这些天里,广袤大地上仍有许多人正跟发烧和咳嗽硬扛,对许多老人来说,这个寒冬也很难熬。
当时代巨轮将我们载入深海,我们总想找到历史望远镜看到远方的希望灯塔。
但谁也无法否认,常识的罗盘也能帮我们定向——或者说,能让我们在迷雾当中有所持。
02
就当下看,随着严控封印解除,「拼经济」已经成了多方共识。
太多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经济的问题。
而用发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依旧是解颐之方。
可以看到,在当下,很多景象都在注解那句老话:
多名经济学家和券商建议将2023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以上;
阿里将新年关键字定为「进」;
很多企业调高2023年发展预期目标……
而在推动经济复苏成了置顶事项的背景下,很多常识显然该被一说再说。
这类常识可以一列一大堆,但置于当前形势下,有些常识显然应该被浓墨强调。
比如,要坚定支持民营经济。
又如,要坚持拥抱开放。
在不确定性弥散的当下,重申这些常识,也能在不确定性的洪流直下之际筑牢确定性的堤坝。
03
就支持民营经济而言,单就提法来讲,相信这不会有太多的反对声。
林毅夫说过: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奇迹当中的奇迹。
时至今日,民营经济的「56789」地位也显示了它的不可或缺性:不论是就业,还是税收,都少不了民营经济的支撑。
以至于财经作家吴晓波一再吆喝:民营经济不再是中国的草根经济,而是树根经济。
这几年,在嘈杂的舆论场内,每当「民营经济离场论」「国该进民该退论」抬头时,总有不少人都在用数据用事实用经济学原理去反击。
▲「民营经济离场论」遭到不少人士批驳。
但比起显见的荒诞论调,那些隐蔽的反民营话语弊害也不容小觑。
他们未必会说「民营经济该离场」,但他们可能会说,××互联网平台该倒了。
他们未必会说民营经济不该支持,但他们可能会说,该由国家接手统一来××了。
他们对支持民营经济的认知,仍停留在概念上,没意识到支持民营经济可以拆解为更多细微的议题,如少说「一鲸落万物生」,如鼓励企业家精神慎扣资本家帽子,如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更多领域。
支持民营经济,原本是个该有层层合格验收的系统工程,要为民营企业解人才、技术、劳力、融资、税费、用地、资源之困等,可在有些人眼中,喏,有纸上画的那个大碗宽饼还不行?
支持民营经济,也该有全面认知,看到民营经济的不足但别轻易描为原罪,看到民营经济的短板但别简单地打击,可在有些人那里,「规范是为了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并未得到充分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专门指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而国家发改委方面日前也指出,2023年,我国将继续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加大对民营企业纾困帮扶力度和民营企业的产权保护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疫情过后,经济复苏期的「K型分化」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而要让民营经济避免成为K型的下半截,「坚决支持民营经济」是大前提。
04
就坚持拥抱开放来说,开放也是值得笃定坚持的东西。
郑永年就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大法宝」归结为改革、开放、创新。他认为,三大法宝中,开放是最重要的,中国过去的几十年都是以开放促改革,「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往往是开放,更大的开放,才能倒逼改革。」
开放也是某些秩序的放开。道德拉斯·诺斯说的权利开放秩序,跟对外开放往往相通。
如今,疫情的影响渐次抹消,为开放卸下了一大掣肘,「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见诸行动的空间也就大了。
毋庸讳言,在民粹、疫情等多重因素夹击下,有些人已给全球化判了死缓——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若干天前就说,「全球化已经接近死去,自由贸易也几乎要死了」。
但「走出去」与「引进来」成开放双螺旋的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就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与助益者。将开放的大门越打越开,以更好地跟全球融通,也顺理成章。
为外资进入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人才流入创造更好的引才生态,是开放的重要内涵。
这对应了郑永年说的「三大经济开放系统」之二:开放的金融系统;开放的科教人才系统。
他说的另一个系统——「开放的企业系统」,则需要企业间的协同:按他所说,美国的很多行业因为企业之间互相开放,所以美国可以做世界规则、世界标准。而我们的国企与国企、国企与民企、民企与民企之间经常是互不开放,导致只有恶性竞争,而不能形成合力。
也就是说,拥抱开放需要的是多方位的开放,包括产业间、行业间、企业间的互通与开放。
唯有充分开放,才能一起做强。
05
强调支持民营经济和拥抱开放,无非是重申常识。
当常识被更多地遵循,底线性的共识才不会崩圮。
随之而来的价值公约数,也会带来的更多的确定性,进而强化人们的信心。
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塞内加说:「缺乏信心并不是因为出现了困难,而出现困难倒是因为缺乏信心。」
而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恢复人们的信心——这需要用常识筑牢共识的底座。
在用遵循常识提升人们信心的同时,也得警惕那些跟常识反向而行的流向韭菜脑的蛊惑与煽动。
这其中,尤其要警惕的,是部分学者归纳的「三仇」心态——渲染民营经济(或资本)的原罪,抑或是拿所谓的经济在地性阻击开放必要性,都是其外在体现。
▲很多歪论都是与常识背道而驰。
它们动辄假网络民意之道以行之,但毒害的却是营商环境与开放生态。
你说民营经济很重要,要不是互联网平台夯实的供应链底座与数字化基础设施,抗疫期间的保供压力会更大。
有的人会选择性无视。
你说拥抱开放很重要,不能在凸显「内循环」价值时把双循环中「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意义给抹杀了。
有的人会假装听不见。
到头来,那些有毒的民粹话语,也无形中充当了「信心杀手」的角色。
在很多复杂形势为企业罩上了多重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显然不能任由这类易冲向失控的情绪再给企业和社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
这就需要,更多人经此一疫后更多地遵循常识,警惕那些跟常识背道而驰的谬误。这样才能有所持。
可以预见,2023不会太容易。
我们仍需要穿越寒冬。社会仍需要信心。
作家张子选说:我曾看到一个时间旅人,从身上拍落两场大雪,由心里携出一篮火焰,独自穿过整个冬天。
而常识,就是我们心中该有的「一篮火焰」。
✎作者 | 佘宗明
往期精彩回顾
©
敬请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