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领 | 新加坡英语SAP Learning English Workbook 1-6年级,是怎样一种神奇的语言?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新加坡英语,来自新加坡主要的教育辅导出版社SAP(Singapore Asia Publishers),小学一到六年级都有。
这一套是英语综合练习册Learning English,从语法、词汇、阅读和写作四个方面,帮助孩子全面提升英语能力。
说起新加坡,不得不承认他们英语水平很好。据说新加坡的孩子在二年级就要把英文版《哈利波特》读下来,这和英美国家的孩子基本上是同步的。
新加坡教育的zui大特点,就是“中西合璧”:骨子里是东方人的学习风格,和中国更接近,又接轨了西方的语言学习理念和方法。
新加坡的教育部就规定,在英语上,孩子除了要积累基础语言知识,还需要在实际生活中真正理解、运用语言,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新加坡本地孩子在用的英语练习册,覆盖小学(G1-G6)阶段。借助这套书,孩子在课余时间跟着做一做,有限的时间里基本掌握到新加坡英语的精髓。
如果有兴趣带孩子接触新加坡的英语教育,或者未来有计划送孩子去新加坡上学,希望提前准备起来,这套书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一、新加坡人英语水平高,学习方法值得借鉴
①新加坡人的英语水平排全球第六,亚洲第一
如果说新加坡人的英语比我们好,估计没人会感到意外,他们国家的官方语言就是英文啊。虽然理论上早已全民英语,但是新加坡直到zui近才真正扬眉吐气。
在2016年版的EPI英语能力排名里,新加坡达到了全球第6的“超高水平”,第一次成为亚洲英语能力zui强的国家,在19个亚洲国家与地区中排名第一。
可以说,新加坡已经成为了全亚洲英语zui好的地方。
②不仅仅是学英语,更注重在生活中把英语用起来
新加坡人的英语水平在整个亚洲首屈一指,同样是华人社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纽约时报》的文章指出,新加坡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他们在英语上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英文学习与阅读策略计划”(Strategi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nd Reading,简称STELLAR)。STELLAR的核心是,学英语,不光要重视对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还会让孩子真正理解、运用语言,也就是 “两条腿走路”。他们把语言不仅当作工具,而且当作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注重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把语言学习的目标定得不光实际,而且高远。
最近,我们的中小学英语课程也越来越注重对英语的实际运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进步空间。因此,新加坡孩子学英语的两条腿走路方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3、新加坡的考试难度大,对英语的要求非常高
和中国一样,新加坡的孩子也会经历很多考试。大部分学科都是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出卷与批改,英文考卷的出题者和批改人都是英国人,也就意味着新加坡学生的英文能力,必须赶上英国学生的一般水平,才可过关。
那新加坡的英文考试,容易及格吗?答案是No!新加坡中学的英文阅读理解试卷,都是解答题,从原文中照抄是很难拿分的,必须要理解了才能答出来。
正是因为对英语的高要求,新加坡学生平时学到的英语难度也比较高。在新加坡,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被要求流畅阅读原版的《哈利波特》,这和英美国家的孩子基本上是同步了。
Learning English是新加坡小学生会用的课外练习册,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新加坡孩子在每个年级,英语学习的难度和目标。
二、为什么这套书适合中国孩子用?
新加坡英语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骨子里是东方人的学习风格,和中国更接近,又接轨了西方的语言学习理念和方法。对于中国孩子来说,新加坡英语是很值得考虑的选择。
在新加坡非常畅销的两套英语练习册,来自新加坡主要的教育辅导出版社SAP(Singapore Asia Publishers),他们曾荣获国际“年度教育出版社”。这两套书非常好地体现了新加坡英语的学习方法和内容。
①“两条腿走路”:先积累语言知识,再学会实际运用
前面提到过,新加坡的英语学习,不光教会孩子基础的语言知识,比如词汇、语法的积累,还会引导孩子真正理解、运用英语。
②融合先进的英语学习方法,和国际接轨
这套书融合了英美国家的学习方法和理念,让新加坡学生能更快融入到国际环境中。
很多孩子在阅读时候,好像每个词都看懂了,但还是理解不来,其实是缺少了阅读理解的技巧。阅读技巧,就是帮助孩子读得快、读得懂、读得透的一些基本方法。
在国外,孩子学到的常见阅读理解技巧包括:
Main Ideas & Details 总结文章的中心观点,找到和观点对应的论证细节
Compare & Contrast 找到文本的逻辑关系,比如对比关系
Cause and Effect 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Sequencing 排序
Fact & Opinion 能区分文章中哪些说的是事实,哪些表达的是观点
这些技巧在这套书里都有所体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