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外学科培训会适度放开吗?
来源 | 南方周末
作者: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2022年年底,中央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全面规范校外教育培训行为,稳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
据此,笔者判断,2023年义务教育校外学科类培训会适度放开。当然,这不是放开到2021年“双减”之前的水平,而是在“全面规范”的总基调下,给具有合法资质的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以此满足部分受教育者的差异化教育培训需求。
需要指出,适度放开不是背离“双减”精神,而是对之前过度、加码执行“双减”政策进行纠偏。我国各地在落实“双减”政策时,存在“学科类培训机构越少越好,没有最好”的治理思维,把压减多少学科类培训机构作为治理的成效,这是严重的“目标偏移”。
这种治理思路带来的问题是,具有合法资质的学科类培训机构越来越少,且“寸步难行”,而没有合法资质的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野蛮生长。这非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家长的焦虑,反而制造更多乱象。不少原教培行业的从业人员,变身“住家教师”,违规开展培训,从以前的合法就业变为从事非法活动。
对于隐形、变异学科类培训,2022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二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4年6月,学科类隐形变异培训防范治理的长效机制得到健全,治理工作态势持续向好,隐形变异培训得以全面清除,有力确保“双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要实现这一治理目标,也必须适度放开学科类培训。否则,只要学生、家长存在对学科类培训的需求,不能从公开、合法的渠道满足这一需求,就必然会出现地下市场。
虽然我国教育部门也在想办法疏导家长的培训需求,包括要求学校教育提质增效,课后服务全覆盖,提供假期托管服务,并引导家长转变理念,但是,由于中高考制度,还是用单一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录取学生,因此,就必定有家长通过培训提高孩子考试成绩的现实需求。另外,不论学校教育怎么提质增效,也难以实现充分的个性化教育,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在校内“跟不上”或者“吃不饱”的学生,选择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也是很正常的。从这一角度看,适度的校外学科类培训,也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差异化教育需求,是办令人民满意教育的组成部分。
此前,校外学科类培训的主要问题,是通过提前教育、超前教育,以及焦虑营销,制造“全民培训”,这完全可以加强规范进行解决,如在对学科类培训进行前置审批的基础上,进行备案审查、过程性监管,要求所有学科类机构均不得进行提前教育,并不得发布广告。这方面的监管体系,已经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建立起来。
具体到何为适度,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体量、比例适度,机构只要具有相应资质条件,应允许其经营;二是培训时间适度,不宜一刀切禁止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开展学科类培训活动;三是政府指导定价适度,一些地方制定的学科类培训机构政府指导定价,主要是“逼退”培训机构,而不是让其规范经营,因为按照这一定价收费,机构基本无法生存。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治理,必须实事求是。
原标题:《义务教育校外学科类培训会适度放开吗?丨开年十大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