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行业将打开全球战略新格局! 中美两国的芯片交锋,2023全球市场迎来冲击性变革
中美两国的芯片交锋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芯片早已成为各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芯片领域的交锋也越发激烈。过去30年,中国最大的进口商品确实是原油。 近年来,芯片取代石油,成为了中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中国进口最多的是芯片每年花费3000亿美元左右,接着是石油,每年2500亿美元左右。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指数级增长的典范。摩尔定律以芯片的指数级发展命名。芯片作为万亿美元级别的产业,也实现了价值链上复杂的分工与协作体系, 不论是全球原油市场还是芯片市场,买卖双方均是相互制衡关系。而在未来不论是中国自研芯能力的持续提升还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比重的持续提升,都在大形势层面决定了,中国的芯片话语权,只会更重,不会更轻。
芯片市场:买卖双方均是相互制衡关系
去年8月美国通过了所谓的《芯片法案》,限制全世界的芯片技术流入中国,遏制中国高端制造的目的很明显,企图将隔绝在这一领域之外。实际上,芯片战争已经成为大国交锋的终极竞赛,芯片行业也是一段全球化的历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这不长的发展历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每个经济体的产业政策、人才培养以及外部竞争格局的塑造都息息相关。
根据去年12月发布的《2022嘉兴经开·胡润世界500强》显示,戴尔科技跌出榜单。苹果是唯一价值保持不变的公司,仅下跌3%,小米下跌三分之二,日本的任天堂下跌三分之一。而芯片的竞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美总统拜登刚签署芯片法案,妄图打压中国芯片、将全球芯产能向美国转移,西方就对华发动“芯片战争”,随着全球主要类别芯片价格出现雪崩,对半折价乃至折价八成,中美之间在芯片领域真正的较量已正式开始。
说到芯片,小到平时使用的智能手机,大到登月用的超级计算机,芯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凡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芯片。中国用这些芯片生产了全世界90%的电脑、手机和家电,但这一进口数据,使得我们“世界第一IT产品制造国”的名头,看上去有点虚。
图 | 2017-2021芯片进口数据
芯片战争这场竞赛并不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早在冷战初期便已经初现端倪,1947年晶体管正式问世,如今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半导体技术更迭也由此开始,全球的战略格局也受到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今年以来,美国100家上市半导体企业的总市值,蒸发了1.81万亿美元,约合13万亿人民币,而前10大市值公司,在里面占到80%。跌得最狠的是AMD,跌掉了58%,英伟达跌掉了54%,台积电跌掉49%。
暴力重塑芯片行业的方式不可取
不论是全球原油市场还是芯片市场,买卖双方均是相互制衡关系,美方妄图以强权违背市场规律行事,既是在进一步成为全球市场混乱的祸源,也注定是在持续耗竭自身霸权。以韩国为例,美国利用驻韩美军及自身产业链上游优势施压韩国加入对华芯片围堵,但中国市场占据了韩国芯片产业出口量的六成以上,韩外长访华期间与中国外长共同声明“确保供应链稳定”。而不论是中国自研芯能力的持续提升还是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比重的持续提升,都在大形势层面决定了,中国的芯话语权,只会更重,不会更轻。
图片来源:一号哨所
另一方面,由于芯片产业工业明珠的属性,美国527亿美元的芯补贴在全球其他规模较小行业足够引发行业震荡,但在市场规模以万亿美元计的芯片产业,这一补贴远远起不到重塑全球芯片市场格局的作用,而从去年美国强迫台积电等企业交出机密市场数据时便已经说明,在“芯片战争”领域,美国更多采取的是制裁大棒,而非依循正常市场规律。
图片来源:网易
全球经济在近两年持续发生大幅震荡,这一震荡以美国的各类操弄为中心,以美国为祸源地向全球辐射扩散。以芯片价格为例,美国发动对华贸易战、对中国主要芯企穷尽心思进行打压后,全球芯价格大涨,芯产能亦随中国高端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持续扩增,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贡献了最多的产能增量,随后爆发的新冠疫情,重创了中国以外全球各地的芯片产能,供不应求情况下芯片价格进一步上涨。
中国的芯片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同时也受到美国及其盟友的制裁,然而我们关于芯片的探索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时便已经开始。1973年组织考察团前往日本考察时,仍与日本存在很大差距,当时NEC愿意将3英寸的生产线转让,当时的国内环境却十分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引进生产线,只能遗憾放弃。此后越来越意识到半导体的重要性,1980年代更是开始技术攻关,而直到21世纪之初,才迎来新的转机。
近年来,华为公司也历经多年实现了技术突破,在与美国的博弈也使我们在芯片领域受到诸多制裁。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并没有退缩,然而造芯片甚至比造原子弹更为困难,目前,芯片领域被美国及其盟友把持,想实现技术突破也要历经许多困难。目前已经在部分领域获得了进展,尽管并不容易,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最终能够摆脱美国的限制,甚至实现后来居上。
图片来源:网易
当今的美国已成为全球芯片行业的一头横冲乱撞的犀牛,妄图以暴力重塑芯行业形态,但与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战类似,其带给全球芯市场的,无可避免地是破坏和凋零。日趋衰弱且奉行零和博弈的美国注定无力带动全球芯行业一同“重启”,其无视各方利益的单边做法越多,便在越快损耗自身的全球存在。
回顾日美芯片之战,能给中国哪些启示
在华为被美国卡脖子后,很多人提出了这样的灵魂拷问:为什么中国造不出高端芯片?原因内外皆有。说到芯片技术本身。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曾提出“摩尔定律”。即每隔24个月,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会增加一倍,性能会提升一倍。因此,芯片的技术更迭非常迅速,每隔一两年就会更新换代。这是一场吃力不讨好的竞赛,刚花了几年实现某项工艺的突破,之前的领跑者就已经跑到了更前面,制程工艺间的差别犹如制造自行车和钟表之间的差距,说的残酷点,我们刚突破的,可能就是被玩剩下的。
图片来源:今日头条
对比30年前日本的那场芯片战争或许可以获得一些启示,1980年代前五年是日本半导体芯片企业的高光时刻。30年前的日本输掉了芯片战争,仅仅30余年,已经少有人记得那场在日美之间爆发的芯片战争。这一战,日本人输得干干净净,从高峰时占据全球近80%的DRAM份额,跌到现在的零。这场芯片战争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国际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竞争理论在大国产业PK中,只是一个美好的童话。
日本人的玩法截然不同:集中力量办大事。1974年,日本政府批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确立以赶超美国集成电路技术为目标。随后日本通产省组织日立、NEC、富士通、三菱和东芝等五家公司,要求整合日本产学研半导体人才资源,打破企业壁垒,使企业协作攻关,提升日本半导体芯片的技术水平。
日本的计划也差一点儿夭折,各企业之间互相提防、互相拆台,政府承诺投入的资金迟迟不到位。关键时刻,日本半导体研究的开山鼻祖垂井康夫站了出来,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将各怀心思的参与方们捏合到一起。垂井康夫的说辞简单明了:大家只有同心协力才能改变日本芯片基础技术落后的局面,等到研究成果出来,各企业再各自进行产品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孤军奋战的困局。
让美国感到窒息的是,日本的存储芯片不仅量大,质量还很好。1980年代,美国半导体协会曾对美国和日本的存储芯片进行质量测试,期望能找到对手的弱点,结果发现美国最高质量的存储芯片比日本最差质量的还要差。纵观日美芯片战,是否掌握重组全球产业链的能力,才是贸易战中决胜的关键,市场份额的多寡不构成主要实力因素,这也是日本输掉芯片战争的关键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红色文化网
而在未来,中国公司想要在芯片上有所超越,可以回顾下隔壁邻居的发展史。顶尖的人才、完善的政策、雄厚的资本和前沿的设备缺一不可。从2018年到现在,上千家新的芯片创业公司出现在工商登记簿上,不少声量庞大,但仅有少部分量产,商用更是寥寥无几,泡沫大量存在。5年过去,这批敢于挑战最难产业的勇士或许将对包括汽车、服务器等行业带来冲击性变革。中国市场需要更多实干家,用不喊口号的方式,为半导体产业撕开多道缝隙。
资料来源:吴晓波频道,经济学人,虎嗅app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推荐
2023年亚洲或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年行业趋势与机会展望
查看完整榜单,历年榜单与新闻稿请登录“胡润百富”小程序,或咨询胡润百富客服(hurun-1999)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