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卷的年轻人,都去B站写诗了
2023年的第五天,有人发了一本诗集。
诗集的作者不是余秀华,不是西川,不是西渡,也不是写小说的莫言和余华哥俩。
仔细一看,诗集的作者是“B站网友”,而整理挑选了这些诗歌的则是做过游戏、拍过电影的B站。不论是网友还是B站,看上去似乎都跟出诗集这件事八竿子打不着,这种组合也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
但是实际上,如果你了解B站,你会发现网友写诗的浪潮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近两年的评论区里总会出现诗歌的影子。在这些诗中有人用梗随手写下无厘头的打油诗,有人怀着严肃的心情在创作诗歌,还有人尝试旧体诗词。即使不自己写诗,也会有人搬运喜欢的诗词来表达当下的情绪。
这届年轻人,到底是从什么时候、怎么就开始热衷于写诗了?
卷不动了,我要写诗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是不写诗的。
上一次听到一首诗,似乎还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北岛、海子、顾城,还是“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再上一次,可能是鲁迅郭沫若,也可能是李白和杜甫。而并不身处这些时代的普通人,似乎和诗歌绝缘了。
直到2020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在B站上传了第一期写诗鬼才的视频,说有很多网友会在后台发给他自己写的诗、请老师点评,大家才终于发现,原来有很多年轻人一直在尝试创作诗歌,而网友们也终于开始大胆在评论区或自己的动态里上传各种各样的诗歌。
戴建业老师发布的视频,燃起了年轻人写诗的欲望
当然,其中还包括这样的,“想不到 / 此时此刻 / 朕 / 连一首诗 / 都做不出来”。
与此同时,B站UP主有山先生的网友诗词大会系列、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的B站年度诗人大赏等,都在评论区、弹幕里聚集起了大量的诗歌,数量甚至已达数万。
有山先生发起了B站网友诗词大会
写诗其实一度是一件不那么“正经”的事情,对于今天年轻人的童年来说,即使是看一本现在意义上的严肃文学,都有可能会被扣上“看闲书”的帽子;长大后面对以内卷出名的职场,哪怕业余时间写诗,听起来也是一件至少是非常特别的事情,是高情商的人会问你“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的那种特别。
而翻开网友或有意、或在不经意间写出的诗,会发现他们在诗中寄托着对未来的愿景,也倾诉着生活中的压力。对比这些诗和前几代的诗,你可以看到年轻人的生活、思想变化的清晰脉络。在其中让人最过目不忘、深有同感的,莫过于描写职场、工作的诗歌。
在这些诗歌中,盛着年轻人新的叛逆。
其中不乏玩梗的评论区“叛逆诗人”
“我在办公室坐着 / 老板也在办公室坐着 / 我不知道老板在干什么 / 老板也不知道我在干什么”,这是网友@神奇的独白笔下的《上班》;“想买一张轮船票 / 去三亚冲一朵海浪 / 到最后 / 却买了一张地铁票 / 去生活里陪一脸苦笑”,这是@挖山先生笔下《社畜的旅行》。
有人觉得自己和一卷手纸没有区别,甚至有人“想变成一个屁”,为的是“用狭窄的一生 / 亲吻万物 / 被呼吸”。
还有人在下班的路上看云、看塔吊、看天牛、看女孩子的大腿男孩子的胸膛,“但我是一个极其叛逆的人,我就是不看路”。
这些描写上班生活的诗写得异常直白,某种程度上映照着“年轻人开始写诗”这件事情背后的心理因素之一:在职场卷累了,他们需要一个新的归宿,而这个归宿就是诗歌。
拒绝在职场内卷的这一批人,往往是从大学内卷成长起来的,全国爸妈“上了大学就轻松”的统一说法,早已被证伪。随着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增大,大学教育中存在的竞争也被无限放大。每一次竞赛都是全面竞争的场地,每一分的成绩都尤为重要,数据崇拜、竞争主义和输赢游戏一直是大学这座象牙塔里若隐若现的副调。
很遗憾的是,很多人如此打破头努力,为的其实还是一个更广阔的未来。但是随着一套现成的成长模板继续长大读研、进大厂、考公,会发现竞争一直都在,允许年轻人“写诗”的空间不算太大。在内卷的环境中,快速发展的生产力却未能缩短劳动时间,2017年中国工资劳动者的周净工作时间为48.9小时,平均每个工作日工作时间接近10小时[1]。
加班到深夜是年轻人的常态 / 视觉中国
这种模板对年轻人来说其实是有点“紧”的,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巨头“大厂”和创业“小厂”的年轻人正在逐渐被归入两个相对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而这种区隔从毕业院校的等级划分就已经开始,持续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轨道,想要偏离轨道是一件困难的事[2]。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崛起的时代一起奋斗的一代人,往往会教育子女往上拼、往上走,营造出的是一种务实的、理性的、重视效率的职场文化。而现在的打工人在看清了老板给的仨瓜俩枣,看清了996并不是福报后,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思维思考,写诗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思考的结果。
在这些诗歌背后,年轻人的职业观、职业选择,比你想象的更多元。
2023,
我想做一点“无用”的工作
要从事什么职业这个问题的答案,近年来的变化越来越大。
往前数十年,最受欢迎的职业是律师、医生,家长心目中最有前景的工作在银行;往前数五年,年轻人最想进的可能是互联网大厂,多少互联网公司为应届生开出的天价年薪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神话;而到了最近几年,“求稳”重新回到年轻人的视野,2023年国考报名总人数突破250万[3]。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参加考试 / 图虫创意
但是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最近几年似乎尤其难以找到。一方面年轻人扎堆考研考公,另一方面还有一批年轻人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们开始拒绝现有的模板,开始从事一些与众不同的工作,开始有一些不同的想法。
有人不断走进相较于传统行业而言更“新”的职业,尝试人生不同可能性。
在前几天,UP主衣戈猜想的视频《2022职场青年自救实录》里,第一位出场的大哥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进过的行当横跨影视业、地产业、钢铁业,做过的副业包括但不限于群演、网约车、视频剪辑、代驾。这种在上一代人眼里可以被定性为“没有正经工作”的状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则无可指摘,是“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是“试着在生计里生活”,是摸索人生方向时的正常过程。
毕业即失业的大哥,啥行当都干过
从2014年就开始接触和运营公众号的UP主阿扶frits,在2019年时裸辞,决定成为一名全职UP主,尽管他选择全职运营自媒体的起点并不高,并不是像许多一开始兼职做视频的人一样,有了一定的粉丝和流量积累,而是经历了漫长的低流量的阶段。
裸辞开始做全职UP主的阿扶frits
有人不拘于传统的工作地点,一边旅居南美洲多个国家,一边拍摄vlog。还有更多人不卷了,选择远离大城市返乡工作,又或者拥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副业。不论是一时火爆的鹤岗,还是“斜杠青年”的称呼,都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注脚。
即便是出于现实考量,没有精力重新进行职业选择的年轻人,也普遍认同一种新的职业观,他们在重新思考八小时工作制的重要性,在重新找回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不论是写诗还是别的什么,他们想要做一点“无用”的工作、“无用”的事情。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句话来说,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进程在不断重塑一代人的职业观、职业选择。
不断打怪升级、激烈竞争的生活会让人产生一种“商品化”的感觉,因此有人通过“稳定就业”回避市场化的问题,而还有一批人则希望通过成功创业摆脱被雇佣的地位,不论是做UP主,还是当自由作者,都属于后一种情况[2]。
B站旅拍UP主千叶结锤分享他拍摄旅行短片的过程
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为后一批人提供了“偏离轨道”的可能性。仅2019年到2021年三年,我国就发布了56个新职业,在这中间有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也有调饮师[4]。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从事一项与众不同的工作,不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只要你开心,你可以去当网约车司机,可以去送外卖,或者全职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对自我的重视,让很多年轻人对其他人的职业选择也更加尊重。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流动性的职业历程给他们带来了各种挑战,也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就业环境的变化驱使年轻人的心态迅速发生改变。工作的价值究竟应该是什么,成为了一个所有人一起思考的问题。
写诗的意义,也就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社会中逐渐凸显。
“什么都能放弃,
不能放弃诗歌”
说到底,年轻人之所以现在愿意写诗,就是想找到一个能够做自己的地方。
做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往往意味着,要能听见自己的声音,还要能按照内心的声音走下去。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无数的声音当中立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当无数的可能性摆在面前,写诗,就是通过对生活的表达与反思,拨开其他线索听到自己的心声。
这样的表达无疑是感性的、是缓慢的、是不那么高效的,但是却能构建出一个人面对生活稳定的寄托感与表达欲。这种寄托感与表达欲在很多写诗的人身上都有过,余秀华在给诗集的序言里写道,“诗歌对抗不了残疾,残疾却成了诗歌的一个缝隙”,“诗歌不过是把一个人的心和灵魂呈现了出来”。学者项飙认为诗歌是一种言说,“言说在构造社会关系,也在重新构造自我”。
诗人余秀华入驻B站
就是在一次次地写下自己的梦想和心愿、写出今天的不满和抱怨中,在对理性的反抗和对感性的拥抱中,我们找到了更真实的自我。
而写诗就像年轻人的其他爱好一样,更是对当下的把握,是对此刻的探索,是让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体验。因为找到了、坚持了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让“做自己”这三个字更真实。
UP主边缘人小曹在采访诗人西川时曾经和他探讨过年轻人写诗这件事,西川的回答是,在生活中能有“愣神”的能力,能“玩”一个什么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
诗人西川指出:“走神”是年轻人生活中很重要的能力
从事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或者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实际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B站不少手工区、动画区的UP主,单个视频的制作时间往往在一个月以上,产出速度不高导致不少人真正在“为爱发电”。做定格动画的UP主麻子蹲,签名是“梦想是只做精品”,从2018年发布第一个定格动画开始,至今只有11个动画作品,高质量的背后也能看出每个视频需要付出多少心血。
一个三分钟左右的定格动画,通常需要拍摄几千张照片以及消耗数月的时间
即便如此,依然有许多人没能放弃这种坚持,因为不论是诗歌还是摄影、绘画、写作,都是年轻人热爱的生活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个自我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能“偏离轨道”的主要助推。
就像网友写出的诗集的名字《不再努力成为另一个人》一样,写诗这件事本身,就是在复杂的世界里,对工作、对生活,尤其是对自我的不断表达、不断思考、不断寻找、不断实践,而不是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因为提高了自己的速度,最终只走上了别人走过的道路。
去在所有人发出同一种声音时听到自己的声音,这是诗歌的精神,也是年轻人的精神。网友在诗集中这样写道:
“天光变暗之后
依靠自身发光的事物开始增多
地铁摇晃的声音
接近夜行海滩的风浪”。
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微信编辑 | 郭运帷
❖ 欢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长期招聘作者,稿费千字300到800
公众号后台回复“招聘”即可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